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英瑞气候变化适应项目(ACCC20100528)

作品数:9 被引量:62H指数:6
相关作者:马文军肖建鹏罗圆刘涛张永慧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暨南大学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英瑞气候变化适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温度
  • 2篇疟疾
  • 2篇气温
  • 1篇心脑
  • 1篇心脑血管
  • 1篇心脑血管疾病
  • 1篇修饰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疾病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时间序列
  • 1篇时间序列分析
  • 1篇死亡率
  • 1篇平均气温
  • 1篇气象
  • 1篇气象学
  • 1篇气象因素
  • 1篇全球气候

机构

  • 9篇广东省疾病预...
  • 2篇暨南大学
  • 1篇湖南省疾病预...
  • 1篇云南省疾病预...

作者

  • 7篇马文军
  • 4篇刘涛
  • 4篇张永慧
  • 4篇罗圆
  • 4篇肖建鹏
  • 3篇许晓君
  • 3篇许燕君
  • 3篇曾韦霖
  • 2篇林华亮
  • 2篇裴福全
  • 1篇吴为
  • 1篇胡梦珏
  • 1篇罗焕金
  • 1篇李光春
  • 1篇朱琦
  • 1篇肖义泽
  • 1篇张贤昌
  • 1篇曾四清
  • 1篇严维娜

传媒

  • 5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国际医学寄生...

年份

  • 2篇2014
  • 6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低温寒潮对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低温寒潮是导致人群疾病发生的重要环境诱因之一。为了更好地应对低温寒潮等极端天气,为开展相关研究和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该文对国内外关于低温寒潮对人群疾病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罗焕金马文军曾四清严维娜
关键词:健康影响因素流行病学
加强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以降低健康风险被引量:8
2012年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事实。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已升高0.74℃,预估21世纪将继续升高1.1~6.4℃。我国近百年来年平均气温也升高了0.80℃,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并且预估2020年和205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比2000年分别升高1.3~2.1℃、2.3~3.3℃。
马文军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平均气温联合国
广东省气象因素对疟疾发病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价广东省气象因素与疟疾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序列方法,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以1980--2004年广东省气象部门提供的温度数据和广东省CDC提供的疟疾发病数据对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等主要气象因素与每月疟疾发病率进行负二项分布回归分析。对气象因素对疟疾发病影响的即时效应、滞后效应、累计效应及气象因素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广东省1980--2004年间每月疟疾发病数最高达到4010例,月最高温度平均为26.3℃,每月最低平均温度为18.8℃,每月平均温度为21.9℃;月相对湿度最高可达到88.0%;月平均降雨量平均为5.6mm。月最高温度与疟疾发病的即时效应呈非线性关系,当温度达到32.3℃时,发病风险最高,RR值达到2.51(95%CI:1.99~3.16);相对湿度为60.0%时,疟疾发病的RR值最高1.19(95%CI:0.66~2.11),随后逐渐下降,当相对湿度为86.6%时疟疾的发病风险降至最低,RR值为0.51(95%CI:0.34~0.76);疟疾的发病风险随月平均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月平均降雨量为14.5mm时,疟疾的发病风险最高,RR值为1.29(95%CI:0.87~1.93)。月最高温度在31.5℃,滞后2个月时对疟疾发病的效应最强,RR值达到1.81(95%CI:1.02~3.22);降雨量在〉15.2mm时对疟疾发病的作用较强,但持续时间则较短。33.7℃高温天气下疟疾的发病超额危险度较大,滞后1个月时为92.2%(95%C1:30.5%-183.2%)。相对湿度较小时,疟疾发病的滞后作用持续时间长,累计作用大;相对湿度达到87.0%时,滞后3个月的超额危险度仅为-66.6%(95%CI:-86.4%~-17.7%)。降雨量为15.5mm时对疟疾发病的累计作用在滞后3个月时达到最高,超额危险度值为40.7%(95%CI:-30.0%~182.6%),此后累计效�
罗圆张永慧裴福全刘涛曾韦霖肖建鹏马文军
关键词:疟疾时间序列分析
纬度对高温与老年人死亡效应关系修饰作用的Meta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高温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并分析纬度对高温与死亡风险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收集国外高温与老年人死亡风险关系的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合并效应值,再通过Meta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纬度对该关系的修饰作用。结果共纳入7篇文章,共14个城市。高温天气温度每升高1℃,老年人死亡风险增加4.3%(95%CI:2.4%~6.3%)。纬度00°-29°、30°~39°、40°-49°、≥50°时温度每升高1℃,老年人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5%(95%CI:2.2%-2.9%),3.1%(95%CI:2.1%。4.2%)。6.0%(95%CI:-0.9%.13.3%)。6.O%(95% CI:5.1%~7.0%);纬度每升高:5°,老年人死亡风险增加0.2%(95%CI:0.1%~1.7%)。结论高温会增加老年人群的死亡风险,中高纬度地区在高温天气时老年人死亡风险更大。
曾韦霖马文军张永慧刘涛罗圆肖建鹏许燕君许晓君
关键词:高温老年人纬度META分析
构建气温一死亡关系模型中温度指标的选择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索气温-死亡关系模型中最适温度指标。方法收集2006--2010年广州市死亡和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别拟合不控制相对湿度下的和控制相对湿度下的日最高、日平均和日最低气温,以及相应的体感温度和热指数与死亡人数的关系。先对各模型的标准化残差进行分位数图(Q-Q图)正态性检验以定性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再根据赤池信息量准则值(AIC)和残差平方和值(RSS)最小原则,探索最适宜的建模温度指标。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疾病别、年龄别及冷热效应的最适温度指标。结果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22.9℃,Et平均相对湿度为71%。各模型的标准化残差均呈正态分布。总死亡人数、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65-84岁人群和冷效应模型用日平均温度拟合较合适,其AIC(RSS)值最小,分别为11537(1897)、9527(1928)、10595(2018)和11523(1899)。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65岁、≥85岁人群和热效应模型用日平均体感温度拟合的A,c(RSS)值最小,分别为8265(1854)、8675(1739)、8550(1871)和11687(1938)。相对于同时控制温度和相对湿度,不同疾病别、年龄别以及冷热效应均用体感温度指标拟合模型的AIC(RSS)值较小。选择日最高温度研究冷效应在滞后0—3d的RR值均〈1,而日最低温度RR值均〉1.04。选择日最高温度研究热效应在滞后0—1d时RR值均〈1.16,而Et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温度RR值均〉1.16。结论针对不同疾病、年龄死亡人群及冷、热效应的气温-死亡关系模型没有一个统一的最适温度指标;用体感温度指标比将湿度作为协变量引入模型效果更好。相对于日最高和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更能反映人群对温度的暴露。
曾韦霖马文军刘涛林华亮罗圆肖建鹏许燕君吴为蔡秋茂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度死亡率温度指标
社会经济因素对南方城市温度-死亡暴露反应关系的影响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调查中国南方不同城市社会经济因素对温度-死亡暴露反应关系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2009年长沙市、昆明市和2006-2010年广州市、珠海市全人群日死亡登记资料、气象资料与大气污染物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不同城市温度对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死亡地点人群死亡的影响,分别分析各城市在高温(0~3 d)和低温(0~20 d)时对不同特征人群的温度-死亡累积效应大小,并用一般线性阈值模型评估温度与人群死亡的关系,先对每个城市进行分析,然后用Meta分析对多个城市进行效应合并.结果 4个城市温度与死亡关系呈非线性,长沙、昆明、广州、珠海最小死亡风险温度分别为23.5℃、20.5℃、25.0℃、26.0℃.经过效应合并可知,低温(RR=1.67,95%CI:1.54 ~ 1.80)对人群的总效应高于高温(RR=1.11,95%CI:1.01~1.18)的影响.随着年龄增加,高温和低温的死亡风险均增加,且低温(RR=1.83,95%CI:1.65 ~2.04)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大于高温(RR=1.17,95%CI:1.03~1.33);女性死亡风险[冷、热效应RR(95% CI)值分别为1.75(1.57~1.97)、1.11(0.99~1.25)]较男性高[冷、热效应RR(95%CI)值分别为1.59(1.45 ~1.77)、1.11(1.03~1.19)];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的死亡风险[冷、热效应RR(95% CI)值分别为1.89(1.48 ~2.45)、1.34(1.19~1.48)]高于其他学历人群.结论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死亡地点对温度-死亡暴露反应关系有效应修饰作用.老年人、女性、高学历者是温度影响死亡的脆弱人群.
胡梦珏马文军张永慧许燕君许晓君林华亮刘涛肖建鹏罗圆
关键词:温度
广东省各区县洪灾脆弱性评估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评估广东省各区县对于洪灾的脆弱性。方法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广东统计年鉴、2010年广东卫生统计年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数据。采用主、客观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分别计算出各个地区的洪灾脆弱性(w),最后将两种不同权重赋值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确定13个条目作为洪灾脆弱性评估的指标,包括6个敏感性条目、5个适应性条目和2个暴露性条目。占权重较大的指标(主观权重/客观权重)为:≥65岁人口比例(0.31/0.30),44岁人口比例(0.16/0.23),婴儿死亡率(0.18/0.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0.33/0.21),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比例(0.19/0.28),洪灾历史发生频率(0.75/0.75)。采用主观权重方法计算的洪灾w的平均值为0.35,标准差为0.10;采用客观权重方法计算的平均值为0.31,标准差为0.08,两种权重赋值方法计算得到的w具有很高的一致性(ICC=0.975,P〈0.叭)。从广东省整体情况来看,w在0.30~0.39范围内的区县较多,主观VI〉0.50或客观VI〉0.40的地区需要重点防范洪灾,包括沿海部分地区、北江流域地区、东江的东部支流地区以及珠三角北部地区,其中梅州市大埔县,茂名市的电白县和茂港区是洪灾脆弱性较高的3个地区,w值分别为(主观VII客观VI)0.55/0.45、0.54/0.48、0.54/0.48。河源、东莞、肇庆、惠州的部分区县洪灾脆弱性较低,其中河源市源城区对于洪灾的脆弱性最低,其次是东莞市区、肇庆市的端州区和广宁县,w值分别为(主观VII客观VI):0.15/0.12、0.18/0.16、0.18/0.16、0.17/0.15。不同脆弱性等级的地区指标存在差异(P〈0.05)。结论广东省不同地区洪灾脆弱性差异较大,洪灾防控应当优先考虑脆弱地区。
朱琦刘涛张永慧罗圆魏晓肖建鹏曾四清马文军
关键词:洪水脆弱性
中国四城市温度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了解中国昆明、长沙、广州和珠海四城市温度在不同滞后日对心脑血管疾病(ICD-10:100~199)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四城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与气象资料、大气污染物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不同城市温度与死亡关系,分析低温、中间温度、高温在不同滞后期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累积效应,并用一般线性阈值模型评估温度对死亡的累积冷热效应。结果四城市温度与死亡关系呈非线性,四城市居民最小死亡风险对应温度分别为长沙22.0℃、昆明20.0℃、广州26.0℃、珠海25.5℃;在研究滞后期间内低温所致最大累积死亡风险值(95%CI)四城市分别为1.858(1.089~3.170)、1.537(1.306~1.809)、2.121(1.771~2.540)和1.934(1.469~2.548),高温分别为1.100(0.816~1.483)、1.061(0.956~1.177)、1.134(1.047~1.230)和1.259(1.104~1.436)。温度当天热效应大于冷效应,但随着滞后日增加,热效应迅速下降,而冷效应急剧上升,并持续至3~4周。结论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呈非线性关系。低温和高温均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以低温的影响更显著。冷效应持续时间长,热效应短暂急促。
曾韦霖李光春肖义泽许燕君许晓君刘涛罗圆肖建鹏马文军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温度
气候变化对疟疾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1年
疟疾是通过蚊媒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多种气候、环境因素的改变,包括近几十年来明显的全球气候变暖,都可能对该病的流行风险产生影响,使该病的流行及分布、传播媒介的分布发生变化。该文综述了一般气象因素与疟疾传播的关系,季节性与年际气候变异、极端天气事件对疟疾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疟疾已产生的可能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未来疟疾影响的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裴福全张贤昌马文军
关键词:疟疾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