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18B05)

作品数:6 被引量:59H指数:4
相关作者:卞林根马永锋陆龙骅逯昌贵林学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气候
  • 2篇南极长城站
  • 2篇南极中山站
  • 2篇降水
  • 1篇地面臭氧
  • 1篇地面气温
  • 1篇东亚季风
  • 1篇湍流通量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特征
  • 1篇气温
  • 1篇热通量
  • 1篇涡动
  • 1篇涡动相关法
  • 1篇夏季
  • 1篇夏季降水
  • 1篇南极冰
  • 1篇南极冰盖
  • 1篇近地
  • 1篇近地层

机构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极地研究...

作者

  • 5篇卞林根
  • 4篇马永锋
  • 2篇逯昌贵
  • 2篇陆龙骅
  • 1篇周明煜
  • 1篇林学椿
  • 1篇李丙瑞
  • 1篇李诗民
  • 1篇王玉婷
  • 1篇王署东
  • 1篇汤洁
  • 1篇窦挺峰
  • 1篇郑向东
  • 1篇张东启
  • 1篇王先桥
  • 1篇效存德
  • 1篇薛峰

传媒

  • 2篇极地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海洋预报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南极中山站至Dome A考察断面近地层湍流参数特征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南极中山站至Dome A考察断面上3个自动气象站2005~2007年的观测资料和2008年夏季在中山站附近冰盖获取的湍流观测资料,应用空气动力学方法和涡动相关法计算分析了中山站至Dome A断面上近地层各种湍流参数(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湍流温度、湿度和速度尺度,地表粗糙度,大气稳定度及动量输送系数)的季节变化、日变化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感热和潜热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夏季日变化特征.夏季,近地层大气向雪冰表面输送的感热通量由沿岸中山站的-4.2 W/m^2降至高原缓坡区EAGLE的-0.3 W/m^2,至内陆高原Dome A则已转变为由雪冰表面向大气输送感热,约5.5 w/m^2;潜热通量由沿岸的16.8 W/m^2向内陆高原快速减小至Dome A的1.2 W/m^2;地表粗糙度、动量输送系数和地表摩擦速度均由冰盖陡坡区(强下降风区)向沿岸和内陆高原快速减小,最小值出现在Dome A,这与风速的变化特征相一致,表明南极内陆冰盖的地表动力学参数与风速密切相关.该结果对改进气候模式中南极地区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马永锋卞林根效存德窦挺峰
关键词:南极冰盖湍流通量涡动相关法
南极中山站地面臭氧的监测和本底特征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南极中山站大气监测站2008年全年地面臭氧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地面臭氧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本底浓度与风的关系.结果显示,来自于站区方向的风向频率很低,仅占数据样本的2%,盛行风(偏东风)频率为79.2%,表明中山站地面臭氧浓度监测数据基本未受站区污染影响;监测数据具有东南极大陆沿岸的本底特征.中山站地面臭氧浓度季节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冬季高夏季低,年平均浓度为25.0nmolmol-1;峰值出现在7月,月平均浓度为34.4nmolmol-1;谷值在12月,月平均浓度为12.3nmolmol-1;此结果与南极大陆其他沿海站点观测相似.地面臭氧浓度与紫外辐射(UVB)呈显著的负相关,且极夜期间地面臭氧浓度比极昼期间高1~2倍,说明在南极光化学作用对臭氧的破坏占主导地位.对中山站臭氧损耗事件的个例分析表明,臭氧损耗事件的发生与低温和站区北部海冰上的溴化物浓度高值区有密切相关,结合气流后向轨迹分析表明臭氧损耗事件是由BrO的影响所致.
王玉婷卞林根马永锋汤洁张东启郑向东
关键词:地面臭氧ODE
南极海冰涛动及其对东亚季风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利用NCEP 1973-2002年逐月南极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定义了具有跷跷板式变化规律的南极海冰涛动指数,分析了冬季南极海冰涛动指数与我国夏季降水及东亚季风爆发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南极海冰涛动指数与同期南极海冰密集度相关系数超过5%信度的格点数占南极海冰格点数的1/3,表明定义南极海冰涛动指数能够代表南极地区1/3海冰的变化区域.冬季南极海冰涛动指数和我国汛期(6-8月)降水距平百分比相关显著,正相关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长江流域以北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均超过5%的信度.当冬季南极海冰涛动指数为负值时,南海季风爆发早,概率为11/14=79%;为正值时南海季风爆发晚,概率为12/15=80%.通过讨论冬季南极海冰涛动指数影响我国季风降水的可能过程,给出了概念模型.
卞林根林学椿
关键词:夏季降水东亚季风
极区通量观测系统及其在国际极地年(IPY)全球协同观测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0年
本文对极区通量观测系统作了介绍,在国际极地年(IPY)全球协同观测中,极区通量观测系统在南极中山站进行了连续14个月的观测。结果表明,中山站年净辐射通量为12.9 W/m2。感热通量夏半年(10~2月)为正值,冬半年(3~9月)为负值,年平均1.9 W/m2。潜热通量全年都为正值,年平均11.2 W/m2。总体而言,地表通过净辐射获得热能,又通过感热和潜热方式向大气输送。观测得到的CO2通量全为负值,年平均为-0.031 mg/m2,表明南极中山站是CO2汇。
李诗民王先桥周明煜薛峰李丙瑞王署东
关键词:国际极地年大气边界层热通量CO2通量
南极长城站(1985—2008)和中山站(1989—2008)地面温度变化被引量:27
2010年
利用长城站1985—2008年和中山站1989—2008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两站短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评估了两站地面温度观测资料的代表性。结果表明,长城站和别林斯高晋站同期的年平均温度均为-2.1℃,温度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27℃/10a.和0.33℃/10a,呈现出南极半岛具有明显的气候变暖趋势。中山站和戴维斯站的同期温度变化速率分别为0.12℃/10a.和0.07℃/10a,显示的气候变暖趋势不明显。两站温度变化趋势与邻近站相比基本相似,表明两站观测的温度资料具有南极乔治王岛和东南极沿岸区的代表性。长城站四季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且秋季增温速率最大,冬季次之,其它季节不明显。中山站春季和冬季具有降温趋势,秋季和夏季具有升温倾向,其中以秋季升温趋势和冬季降温趋势最为显著。
卞林根马永锋逯昌贵陆龙骅
关键词:地面气温气候变化
南极长城站(1985—2008)和中山站(1989—2008)风和降水等要素的气候特征被引量:23
2010年
利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降水、风、湿度、气压和云量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两站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城站年降水量为503mm,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27mm/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均呈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9d/10a和-12.1d/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8%和58%。长城站年平均湿度总体上呈不明显下降趋势,中山站没有趋势。长城站盛行风向为西北风,中山站为偏东风,年平均风速分别为7.3m/s和7.1m/s。两站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9m/s/10a和-0.23m/s/10a。长城站平均大风日数为137d,记录的极大风速为37.2m/s。中山站平均大风日159d,记录的极大风速为50.3m/s。长城站和中山站年平均气压分别为990hPa和985hPa,变化速率分别为0.65hPa/10a和-0.80hPa/10a。其变化趋势相反,并与两站风速和大风日数及降水日数的变化倾向基本相同。长城站和中山站月平均云量分别为8.8和6.2,其差异显示了两站所处气候带的特点,即长城站地区全年阴天多、云量大,中山站则与此相反。
卞林根马永锋逯昌贵陆龙骅
关键词:气候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