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55200)

作品数:13 被引量:110H指数:5
相关作者:智协飞郭胜利赵欢郭换换宋斌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部湖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热带
  • 2篇太阳黑子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西太平洋
  • 2篇环流
  • 2篇海温
  • 2篇副高
  • 2篇副热带
  • 2篇副热带高压
  • 2篇贝叶斯
  • 2篇表层海温
  • 1篇地面降水
  • 1篇地面气温
  • 1篇地形
  • 1篇冻灾
  • 1篇多模式
  • 1篇雨量
  • 1篇政府干预
  • 1篇植被

机构

  • 14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湖北省气象局
  • 2篇教育部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华县气象局
  • 1篇嵩县气象局
  • 1篇安阳市气象局
  • 1篇宿迁市气象局

作者

  • 7篇智协飞
  • 4篇郭胜利
  • 3篇赵欢
  • 2篇郭换换
  • 1篇郭品文
  • 1篇张福颖
  • 1篇刘征宇
  • 1篇郭胜利
  • 1篇路屹雄
  • 1篇刘林蔚
  • 1篇葛非
  • 1篇宋斌
  • 1篇曹念文
  • 1篇宋耀明
  • 1篇程军
  • 1篇梁浩文
  • 1篇周红梅
  • 1篇李艳
  • 1篇周佳雯
  • 1篇潘梦婷

传媒

  • 4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气象科学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空间科学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阅江学刊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西省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MODIS数据插补GIMMS NDVI数据,基于S-G滤波法重构长时间序列的NDVI数据集,反演了江西省1982—2013年植被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及其周边25个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和月变化出发,分析植被NDVI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省植被NDVI年际变化整体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尺度分析,得出21世纪初植被覆盖率>20世纪90年代植被覆盖率>20世纪80年代植被覆盖率,3个年代NDVI变化呈增加趋势,这与江西省近30年平均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和相对湿度逐年缓慢下降,整体呈暖干化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日照时数及气温对江西植被NDVI年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分析植被与气候要素年变化相关性发现,NDVI与日照时数、气温的关系较之与降水、相对湿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植被与气候因子月变化分析表明日照时数对NDVI响应最为显著,气温次之,且两者皆有1个月、3个月的滞后效应。降水量与相对湿度对NDVI的响应相对不显著,且无滞后性。
郭梦媚郭胜利周佳雯曹念文
关键词:植被NDVI气候变化
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根据太阳黑子相对数建立了1850~2011年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序列,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与特征,应用SLP和NCEP/NCAR资料归一化得出相对应年代的东亚夏季风指数以及东亚地区的海陆温度变化趋势,基于Morlet小波分析法对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和东亚夏季风的相关性做了相应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阳活动影响东亚夏季风的途径。结果表明:海陆温差的变化是太阳活动影响东亚夏季风的主要途径;从1972年开始东亚地区海陆温差大幅度减小,随之东亚夏季风也存在较大幅度的减弱并与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呈负相关;且太阳磁场磁性指数与东亚夏季风存在相同的22年和40年层次周期。
吴姗薇郭胜利林帆姜琼妃
关键词:太阳黑子
全球变暖停滞的形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15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日益增加,导致全球气温持续升高。然而,1998年以来全球变暖出现了停滞(hiatus)现象。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全球变暖停滞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变暖停滞的物理机制。目前有关变暖停滞的机制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变暖停滞是由于外强迫造成的,另一种则认为是自然变率产生的。外强迫的观点主要归结为太阳活动强迫、火山喷发气溶胶强迫、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强迫以及平流层水汽强迫四种作用。自然变率的观点则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多余热量进入到深海,尤其是海表700 m以下,且认为主要是由于海洋的作用。持这种观点的又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影响,尤其是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冷;另一种则认为是大西洋经向翻转流的影响。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自然变率是产生全球变暖停滞的主要机制,人类活动产生的多余热量进入到深海,不过多余热量进入哪些海域尚存争议。
宋斌智协飞胡耀兴
关键词:外强迫
气候变化背景下能源基础设施调整的政府干预——以德国为例
2017年
能源设施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关键基础设施之一。在当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减缓政策已经难以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适应政策的重要性不断显现,能源供应过程中的不足与隐患日益凸显。能源生产与能源传输的脆弱性较为明显,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措施降低能效损失,符合能源生产企业增加收益的需求;但是对于能源传输企业(如电网运营商)而言,采取适应措施不会获得外部经济援助,相关企业没有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性投资。因此,政府干预(如鼓励投资、提供补贴、传播信息等)能够使能源基础设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可研究欧盟的发展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采取经济调控等手段提高能源产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维护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朱寿鹏周斌智协飞
关键词:能源基础设施气候变化政府干预
前期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的可能联系被引量:2
2018年
利用1979—2012年日本气象厅次表层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前期冬季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并讨论了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期冬季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后期东亚夏季风强弱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冬季次表层海温呈现东正西负的类El Nio分布型时,夏季副热带高压偏强,西北太平洋地区受反气旋型环流控制,能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长江和淮河流域,有利于水汽在该区域辐合,为夏季降水偏多创造了条件,此时东亚夏季风活动整体偏弱,反之亦然。但类El Nio分布型对东亚夏季气候变化的影响较类La Nia分布型更显著。此外,冬季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可能通过其自身能够持续性地影响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次表层海温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发展和移动趋势: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冷(暖)海温不断堆积,沿温跃层向东传播使得中东太平洋次表层海温逐渐变冷(暖),冷(暖)海温上翻加强使得海表温度异常,进一步影响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并在东亚地区形成经向遥相关波列,通过西北太平洋地区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的作用,影响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以及气候变化。
郭胜利李锋葛非
关键词: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ENSO
两种可能演变情形下20世纪热盐环流演变特征的重建被引量:1
2012年
作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热盐环流在20世纪的演变特征对于其自身演变规律及其相应气候影响的研究十分关键.研究该问题两种途径(直接观测与间接重建)的结论存在显著差异(减弱与非减弱),且可信度皆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基于热盐环流强度改变所引起的最显著气候影响—南北半球间海气界面温度(表面海温及气温)的"翘翘板"现象,在两种可能的演变情形下,由相应的模式试验建立海气界面温度"跷跷板"现象强度与热盐环流强度异常间的统计模型,继而由多个实测海气界面温度资料集对该时期热盐环流的强度异常进行重建.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减弱情形下热盐环流的强度异常与"跷跷板"现象的强度之间在10a以上尺度范围内显著相关,非减弱情形下两者在40a以上尺度范围内显著相关.本文两种情形下的重建结果相一致,同时指出工业革命以来热盐环流的演变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增强"4个阶段,且年代以上尺度范围内的变化幅度约1Sv.4个演变阶段的转换时间分别为20世纪10年代中期、20世纪40年代及20世纪70年代中期.本文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的重建结果,指出该时期热盐环流可能未发生趋势性的减弱,还是以年代际波动为主.
程军郭品文张福颖刘征宇刘林蔚丘文先
关键词:热盐环流表层海温
基于CMIP5资料的东亚夏季环流的BMA预测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CMIP5的17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对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年代际回报结果,采用距平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及连续等级概率评分4种指标,评估了贝叶斯模式平均(Bayesian model average,BMA)预报方法对东亚夏季环流的回报能力,并与最优单模式MIROC5和多模式简单集合平均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BMA方法对东亚夏季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回报效果是最好的,优于最优单模式MIROC5和简单集合平均的回报结果。BMA模型能产生高集中度的概率密度函数,并包含了多模式集成回报不确定性的定量估计。此外,BMA方法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率也有较好的回报效果,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报,选取60~70%概率下的结果更为合理。
胡航菲智协飞郭换换赵欢朱寿鹏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基于CMIP5多模式回报资料的地面气温超级集合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利用CMIP5的15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对东亚及周边地区(70~150°E,0°~60°N)地面气温的回报结果进行超级集合(简称SUP)试验,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逐月气温资料作为观测值,并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距平相关系数(ACC)、绝对误差(MAE)对多模式集合平均(EMN)以及超级集合(SUP)的回报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估。结果表明,超级集合回报结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期的长度。随训练期长度的增加,距平相关系数呈增大的趋势,均方根误差呈减小的趋势,但训练期达到一定长度后,误差不再有明显的减小,甚至出现误差增长。15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对东亚及周边地区的地面气温具有一定的回报能力,可以较好地回报出地面气温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海洋上回报的均方根误差小于陆地。但不同模式回报的结果不尽相同,在单模式中CCSM4对地面气温的回报效果最好。多模式集成的回报效果优于单模式的回报效果,SUP的回报效果优于EMN,其区域平均的均方根误差比多模式集合平均小0.43℃,超级集合极大地改善了地面气温的回报效果。
智协飞赵欢朱寿鹏葛非
关键词:回报地面气温
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与热带对流异常的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射出长波辐射(OLR)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79-2008年1月西太副高脊线指数和逐日降水资料,对1月西太副高脊线位置与热带对流异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月西太副高脊线位置与南海及菲律宾以东地区OLR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副高脊线的南北位置异常是由于南海及菲律宾以东地区对流偏强(弱)造成这一区域出现异常的上升(下沉)运动;由于对流层高层(低层)南风距平的作用,在我国东南部的下沉运动增强(减弱);同时,在对流层的低(高)层出现了异常北风,从而构成了一个向北(南)的经向环流,有利于副高脊线的北抬(南退)。这种对流异常是造成2008年初我国南方超过1/3区域出现了50年一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间接原因之一。
高睿郭换换郭胜利
关键词:热带对流经向环流冰冻灾害
北太平洋冬季年代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更深了解北太平洋年代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对湍流热通量和SST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当热通量和SSTA正相关时,代表海洋影响大气,而当二者相关系数为负时,表示大气强迫海洋。将整个北太平洋SSTA求平均和把北太平洋分成3个区域求SSTA平均,分别对热通量和SST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冬季年代际尺度上的海气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海洋强迫大气,而在日本附近海域以及北太平洋中东部,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最明显,因此这两个区域是北太平洋冬季年代际尺度上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
宋斌智协飞潘梦婷侯美夷
关键词: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PDO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