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6038)

作品数:4 被引量:113H指数:3
相关作者:陈忠颜文杨华平陆钧黄奇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水合物
  • 3篇天然气水合物
  • 3篇气水
  • 3篇气水合物
  • 2篇冷泉
  • 1篇调蓄
  • 1篇水库
  • 1篇水库调蓄
  • 1篇水沙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沉积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自然铝
  • 1篇南海天然气水...
  • 1篇冷泉碳酸盐岩
  • 1篇还原环境
  • 1篇黄河
  • 1篇黄河下游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台湾成功大学
  • 1篇黄河河口研究...

作者

  • 3篇颜文
  • 3篇陈忠
  • 2篇陆钧
  • 2篇杨华平
  • 1篇王厚杰
  • 1篇李国刚
  • 1篇杨作升
  • 1篇赵美训
  • 1篇程义吉
  • 1篇黄奇瑜
  • 1篇吴必豪
  • 1篇胡邦琦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潜在海域自然铝的发现及其特征与形成机理
2010年
Al是非常活泼的两性元素,但单质形式的自然铝也可形成和保存在特殊环境中,具有特征的地质意义.对南海269个表层样、4个柱样(165个层位)的样品进行了碎屑颗粒鉴定和统计,在5个表层样和2个柱样(3个层位)的样品中发现自然铝颗粒.自然铝颗粒为灰白色至银白色,具有强金属光泽和延展性,其形状呈不规则片状、长条状和球状.测定的自然铝为等轴晶系,Fm3m空间群,晶胞参数a值为(4.028~4.059)×10-1nm,主要由Al元素组成(95.07%~99.84%).研究揭示,自然铝是海底冷泉环境原地形成的自生矿物,是一种尚未报道的产出形式,其形成成因可能是:在冷泉区强还原和碱性的微环境下,由于微生物活动和生化酶的作用,沉积物中的Al3+被H2还原成其单质形式.因此,南海自然铝是冷泉环境中的特殊产物,填补了在冷泉区尚未发现自然铝的空白,提出的自然铝形成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冷泉区特殊环境下微生物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供了基础.
陈忠黄奇瑜吴必豪赵美训颜文
关键词:自然铝冷泉天然气水合物还原环境
海底甲烷冷泉特征与冷泉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被引量:50
2007年
海底冷泉及冷泉生态系统是现代海洋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它提升了人类对深海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拓展了深海极端环境下生命的潜在界线。综述了海底甲烷冷泉的成因、冷泉喷发的类型及其特征,海底冷泉分布、形成的主要阶段(150—100Ma BP,42—28Ma BP和12Ma BP以来)以及指示海底冷泉系统的简要特征;综述了冷泉化能自养生态系统及其食物链构成和特征,专性种、潜在专性种和非专性种的生物组成及其特征,冷泉环境中有孔虫和轻小型底栖动物的主要变化;最后划分了我国近海的冷泉区(点)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分布和特征,为开展我国近海冷泉及其冷泉生物群落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陈忠杨华平黄奇瑜陆钧颜文
关键词:群落结构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东沙西南海域冷泉碳酸盐岩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40
2008年
海底冷泉流体或自生碳酸盐沉积可为碳氢化合物(主要指常规油气或天然气水合物)、冷泉生物群落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有利线索。对东沙群岛海区、神狐海区和ODP184-1146钻孔碳酸盐沉积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海区碳酸盐岩的岩性特征、碳氧同位素组成等存在明显差异。东沙群岛海区和神狐海区的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如TFe、A l2O3、TiO2、K2O、Na2O、MnO、P2O5等不同,表明它们可能分别受到了粘土矿物和铁锰氧化物影响。在神狐海区至少发生了一次冷泉流体活动,形成了早晚两期冷泉碳酸盐岩,而在东沙群岛海区发生了至少3次冷泉流体活动,形成了多期冷泉碳酸盐岩,反映了这两个海区碳酸盐沉积的甲烷成因不同,且形成环境也受不同的因素控制。研究揭示,在东沙群岛南部海区可能发育热成因甲烷汇聚的天然气水合物,其海底可能存在冷泉生物群落,这为东沙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和冷泉生物群落的进一步寻找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陈忠杨华平黄奇瑜颜文陆钧
关键词:碳酸盐沉积天然气水合物
55年来黄河下游逐日水沙过程变化及其对干流建库的响应被引量:28
2008年
以55年来(1950—2004年)黄河下游花园口和利津水文站逐日水沙资料为依据,将黄河下游水沙变化分为5个阶段,分别与4个黄河干流水库的开始运作时间对应,分析和对比了花园口和利津两站5阶段逐日水沙记录和图谱特征和变化。结果显示黄河下游逐日水沙特征在干流水库的运作下发生显著的阶段性改变,至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是洪峰和沙峰消失,传统汛期与非汛期季节划分趋于模糊,调水调沙短期内的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2/3以上,下游由淤积变为冲刷、可能产生泥沙异重流的天数大幅度减少。下游河道有显著的削峰、滞洪和淤沙作用,花园口/利津站3—6月逐日水沙量差距分阶段快速加大,最大可达20倍,表明下游耗水增加并集中在春灌时段,是入海水量减少的主因之一。目前,水库联合调水调沙期间是河口异重流发育的最佳时段。55年来黄河下游逐日水沙过程的变化表明,黄河逐日水沙特征发生了受控于人类活动的根本性变化。
杨作升李国刚王厚杰胡邦琦程义吉
关键词:水库调蓄黄河下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