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20013)

作品数:12 被引量:31H指数:5
相关作者:韩振华赵娟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汉学
  • 6篇哲学
  • 3篇汉学界
  • 2篇德性
  • 2篇德性伦理
  • 2篇新实用主义
  • 2篇性伦理
  • 2篇儒学
  • 2篇实用主义
  • 2篇西方汉学
  • 2篇伦理
  • 2篇角色伦理
  • 2篇夫子
  • 2篇《孟子》
  • 1篇大学学习
  • 1篇当代汉语
  • 1篇德性伦理学
  • 1篇新教
  • 1篇新教传教士
  • 1篇性伦理学

机构

  • 9篇北京外国语大...
  • 2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央美术学院
  • 1篇中央研究院

作者

  • 10篇韩振华
  • 1篇赵娟

传媒

  • 3篇华文文学
  • 1篇周易研究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国际汉学

年份

  • 5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语言学转向”之后的汉语哲学建构——欧美汉学界对于先秦中国思想的不同解读被引量:6
2014年
汉学家陈汉生基于"物质名词"假说建构出的汉语和汉语哲学认识,受到另一位汉学家罗哲海的深刻批评。论辩双方之间的分歧并非只是二者分别倾向于儒家和道家的表面差异,而是他们所分别依托的欧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英美新实用主义之间的巨大分歧。双方的思想在各自的理论进路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袒露,所以对此次论争的深入剖析,也有可能成为理解和评价欧陆汉学、英美汉学的深层次"抓手"。
韩振华
关键词:分析哲学新实用主义
“当代汉语哲学”的建构——与何乏笔博士谈哲学与汉学被引量:2
2013年
时间:2012年11月5日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 何乏笔(FabianHeubel),1967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硕士(1995),达姆施塔特科技大学哲学博士(2000)。现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跨文化研究、批判理论、汉语哲学、欧洲汉学、美学。
韩振华何乏笔
关键词:哲学博士汉学跨文化研究
“他乡有夫子”——十九世纪新教传教士的《孟子》诠释
2014年
进入十九世纪,西方译介《孟子》的主体从耶稣会士转移到了新教传教士身上。他们的译介活动,既有跟耶稣会士一脉相承的地方,亦有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特点。本文以新教传教士柯大卫、理雅各、花之安等人为例,考察十九世纪《孟子》在西方的译介与接受情况。本文将重点放在宗教思想史的考察方面,研究并"解码"西人的接受语境、问题意识,以及视域融合的具体表现,并尝试做出自己的价值评判。
韩振华
关键词:新教传教士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汉学界关于孟学的三次争论
2014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应于中国局势及与世界关系的变动,西方汉学家诠释《孟子》时,在"孟子与现代民主、人权""孟子人性论的文化性与生物性""孟子与德性伦理、角色伦理"等问题上形成了三次较有影响的争论。争论涉及到论辩双方不同的哲学预设和诠释方法,争论的焦点亦高度相关于他们的现实关切与政治选择,尤其是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文化立场选择。一批卓有影响的汉学家参与其中,《孟子》成为西方各种思潮相互碰撞、激荡的"战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激活了《孟子》,使它有可能成为西方乃至现代中国自身思想建构的构成性力量。
韩振华
关键词:西方汉学生物性德性伦理角色伦理
从宗教辩难到哲学论争——西方汉学界围绕孟子“性善”说的两场论战被引量:7
2012年
19世纪末的传教士汉学时代和20世纪末的专业汉学时代,汉学家们围绕《孟子》的人性论展开了两场针锋相对的论争。在第一场论争中,理雅各借道巴特勒主教的良心论来说明孟子性善论的价值,并将孟子的"性善"解释成"性向善",但谢卫楼却抨击孟子和理雅各双双否弃了上帝恩典。第二场论争的焦点在于安乐哲的文化主义与华霭仁的共同人性论之间的分歧,而产生这种分歧的深层原因则是辩论双方对于民主和人权的不同态度。两场论争尽管表现形态各异,但论争的核心观念却高度相关,在理论脉络上可以追溯至四百多年前天主教各修会理解《孟子》人性论的不同态度。
韩振华
关键词:社会生物学
夫子徂西初记——《孟子》在西方的早期接受(1593—1754)
2014年
本文全面考察了1593—1754年间《孟子》在西方的译介、研究情况,将重点放在哲学思想史的考察上,研究西人的接受语境、问题意识,以及视域融合的具体表现,并作出自己的价值评判。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孟子》在西方的接受属于传教士汉学阶段,表现出较强的宗教色彩和时代特征,可视为此一时期西方思想和学术发展的'晴雨表'。但是,西人之接受《孟子》并不仅仅是西方知识学的增益和拓展,或者如萨义德所说是西方之'东方主义'投射的产物,它还是近世以降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使中、西地理空间归入同一版图,而且也让中、西思想不断走向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思想各自成为对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建构性力量。
韩振华
关键词:《孟子》西方哲学汉学
早期儒家与德性伦理学:儒学研究中的相对主义话题——兼与安乐哲、罗思文商榷被引量:8
2012年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德性伦理学的复兴。万白安、艾文贺、余纪元等西方汉学学者参照德性伦理学视角来重新诠释中国早期儒家伦理学,借以彰显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对话的新路径。安乐哲和罗思文《早期儒家是德性论的吗?》一文则持一种与德性伦理学完全相异的视角:他们认为早期儒家伦理是一种角色伦理(role ethics),"儒家不寻求普遍,而是集中关注特殊性"。本文尝试对此问题展开讨论。意在阐明三个论点:其一,德性伦理学是儒家伦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一点上,早期儒家伦理虽不及宋明新儒家突出,但实备此一面向。故此,以德性伦理为视角来考究早期儒家伦理,不仅并非绝然扞格,而且可以开启理解儒家伦理的新视域。其二,安乐哲、罗思文的观点固然能够启人心智,但其论说与其说阐明了早期儒家伦理的根本特征,莫若说自我指涉性地流露了其自身的理论限域:去本质化的过程哲学、以实践为先的新实用主义。将这一理论限阈视为"奥卡姆剃刀",只会使早期儒家伦理成为一种过度后现代化和单面化的狭隘存在。其三,与角色伦理相关联的文化相对主义极度排斥普遍主义的价值诉求,对相对主义和普遍主义之间应有的张力视若不见。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取向的理论和行为主体若将这种绝对了的相对主义内在化为主体自身的信念内容,则无异于自我设限,从而在根本上使得跨文化交流和融合成为一纸空文,在最低限度上也不能避免或消弭不同伦理体系之间的道德冲突。
韩振华
关键词:德性伦理学角色伦理新实用主义
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基于对西方汉学视角的考察被引量:5
2014年
孟子"好辩",不过,关于孟子在阐说立论、与告子激辩仁义时是否讲求逻辑,历来众说纷纭。在西方汉学界,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雷慕沙、理雅各、瑞恰慈、韦利、范立汉、刘殿爵、葛瑞汉、倪德卫、陈汉生、朱利安、伊若泊等汉学家都围绕此一话题有所论列。他们或者诉诸"汉语诗性",或者借助西方逻辑,或者同时倚重逻辑分析与历史考察,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对于孟子思维特征的认识。考察西方学者如何从自身理论视角出发探析孟子的思维、论辩方法,并辨析其工拙得失,可以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揭示《孟子》文本的复杂性,丰富我们对于《孟子》、对于西学的认识,也能促进我们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
韩振华
关键词:告子仁义西方汉学逻辑性
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周易》时间观念被引量:5
2012年
《周易》重"时",强调"生生"、"与时偕行",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时间观念,而过程哲学亦重视"创造"、"生成"和时间问题,《周易》与过程哲学存在诸多相合之处。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就多有留意此问题者。本文不打算面面俱到地评述八十年来华人学者援引过程哲学阐述《周易》思想的全部努力,而仅把视角集中在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之间关系上,尝试撮述并评骘方东美、程石泉、牟宗三、唐力权、成中英、于连、张成武等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著,以期厘清并进一步揭示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在哲学理路上的相通与龃龉之处,思考作为现代哲学的过程哲学对于《周易》时间观念这一古典思想的接引与提升作用。
韩振华赵娟
关键词:周易过程哲学
轴心时期的儒学启蒙——与罗哲海教授谈汉学被引量:3
2012年
时间:2010年8月16日 地点:德国波鸿大学东亚研究系中国历史与哲学研究部 罗哲海(Heiner Roetz),德国波鸿大学中国历史与哲学研究部主任,德国汉学协会主席。1950年出生于温特贝格(Winterberg),曾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汉学和哲学,1997年至今在波鸿大学工作。
韩振华罗哲海
关键词:大学学习儒学哲学研究中国历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