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616010305)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傅晋翔孙谕张建华冯磊张晓慧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2篇生物学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骨髓
  • 2篇干细胞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蛋白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再生障碍性贫...
  • 1篇再生障碍性贫...
  • 1篇增生
  • 1篇障碍性
  • 1篇障碍性贫血
  • 1篇神经细胞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生物学特征
  • 1篇实时定量PC...
  • 1篇树突

机构

  • 3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4篇傅晋翔
  • 2篇张晓慧
  • 2篇张建华
  • 2篇孙谕
  • 2篇冯磊
  • 1篇张晓惠
  • 1篇李炳宗
  • 1篇张勇
  • 1篇胡嘉升
  • 1篇张阳敏
  • 1篇张晓慧
  • 1篇胡晓丽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骨髓瘤细胞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转化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没有得到提高,因此进一步明确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并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实验观察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潜能及对其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07/2007-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患者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血液生化测定及免疫球蛋白定量分析等符合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正常成人骨髓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研究生捐献。患者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方法:常规分离培养两种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标志。观察两种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在诱导培养的第1天和3周时分别加入RPMI8266或XG7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于培养28d后行Von-Kossa及TRAP染色;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与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24h后,应用RT-PCR法检测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无明显区别,表型特征相似,均可在成骨诱导培养后向成骨细胞分化。②Von-Kossa染色后提示来源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潜能较差,矿化基质沉积较正常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少。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第28天行Von-Kossa染色后,可见矿化基质沉积较不加入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组明显减少(P<0.001),TRAP染色未发现破骨样细胞的存在。③RT-PCR结果显示,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但表达骨保护蛋白,与骨髓瘤细胞共培养后,8226或XG7细胞可明显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相反骨保护蛋白表达明显受抑。结论:
胡晓丽冯磊张晓慧张建华李炳宗傅晋翔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成骨
树突状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寡克隆增生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中的作用,尤其是对淋巴细胞异常活化的激发作用。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分析AA患者骨髓中I型DC的比例;在体外用重组人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及白介素4(IL-4)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为DC,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并观察经纯化人脐血CD34+细胞抗原,经可溶性人CD40配体(rhsCD40L)激发后对自体T细胞活化和扩增效应;实时定量PCR(RQ-PCR)定量测定DC载荷抗原前后T细胞TCRVβ基因谱的改变。结果:AA患者骨髓中CD1a+CD11c+细胞和CD11c+CD83+双阳性细胞比例增多,且以CD11c+CD83+双阳性的成熟DC为主;外周血来源的DC负载人脐血CD34+细胞后对自体淋巴细胞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并使T细胞TCRVβ基因谱发生取用偏移。结论:DC在AA淋巴细胞寡克隆增殖中起重要作用,但识别的何种抗原尚进一步研究。
傅晋翔张勇张晓慧孙谕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VΒ基因实时定量PCR
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间充质干细胞是普遍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的一种成体干细胞,可从骨髓、外周血、脐血、脂肪组织、骨外膜、骨小梁、肌肉、胎肺、胎肾等组织中分离出来。实验观察了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和培养的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向各胚层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8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4个月胎龄的流产胎儿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采用Ficoll法分离胎儿骨髓腔冲洗液,离心后取单核细胞层培养、扩增、传代,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采用MTT法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及分裂指数曲线。取第3代细胞,在含新生牛血清、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抗坏血酸的DMEM-LG培养基中诱导其成骨分化;在含新生牛血清、地塞米松、胰岛素的DMEM-LG培养基中诱导其成脂分化;在含bFGF、N2、DMEM-LG培养液中诱导其成神经分化。③实验评估:于3周后行vonKossa染色、油红O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estin、NES、NF的表达以鉴定诱导后的细胞。结果:①接种48h后,贴壁细胞呈梭形、多角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1周后开始传代,传代培养的潜伏期为24~36h,对数增殖期约为二三天,第6天进入平台期。传代至8代后生长速度变慢。②FCM检测显示,细胞高表达CD29、CD44及CD49e分子,低表达CD106、CD54、CD11b,而不表达CD34。③成骨、成脂培养基诱导3周后,Von-Kossa染色呈黑色,油红染色成橘红色。诱导后的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第4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estin、NF、NES表达阳性。结论: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扩增出具有高度同源性的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成功的诱导其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
冯磊张晓慧胡嘉升傅晋翔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神经细胞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的比较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比较脐静脉、成人骨髓及胎儿骨髓3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及分化潜能。方法:①实验于2004-01/2006-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孕39~40周健康产妇正常分娩2h的脐带以及3~4月龄流产胎儿均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正常成人骨髓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研究生捐献。本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脐带用含青、链霉素的磷酸盐缓冲液冲净静脉腔内残血,夹闭两端,经37℃预热的1.5g/L胶原酶消化,重悬于DMEM-LG(含体积分数为0.1的新生牛血清、20mmol/LHEPES、2mmol/L L-谷氨酰胺、1mmol/L丙酮酸钠),以108L-1密度接种于25cm2培养瓶常规培养,48h后弃上清,以后每两三天半量换液,3周后用5g/L胰酶消化传代。③抽取正常成人骨髓5~10mL,ficoll分离单个核细胞,收取白雾层及以上部分细胞,采用上述培养基按相同条件进行培养,约14~18d胰酶消化传代。④取流产胎儿,无菌条件下分离股骨,冲洗干净后采用两种方法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直接将胎骨剪成约1mm3大小的碎片,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加入少量上述培养基,置10cm培养皿培养;剪去股骨两端后,用上述培养基冲出骨髓腔内细胞,直接培养。⑤观察连续传代对3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分析所得细胞的表型;观察3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培养条件下向成骨及成脂细胞分化的潜能。结果:①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特性:脐带、成人及胎儿骨髓内均存在间充质干细胞,且细胞形态相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较差,传至10~12代基本失去增殖能力。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强于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体外连续传代15~18次。而胎儿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及体外传代更新能力均�
傅晋翔张晓惠张建华张阳敏孙谕
关键词:骨髓脐静脉胚胎间充质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