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8H03) 作品数:11 被引量:126 H指数:5 相关作者: 李玉环 武婕 李增兵 董晓晓 李登秋 更多>> 相关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基于地统计学的耕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及不同插值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17 2011年 为了揭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指导土壤肥力评价和管理工作,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通过土壤样本野外采样和分析,测定样本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利用地统计分析模块中的克立格法分析文登市耕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性,并对比选择最优的克立格插值模型。结果表明:文登市耕层土壤有机质拟合的最优理论模型是Tetraspherical模型;C0/sill值为0.86,耕层土壤有机质空间相关性很弱,耕作制度、施肥数量和种类、种植制度等人类活动的作用影响很大,这些人为活动使土壤有机质的空间相关性减弱,逐渐向均一化方向发展;耕层有机质含量处在较低水平,应改善耕作管理方式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张文龙 李玉环 姬祥关键词:耕层 土壤有机质 地统计学 山东省文登市耕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12年 本文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利用地统计学分析模块中的克立格法,基于野外采集的土壤样本GPS数据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值,针对文登市农田生态系统耕层土壤有机质进行了空间分异性特征分析,并对比评价了各种克立格插值模型。结果表明:文登市耕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性较为显著;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结构最佳拟合模型是Tetraspherical模型;C0/sill值为0.86,耕层土壤有机质空间相关性很弱,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耕层有机质含量处在较低水平,应改善耕作管理方式。 林秀渠 刘晓龙 李玉环关键词:土壤有机质 地统计学 克立格插值 基于SPOT-5遥感影像估算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氮累积量 被引量:12 2014年 通过构建基于SPOT-5光谱参数的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碳氮累积量的遥感估算模型,为耕地生产力估测、农田生态保护和碳氮循环研究提供依据。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分析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碳氮累积量与同期14个预选光谱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适宜的光谱参数;通过回归分析,比较得出最优遥感估算模型。在构建的14个光谱参数中,土壤校正植被指数(SAVI)与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和碳累积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31和0.846,因此以SAVI为底数的幂函数模型估算生物量和碳累积量的拟合效果最好,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0.698和0.722,在0.01水平下的F检验均呈显著性;与氮累积量相关性最强的是由近红外波段和绿波段构建的比值指数(R3/R1),相关系数达到0.844;从而以R3/R1为自变量的线性模型对氮累积量拟合效果最佳,决定系数(R2)达到0.713,在0.01水平下的F检验呈显著性。因此,利用SPOT-5的土壤校正植被指数(SAVI)、近红外波段和绿波段的比值指数(R3/R1)构建的遥感模型来估算玉米成熟期生物量、碳氮累积量是可行的。 武婕 李玉环 李增兵 董晓晓关键词:遥感 SPOT-5 基于ETM+影像的水体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以济宁市微山湖为例 湖泊水资源是地表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取湖泊信息、监测其水面的变化可服务于政府的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本文以山东济宁市微山县为研究区对象,以Landsat-7ETM+影像作为数据源,经几何校正、腌膜、图像增强等预处理,在分... 赵洋 李玉环 张文龙关键词:遥感 ETM+影像 信息提取 水面面积 文献传递 基于ETM/SPOT5数据的玉米田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研究 准确快速的获取大面积农田作物生物量信息对及时掌握作物长势及估产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黄淮交接处微山县马坡乡为例,分别从ETM、SPOT5影像数据中提取了4种植被指数,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的农田生物量数据,分析并建立了4种植被指... 张文龙 李玉环 赵洋关键词:地上生物量 植被指数 遥感模型 文献传递 微山县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为研究微山县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SOC)空间变异规律和动态变化情况,基于地统计学和GIS对2009年SOC进行空间变异性分析,采用克里格插值分析SOC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然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比研究不同时间断面下SOC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微山县耕层SOC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空间自相关距离为4500 m。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SOC分布呈明显的块状,有机碳含量中部较高,南部和北部较低。从第二次土壤普查到2009年近30年间,SOC的平均值有明显的增加,由5.345 g/kg上升到8.558 g/kg,增幅为60.11%。不同土壤类型下,增幅不同,其中棕壤增幅最大,为187.03%,增幅最小的为砂姜黑土,为41.6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田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增幅最小,为56.84%,旱地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增幅最大,为87.75%。研究结果为该区耕地质量的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武婕 李玉环 李增兵 方正 董晓晓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空间变异特征 影响因素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壤线空间变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14年 土壤线不仅能反映土壤的光学特性,为土壤遥感分类提供依据,还能参与植被指数的计算,提高植被遥感监测的精度,因此计算不同影响因子下的土壤线参数以及探究土壤线的空间变异规律至关重要。论文以山东郯城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类型和土壤有机质参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线不同,潮土土壤线斜率(1.499 6)最大,其次是水稻土、棕壤、砂姜黑土,褐土最小(1.229 3),截距则相反;同种土壤类型下,土壤线斜率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大,截距减小。综合分析可知:土壤线斜率随土壤类型变化大致呈从西向东先增大后减小、从北向南逐渐增大的趋势;相同土壤类型下,随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线斜率呈由中心向边缘逐渐增大、截距逐渐减小的趋势。 武婕 李玉环 李增兵关键词:遥感 基于TM影像植被指数的耕地地力状况反演研究 被引量:12 2015年 建立基于TM遥感影像植被指数的耕地地力反演模型,为区域耕地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择耕地地力相似的山东郯城县和东平县,利用耕地地力实地调查分析和TM遥感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对郯城耕地地力有较好反映的植被指数,通过回归分析建立耕地地力-植被指数模型,以郯城县数据建模,东平县数据进行反演和验证。结果显示,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与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有最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82。以EVI为自变量建立的二次方程式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决定性系数达到0.69。采用决定性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精密度和准确度4个指标对模型的反演结果和原始评价结果之间的符合度进行统计检验,EVI的二次方程式模型准确度最高,为95.84%,RMSE和精密度最小,分别为5.21和0.04,为耕地地力最佳反演模型。对比分析东平县耕地地力反演图和常规耕地地力评价图,模型反演的各耕地地力等级与实际耕地地力评价等级具有较好的空间分布一致性。将耕地地力归并为高、中和低3个等级,高中低等级面积比例差异均在3.3%以内,符合研究区实际,反演效果较好。研究证明了基于定量遥感手段进行耕地地力估测的可行性,为耕地资源的监测利用提供了有效手段。 武婕 李增兵 李玉环 赵庚星 李春光关键词:耕地地力评价 植被指数 反演模型 基于TM与ASAR数据的矿区塌陷地信息提取 被引量:6 2009年 研究目的:实现多光谱数据与雷达数据的综合应用对矿区塌陷地信息的提取,评价多源遥感数据在塌陷地信息提取中的精度与优势。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融合法、波段运算法、密度分割法等。研究结果:以ENVISAT-ASAR和TM影像数据为数据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不仅对水体本身有较好的提取精度,而且对塌陷区深浅、非积水区、塌陷区不规则边缘、植被覆盖情况等信息有非常好的提取效果,塌陷地提取精度较高。研究结论:TM数据光谱特性和ASAR波段数据微波特性的综合应用对塌陷地积水区提取有较高的精度,能够为塌陷地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李登秋 林秀渠 李真 李玉环关键词:塌陷地 TM ASAR 主成分分析 基于ARIMA模型的生态足迹模拟与预测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将现代计量学上普遍应用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引入生态足迹分析,寻求动态预测结果。[方法]以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为案例,对其1995—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估算,预测该县2010—201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结果]2011与2012年真实数据检验结果显示,ARIMA模拟模型的预测误差仅为6.12%和4.89%。[结论]基于ARIMA的生态足迹动态模拟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董晓晓 李玉环 王静 陈瑜琦关键词: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AR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