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025010)

作品数:17 被引量:110H指数:8
相关作者:颉耀文王学强汪桂生余林陈云海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94891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绿洲
  • 4篇流域
  • 4篇河流域
  • 4篇黑河流域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指数
  • 2篇小波
  • 2篇历史时期
  • 2篇绿洲化
  • 2篇格网
  • 2篇耕地
  • 1篇叠置分析
  • 1篇动态度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影像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 1篇人类活动强度
  • 1篇人文驱动

机构

  • 16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新疆军区
  • 1篇俄罗斯科学院

作者

  • 16篇颉耀文
  • 5篇王学强
  • 5篇汪桂生
  • 4篇陈云海
  • 4篇赵虹
  • 4篇余林
  • 3篇田文婷
  • 3篇史志林
  • 2篇马宗义
  • 2篇姜海兰
  • 1篇刘惠峰
  • 1篇黎浩许
  • 1篇代德磊
  • 1篇林兴周
  • 1篇田菲
  • 1篇赵本福
  • 1篇范振刚
  • 1篇钱富
  • 1篇徐银丽
  • 1篇高桥

传媒

  • 3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敦煌学辑刊
  • 1篇矿山测量
  • 1篇Ecosys...

年份

  • 1篇2017
  • 7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50 a高台县绿洲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以近50 a的13期KeyHole、KATE-200、LandsatMSS/TM影像为数据源,提取高台县绿洲分布情况。计算绿洲单一动态度、双向动态度以及各乡镇绿洲相对变化率,并对高台绿洲13期矢量数据做叠置分析,确定高台绿洲在时间序列上的面积和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50 a高台县绿洲主要以扩张为主,其中绿洲扩张最迅速的时期是1990—1993年;双向动态度分析结果表明,绿洲—非绿洲相互转化剧烈;稳定绿洲主要分布在黑河沿岸以及各乡镇居民区周围,变化绿洲分布在稳定绿洲外围,骆驼城乡、南华镇是绿洲扩张主要区域,绿洲频繁波动和退缩现象主要出现在罗城乡、新坝乡、黑泉乡一带。
田文婷颉耀文陈云海
关键词:绿洲化动态度
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空间分布重建被引量:7
2013年
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3S手段,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确定绿洲最大分布范围,结合土壤、海拔、坡度自然条件,合理推断了垦殖绿洲的总体范围.以历史文献、古遗迹、历史地图为基本资料,在开展多次深入细致地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获得对汉代垦殖绿洲进行重建的证据.以这些论据为基础,复原出了垦殖绿洲的空间分布范围并量算出了数量,从而获得了详尽的垦殖绿洲分布情况.重建结果表明:汉代垦殖绿洲在全流域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在黑河干流和几条支流的下游;汉代上游和中游绿洲面积小而分散,下游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古居延地区,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面积达到1 755 km^2.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能够得到大规模和全区域的开发是由国家政策、农业技术、丝绸之路、自然环境因素共同促成的.
颉耀文余林汪桂生王学强史志林
关键词:汉代黑河流域
西夏国的水利灌溉被引量:2
2014年
一般认为西夏国领土不是山地而是沙漠,可耕土地很少,其实不少地方适宜农业生产,但水利灌溉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一些传世历史文献提到西夏国开凿了四通八达的水渠网,而斯文赫定等近代考古学家发掘了这些灌溉设备的遗址。不仅如此,黑城发现的西夏文法典中的很多条文涉及水利灌溉,如水渠保护的管理条例、禁止项目、罚则规定等。此文末附西夏文"新法"相关条文的英译文共二十四条。
叶夫根尼.克恰诺夫史志林颉耀文汪桂生
关键词:黑城文书法典水利灌溉
Human settlement and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iver systems in the Minqin Basin over the past 2000 years in Northwest China被引量:1
2017年
Introduction:Arid area is an important base for human settlement,however,long and drastic human activities have altered the drainage patterns in the arid watersheds significantly,causing serious ecological consequences.This study,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Minqin Basin,a microcosm of the artificial oases in the arid northwest China,used the multitypes of data to recove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and drainage patterns during historical period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over the past 2000 years.Outcomes:Before the Han Dynasty(121 BC),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Minqin Basin was in the primitive stage and the drainage pattern maintained the natural state.From the Han(121 BC-220)to the Wei-Jin Dynasties(220-316),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tensified unprecedentedly,but the natural shape of the river systems was still maintained.In the following 1,000 years or so,the drainage pattern was in the state of“following its own course”due to the small human population.In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with the alteration of the main rivers,the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creased obviously,but the human reclamations were mainly confined to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asin.In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the reclamation of the Liulin Lake area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drainage patterns,resulted in the drastically northward expansion of human settlement.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in 1949,the artificial water system completely replaced the natural water system and intensified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basin.Discussion:The changes over the past 2000 years show the drastic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alterations of the drainage patterns and related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arid Northwest China.Conclusion:Rehabilitation of such ecological impairments requires bot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and changes in human paradigm and behavior over multiple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Yaowen XieQiang BieChansheng He
基于小波的遥感影像薄云去除方法被引量:1
2013年
因小波变换具有多分辨率分析能力和自适应性,故常被作为图像去噪的有效手段之一。文中从遥感影像中常见的薄云噪声的特征分析出发,分别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含有薄云噪声的遥感影像进行去噪处理:①使用DB系列和SYM系列小波基对含有薄云的遥感影像进行小波变换去噪,对比发现使用db5小波母函数得到的去噪效果最佳。②使用Bridge-Massart阈值降噪模型对含有薄云的遥感影像进行去噪。结果中推断出:直接使用Bridge-Massart阈值降噪模型去噪的结果不如在第一步得到的结果上运用Bridge-Massart阈值降噪模型去噪的结果好。由此得到一种新的基于小波的遥感影像薄云去除方法 ,与小波变换法去除遥感影像薄云的结果比较,本方法得到的结果更优。
闫丽娟颉耀文弥沛峰刘惠峰
关键词:小波变换
黑河中游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强度定量评价——以明、清及民国时期为例被引量:16
2013年
黑河中游在明、清及民国时期经历了人口规模膨胀和大规模农业垦殖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由于历史记载数据有限,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强度难度较大。本文选取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灌渠长度、粮食单产等参数为评价指标,基于历史文献记载及估算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标准离差法、CRITIC法等4种客观权重法定量分析了黑河中游明代前期、明代后期、清代前期、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的人类活动强度,获得以下主要结论:5个研究时期人类活动强度绝对指数分别为0.46、0.47、1.13、1.55及1.39,表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增加,民国时期略有减弱。各方法评估结果综合排序相同,表明研究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
汪桂生颉耀文王学强
关键词:人类活动强度黑河中游历史时期
黑河流域绿洲植被长势年内变化和最佳期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2008年黑河流域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采用数学统计、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绿洲植被年内长势变化的过程、速度和幅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对各地区年内长势最佳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绿洲植被长势在一年中呈阶段性显著:第1—18旬(1—6月)明显上升,第19—22旬(7—8月上旬)波动,第23—36旬(8月中旬—12月)明显下降。(2)绿洲植被长势变化速度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第14—15旬的长势速度增加最快,第27—29旬的减少最快,而且增加和减少相当的区域略具空间一致性。(3)绿洲植被长势变化的幅度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绿洲核心区域年内长势变化最大,向外围依次递减。(4)各区域绿洲植被长势最佳期的出现具有差异性。总体而言以出现在第22旬(8月上旬)的区域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第20旬和第18旬等。因此在选择遥感影像时针对全流域绿洲整体的研究可以选择8月上旬的影像,而针对局部区域可以选择6月下旬、7月中旬或9月下旬的影像。
颉耀文赵本福赵虹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黑河流域
单一景观类型时空变化分析方法——以酒泉盆地绿洲化为例被引量:9
2012年
受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的启发,本文提出了格网化单一景观类型变化率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单一景观类型在研究时段内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累积变化率和时空变化指数模型,用于描述单一景观类型在长时间序列中的空间变化,并以中国西部酒泉盆地1963-2009年间的绿洲化过程为例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①格网化单一景观类型变化率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期初和期末单一景观类型的局部细微变化,包括变化速度和空间分布情况;②累积变化率综合了中间各期数据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刻画较长时间序列中单一景观类型的变化幅度及其空间分布情况;③时空变化指数能够反映单一景观类型的变化模式,进一步描述了变化过程的特点和趋势;④3个模型的综合运用,可对单一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特征做出比较全面的描述和刻画。
马宗义颉耀文余林赵虹高桥钱富
关键词:时间序列酒泉盆地
甘肃省高台县绿洲变化的人文驱动力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1980-2009年的9期KATE-200,Landsat-5TM影像数据,提取绿洲空间数据,分析了绿洲面积变化趋势,利用统计分析法确定绿洲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力,结合统计资料、实地访谈调查结果分析绿洲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近30年高台县绿洲总体处于扩张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移民导致的人口增加、科技进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政策因素也对绿洲变化有指引性作用,但是在不同时期绿洲扩张的主要驱动力不同.
田文婷颉耀文陈云海
关键词:驱动力
1963-2012年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0
2014年
以1963-2012年的14期多源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了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典型样本年的绿洲空间分布情况,并将其分解为"增"和"减"两种过程分别进行了分析;利用格网化手段和GIS叠置分析功能,基于绝对累积变化率、相对累积变化率和绝对相对累积变化率的联合使用,对绿洲的时空变化类型进行了划分;利用绝对累积变化率分析了绿洲变化的剧烈程度。研究表明:50 a间除少数几个时期外,额济纳绿洲总体呈扩张趋势,2012年相对于1963年增加了87.05%;额济纳旗绿洲的时空变化可以划分为"增加"、"减少"、"波动"和"稳定"四种类型,其中"波动"变化区占87.2%,是主导性变化类型;绿洲变化剧烈程度的空间差异很大,总体而言,三角洲核心区域的剧烈程度最低,三角洲边缘地区剧烈程度较高,其中尤以东部边缘的农垦区最为明显;额济纳旗绿洲50 a间的变化明显地表现出下游型绿洲深受上中游来水量影响而不稳定的特点。
颉耀文姜海兰王学强马宗义陈云海
关键词:叠置分析额济纳绿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