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30638)

作品数:25 被引量:53H指数:3
相关作者:刘红范先媛丁庆伟廖丽莎阮霞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科技大学奥本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分子
  • 7篇分子筛
  • 6篇零价铁
  • 6篇纳米铁
  • 6篇凹凸棒
  • 5篇纳米零价铁
  • 5篇凹凸棒土
  • 4篇CU
  • 3篇对氯硝基苯
  • 3篇硝基
  • 3篇硝基苯
  • 3篇硫化
  • 3篇氯酚
  • 3篇降解
  • 3篇二氯酚
  • 3篇复合材料
  • 3篇NI
  • 3篇13X分子筛
  • 3篇2,4-二氯...
  • 3篇复合材

机构

  • 19篇武汉科技大学
  • 3篇太原科技大学
  • 3篇奥本大学
  • 2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 1篇中国医药集团...

作者

  • 19篇刘红
  • 17篇范先媛
  • 2篇钱天伟
  • 2篇丁庆伟
  • 2篇阮霞
  • 2篇廖丽莎
  • 1篇刘宏芳
  • 1篇刘红
  • 1篇张靖
  • 1篇霍丽娟
  • 1篇张敏刚
  • 1篇殷萌
  • 1篇程顺
  • 1篇丁峰

传媒

  • 8篇武汉科技大学...
  • 6篇黑龙江大学自...
  • 2篇硅酸盐学报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中北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Chines...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Fronti...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9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稳定的零价纳米铁去除水中SeO_4^(2-)的动力学研究
2013年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纤维素稳定的零价纳米铁粒子(ZVI),并对不同浓度和pH条件下稳定的零价纳米铁粒子去除SeO42-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纤维素稳定的零价纳米铁粒子去除SeO42-的初始动力学(t≤8h)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pH=7.0,T=25℃),Kobs的最大值为0.24h-1.研究结果还表明pH值等于6.0是ZVI与SeO4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最佳pH值.
刘宏芳钱天伟张敏刚赵东叶
关键词:零价铁反应动力学
Y型分子筛嵌载纳米铁去除水中As(Ⅲ)的性能及机理
2022年
针对纳米铁易团聚和钝化的缺点,采用Y型分子筛作为载体使其嵌载、分散于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分子筛表面,制备了Y型分子筛嵌载纳米铁复合材料,对比了负载前后纳米铁去除水中As(Ⅲ)的性能,探讨了复合材料去除As(Ⅲ)的动力学和机理。结果表明,纳米铁的比表面积为19.60 m^(2)·g^(-1),而Y型分子筛嵌载纳米铁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达到了583.51 m^(2)·g^(-1),因此,复合材料中纳米铁对水中As(Ⅲ)的去除量由嵌载前的23.2 mg·g^(-1)(Fe)提高到了140.0 mg·g^(-1)(Fe),增大了约6倍。复合材料对As(Ⅲ)的去除反应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11.896 mg·g^(-1)。复合材料对As(Ⅲ)的去除机理主要包括Fe0与水腐蚀产生的H2O2将As(Ⅲ)氧化成As(V),多孔材料中Fe0腐蚀产生的新生态铁氢氧化物对As(Ⅲ)和As(V)的吸附作用,以及Fe0腐蚀产生的Fe(Ⅲ)与As(Ⅲ)及其氧化产物As(V)的共沉淀作用。
张靖刘红刘冰雪范先媛
关键词:纳米铁Y型分子筛
Y分子筛颗粒负载纳米铁同步去除水中Cu(Ⅱ)和Cr(Ⅵ)的性能及机理被引量:3
2022年
以具备阳离子交换性能的Y分子筛颗粒为载体,设计合成了Y分子筛颗粒负载纳米铁材料,用于同步去除水中Cu(Ⅱ)和Cr(Ⅵ)污染。结果表明:Y分子筛颗粒负载纳米铁后,对Cu(Ⅱ)-Cr(Ⅵ)体系中Cu(Ⅱ)的吸附量由46.6 mg/g提升至67.6 mg/g,并具备去除Cr(Ⅵ)的能力(13.2 mg/g)。溶液中共存的Cu(Ⅱ)会显著促进负载材料对Cr(Ⅵ)的去除。负载材料对Cu(Ⅱ)的去除机理包括Y分子筛的阳离子交换作用和零价铁的还原作用,Cr(Ⅵ)的去除主要归结于零价铁的还原作用,同时Cu(Ⅱ)的还原产物可促进负载材料对Cr(Ⅵ)的去除。
程顺程顺刘红刘红
关键词:分子筛纳米铁阳离子交换金属离子
4A分子筛去除水中Pb2+、Cd2+、Zn2+、Cu2+性能和机理被引量:14
2019年
文章通过采用SEM、XRD、FTIR分析4A分子筛吸附重金属离子Pb2+、Cd2+、Zn2+、Cu2+前后形貌和结构的变化,探讨了这4种重金属离子在4A分子筛上的吸附性能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4A分子筛吸附Pb2+和Cd2+后,分子筛的形貌和结构未发生改变,吸附Zn2+和Cu2+后,4A分子筛表面有氢氧化物沉淀附着;吸附Cu2+后,4A分子筛的XRD特征衍射峰消失,表明其晶相结构发生了改变,转化为无定形,此外,属于4A分子筛骨架的部分红外特征吸收峰减弱至几乎消失;Pb2+、Cd2+、Zn2+、Cu2+在4A分子筛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818、2.514、2.317、1.877 mmol/g,而拟二级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Pb2+>Cd2+>Cu2+>Zn2+。4A分子筛对Pb2+和Cd2+的去除机理主要为离子交换吸附和表面沉淀,对Cu2+和Zn2+的去除则既有离子交换吸附和表面沉淀作用,又有化学沉淀作用。
范先媛谢升昌刘红丁俊霞卢琦薛壮壮刘宇卓白静
关键词:4A分子筛重金属离子
不同pH下纳米级天然黄铁矿对水中ReO_4^-的去除规律被引量:3
2016年
黄铁矿对高锝酸根还原固定的效果受溶液pH的影响较大,研究用高铼酸根代替高锝酸根,通过批实验的方法探究了不同初始pH下天然黄铁矿还原固定高铼酸根的规律。结果表明:接近中性条件下黄铁矿处理高铼酸根效果甚微,如pH=7,反应72h,去除率只有约17%;而在一定的强酸性条件下(氢离子浓度0.3~0.9mol/L),还原固定效果却高达99%;一定的碱性(pH=12)条件下,天然黄铁矿对高铼酸根的作用尽管比较缓慢,但有较好的还原固定趋势。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反应机理与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丁峰钱天伟丁庆伟赵东叶崔晋艳王莉霄
关键词:PH
羧甲基纤维素改性凹凸棒石黏土负载纳米铁去除水中Zn(Ⅱ)性能和机制被引量:3
2019年
为改善纳米铁(NZVI)易氧化钝化和团聚的问题,以羧甲基纤维素钠改性的凹凸棒石黏土(CMC-ATP)为载体构建了CMC-ATP-NZVI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去除水中Zn(Ⅱ)的性能与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仅含33.3%(质量分数)纳米铁的CMC-ATP-NZVI与NZVI相比,对水中Zn(Ⅱ)有更快的反应速率和更高的去除效率,而成本却降低了约2/3。此外,相比未改性的ATP-NZVI复合材料,CMC-ATP-NZVI对Zn(Ⅱ)的吸附量提高了12.49 mg/g。CMC-ATP负载能够增强NZVI去除水中Zn(Ⅱ)性能的机制主要是:1) CMC-ATP的电动电位比ATP更低,因而对阳离子Zn2+有更大的吸引力;2) CMC-ATP的分散作用使NZVI团聚体的尺寸变小,甚至成为单个纳米铁颗粒,因此复合材料比表面积增大,能提供更多吸附位点;3)CMC-ATP的负载提高了NZVI中Fe0含量,因此NZVI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反应活性。CMC-ATP-NZVI去除Zn(Ⅱ)机制主要是Fe0氧化和腐蚀产生的氧化物和羟基氧化铁表面羟基对Zn(Ⅱ)的配合作用以及Zn2+在反应后发生化学沉淀。
范先媛刘红龚璇张家源廖丽莎
关键词:羧甲基纤维素钠纳米铁重金属
凹凸棒石的解聚对凹凸棒石负载纳米Fe/Ni降解水中2,4-二氯酚的增强作用
2021年
分别采用冷冻法、球磨法、水热法、球磨-冷冻法和球磨-水热法对凹凸棒石进行解聚,以解聚后的凹凸棒石为载体,负载纳米Fe/Ni降解水中的2,4-二氯酚,探究凹凸棒石的解聚对凹凸棒石负载纳米Fe/Ni降解水中2,4-二氯酚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单独采用球磨法或冷冻法对凹凸棒石解聚不明显。球磨-冷冻法解聚的凹凸棒石,其BET比表面积最大可达151.28 m^(2)·g^(-1),较未解聚前提高了21.87 m^(2)·g^(-1)。球磨-水热法起不到解聚凹凸棒石晶束的作用,反而会促进凹凸棒石二次团聚。以球磨-冷冻解聚的凹凸棒石负载纳米Fe/Ni降解2,4-二氯酚,在反应120 min时降解率可达99.9%,苯酚生成率为92.2%,较凹凸棒石负载纳米Fe/Ni分别提高了20.0%和38.3%,降解反应速率常数由0.01428 min^(-1)增至0.07806 min^(-1)。
王珺雯刘红石飞范先媛
关键词:凹凸棒石解聚2,4-二氯酚
Fe(0)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对氯硝基苯的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为克服Fe(0)易团聚和氧化钝化的缺陷,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表面改性剂,并掺杂少量Ni作为催化剂,构筑了CMCNa-ATP-Fe/Ni复合材料,研究其对水中对氯硝基苯的去除性能、还原途径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m(凹凸棒土)∶m(铁)为2∶1、投加量为0.5 g/L、反应时间60 min时,95.0%的对氯硝基苯被复合材料脱氯还原为苯胺。去除过程符合L-H模型,说明去除为还原与吸附的协同作用,其中k1?k2,因此吸附为速率决定步骤。还原途径与去除机制为:材料中的Fe(0)作为电子供体首先将对氯硝基苯上的硝基还原为胺基,生成了对氯苯胺,随后Ni将Fe(0)腐蚀产物H2转化为活性氢原子攻击硝基对位的氯,使其被还原脱除。pH值在5~9范围内时,对复合材料还原脱氯有利。升高温度利于反应物越过能垒,加速进行反应。
李津涛刘红张挺汪茜范先媛
关键词:对氯硝基苯
颗粒13X分子筛复合材料去除水中Cu^(2+)的机理及共存Pb^(2+)、Cd^(2+)、Zn^(2+)的影响研究
2023年
制备了颗粒13X分子筛复合材料,将其装填为固定床,探究复合材料去除水中Cu^(2+)的机理及共存重金属离子Pb^(2+)、Cd^(2+)和Zn^(2+)对复合材料固定床去除Cu^(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速为150 mL·min^(-1)、Cu^(2+)浓度为100 mg·L^(-1)的条件下,固定床运行23.5 h后,Cu^(2+)达到穿透点,复合材料对Cu^(2+)的饱和富集量为1.58 mmol·g^(-1)(铜含量达10.03%)。颗粒13X分子筛复合材料去除Cu^(2+)的机理主要包括离子交换吸附和表面沉淀。Cu^(2+)-Pb^(2+)、Cu^(2+)-Cd^(2+)和Cu^(2+)-Zn^(2+)二元体系的运行结果表明,Pb^(2+)、Cd^(2+)和Zn^(2+)的共存分别使Cu^(2+)的穿透时间提前了34.0%、40.4%和53.6%,进出水中Cu^(2+)浓度相等时复合材料对Cu^(2+)的富集量分别降低到0.28 mmol·g^(-1)、1.08 mmol·g^(-1)和1.55 mmol·g^(-1),影响强弱顺序为Pb^(2+)>Cd^(2+)>Zn^(2+)。水合离子直径和水合能越小、电负性越大的共存重金属离子,对复合材料去除Cu^(2+)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强。
刘港刘红徐积昀范先媛
Catalytic activity of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toward hydrodechlorination: influence of catalyst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nature of adsorption
2015年
In this study, stabilized Pd, Pt and Au nanoparticl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in aqueous phase using 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 as a capping agent. These metal nanoparticles were then tested for catalytic hydrodechlorination toward two classes of organochlorinated compounds (vinyl polychlorides includ- ing trichloroethylene (TCE), tetrachloroethylene (PCE), and alkyl polychlorides including 1,1,1-trichloroethane (1,1,1-TCA), and 1,1,1,2-tetrachloroethane (1,1,1,2- TeCA)) to determine the rate-limiting steps and to explore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The surface area normalized reaction rate constant, ksA, showed a systematic depen- dence 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the density of states at the Fermi level) of the metals, suggesting that adsorption of organochlorinated reactants on the metal catalyst surfaces is the rate-limiting step for catalytic hydrodechlorination. Hydrodechlorination rates of 1,1,1-TCA and 1,1,1,2-TeCA agreed with the bond strength of the first (weakest) dissociated C-C1 bond, suggesting that C-C1 bond cleavage, which is the first step for dissociative adsorption of the alkyl polychlorides, controlled the catalytic hydro- dechlorination rate. However, hydrodechlorination rates of TCE and PCE correlated with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of their molecular (non-dissociative) adsorption on the noble metals rather than with the first C-C1 bond strength, suggesting that molecular adsorption governs the reaction rate for hydrodechlorination of the vinyl polychlorides.
Man ZHANGFeng HEDongye ZHAO
关键词:ELECTRONICSTRUCTURE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