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720002)

作品数:15 被引量:75H指数:5
相关作者:陈赟张华勇陈贇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庄子
  • 3篇哲学
  • 2篇政治批判
  • 2篇政治哲学
  • 2篇圣人
  • 2篇天道
  • 1篇地道
  • 1篇帝王
  • 1篇学而时习之
  • 1篇言说
  • 1篇易传
  • 1篇意蕴
  • 1篇有虞氏
  • 1篇哲学视域
  • 1篇正当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秩序
  • 1篇知天命
  • 1篇秩序
  • 1篇日月

机构

  • 12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1篇陈赟
  • 3篇张华勇
  • 1篇陈贇

传媒

  • 2篇周易研究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齐鲁学刊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月刊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孔子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由"五十知天命"到"六十而耳顺",是孔子生命历程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一生命的转进本身意味着中华文化之精神不同于基督教、犹太教与希腊、印度思想的特异性所在,其他文化或文明都将"知天命"作为最后的境界,即以"大体"形式出现的精神(心、性)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的呈现;但孔子却超越这一层次,将天命于人的一切,无论大体与小体,都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方式。故而能够在一切感官的特性中确证人性与天命。"耳顺"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是圣人境界的显现。
陈赟
关键词:知天命圣人
“不知之知”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贯通--对《庄子·应帝王》开端的理解被引量:3
2014年
《庄子》对政治生活的思考以"四问而四不知"为起点,以浑沌之死为终点,"知"作为"人的机制"乃是凿破浑沌的关键。"不知"不是知的"否定",而是意味着更深层的"不知之知",从"知"到"明"到"神"的层层深入、上达的认识运动,内蕴在"不知之知"的深层。也正是"神"、"明"构成了通达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帝王之德的内容,与此相对,"知"则将认识限制在"人的机制"中,阻碍了对未知的天道、地道的开放。就此而言,庄子以"不知之知"为起点的政治思考,通向的则是天地人三才贯通的帝王政治类型。
陈赟
关键词:庄子神明帝王
论天道言说之正当方式--以王夫之庄子学为视域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对庄子"浑天"思想的阐发,王夫之提出,正当的言说天道的原则包含三个层面:(1)不离地以言天;(2)天主理而地主气;(3)言天止于神化而止。对天道言说原则的如上理解,王夫之试图表明,天道本身是区域性的甚至是相对性的;天道不是绝对的超越者或形而上学的造物主,而是一种将秩序与浑沌包裹在其中的气化论宇宙观;作为神化之来源的天道具有一种不为人的知能所穿透的浑沌性与未决性。
陈赟
关键词:天道浑沌
论庄子哲学的政治意蕴——以《应帝王》为中心被引量:3
2015年
庄子将治天下视为圣人之"余事"。《庄子·应帝王》通过对有虞氏的批判,道出了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以天下人自治的方式藏天下于天下的政治观念。圣人将天下归还给了天下,从而使得政治走出治乱循环的道路。同时为政者治理天下摆脱了以牺牲自己身体为代价的困境,消解了政治的异化,从而自身从容有余。天下之物本所具有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得以有机会脱离人的机制而面向天的机制,这也是其从为政者的"有心"统治宰制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从而能够自正其性命。由此,政治以统治的形态所展开的治理天下的方式得以退隐,无为而治的政治之道在此开显。
张华勇
关键词:庄子政治哲学无为而治
《庄子·天下篇》与内圣外王之道被引量:13
2015年
《庄子·天下篇》之关切并不在于六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其对六家的评述实际上指涉了"内圣外王"之道这一中国政教生活最为核心的问题。通过"道术"与"方术"之辩,庄子揭示出从方术中开出道术的可能性。道术的通达要求天道(神)、地道(明)与王道、圣道四者的连接与整合。《天下篇》在"神明圣王"的大视域下将人分为七类,揭示了政教文明的人性基础。在这七类人中,惟有圣人能够通达天人,承担圣王的事业。因此在人类的政教文明系统中,圣人具有中枢性的地位。
陈赟
关键词:庄子圣人内圣外王
赐姓命氏与西周封建的创制被引量:1
2015年
封建制度是西周王制的重要方面,它作为周人的制度创造,目的在于既从传统的方国林立的格局出发又达到对方国结构的改造,以期将周人与方国之间的联盟或承认的关系转换提升为家天下格局下的统治关系。因此,它不再是对已经自然持存的方国的认可,而是"天子建国"的自觉的制度化过程。在这个"天子建国"过程中,周人利用命氏赐姓制度,内嵌在建国的环节之中,从而在氏上置姓,以氏顺应周人的氏族分化,以姓统氏,昭示周人的一脉同源,由此姓氏与封建的结合,成为天下、国、家这一政治构造形成的核心要素。
陈赟
关键词:封建
《周易》哲学视域下的社会政治秩序之构建及其当代意义——兼与黑格尔哲学的“市民社会”相比较
2016年
《周易》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构建合理社会政治秩序的思想,同时有着明显的儒家式社会秩序的特质,此一社会秩序的范式可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提供一条可通达之路径。《周易》哲学呈现了一条以"各正性命"的方式使得个人的活动与公共社会之建立相贯通的道路,从而让个人的自然本性始终保持在了与天命相通达的境域之中,使成己成德的自新活动有了可能。黑格尔(Hegel)哲学中的"市民社会"是近代西方现代社会的雏形,这一概念同时指示了社会的成立是以个人脱离私人领域而进入公共领域为前提的,公共领域作为一敞开的空间使得公民的活动保持在了平等的规范之中。比较两者的异同可丰富中国当下构建合理社会形态的思想,为建立一个良好的现代社会政治秩序寻找途径。
张华勇
关键词:周易政治秩序黑格尔市民社会
“日月之道”与明王之治——论《易传·系辞》的政治哲学向度
2015年
《易传·系辞》中以"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表达了其对政治的一种思考。日月交错不息,光照万物而不已。为政者法日月之道,其由"明"来沟通天地,使得天地不闭塞,由此居于天地之间的人们才不会受限于人的机制,为其现实社会所固化,而可能向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之道敞开自身。为政者以"明"来治理天下,其最终的目的是天下之人自明其德,从而将治天下转化为了每个人自治自正的过程。个人的自明不已源于人所本有的自然之性,天地交通无碍则"明"自显,个人之性命因而能够各得其正。王者以开通天地之道为务,积极营建富有生机的天地之境域,万物于此相互沟通而无阻,明王治天下的政治智慧从而得以展现。
张华勇
关键词:政治哲学
《易传》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认识被引量:11
2015年
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的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的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的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的能量密集化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的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的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有其自身的限制,但人的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的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的品格,与天地并列为三。
陈赟
关键词:《易传》天道地道人道
由人而天的“机制转换”与新主体观——论毕来德的《庄子四讲》被引量:1
2013年
毕来德的《庄子四讲》把从"人的机制"到"天的机制"的转换,作为庄子哲学的核心,以此构筑了一个新的身体-主体构想:官能、资源与力量的总和,不可知的向度,虚空与事物的来回往复,开端与创造性发生的场域等,乃是这一新身体-主体观的主要向度。通过这样的阐释,毕来德将庄子带入当代语境中,使其承载解放那些被资本主义体制规训、消耗的现实主体的要求;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毕来德对庄子的误读。
陈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