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07040)

作品数:7 被引量:142H指数:6
相关作者:穆平李自超孙传清王象坤付永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水稻
  • 4篇性状
  • 2篇品质性状
  • 2篇旱稻
  • 2篇QTL
  • 2篇产量性状
  • 1篇稻米
  • 1篇稻种
  • 1篇稻种资源
  • 1篇淀粉
  • 1篇淀粉含量
  • 1篇性状间相关
  • 1篇叶枯病
  • 1篇英文
  • 1篇优质水稻
  • 1篇云南软米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条件
  • 1篇直链淀粉
  • 1篇直链淀粉含量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莱阳农学院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3篇李自超
  • 3篇穆平
  • 2篇付永彩
  • 2篇郭咏梅
  • 2篇刘立峰
  • 2篇张洪亮
  • 2篇王象坤
  • 2篇卢义宣
  • 2篇孙传清
  • 1篇曲延英
  • 1篇李华慧
  • 1篇陈温福
  • 1篇王春连
  • 1篇章琦
  • 1篇赵开军
  • 1篇全东兴
  • 1篇付强
  • 1篇王毅
  • 1篇辜琼瑶
  • 1篇荆彦辉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Journa...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水稻穗颈维管束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13
2004年
采用 2个偏粳品种“光三”/C4 18的重组自交系群体 ,构建SSR标记的连锁图谱 ,并以此对水稻穗颈维管束数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QTL(QuantitativeTraitLoci)分析。在第 1,5 ,8和 11染色体上检测到 4个控制穗颈大维管束数的QTL ,在第 5 ,9和 10染色体上检测到 3个控制穗颈小维管束数的QTL ;共检测到产量及 8个与产量相关性状的 30个QTL。通过分析穗颈维管束数与穗一、二次枝梗数 ,穗一、二次枝梗粒数 ,穗粒数 ,结实率 ,单株产量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连锁关系 ,表明穗颈维管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解剖结构 ;通过增加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可望增加水稻“库”的容量 ,保证“流”的畅通。
荆彦辉付永彩孙传清张培江徐正进陈温福王象坤
关键词:水稻穗颈维管束SSR标记
吉林省新育成优质水稻品种(系)的品质与产量性状间相关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对2002年参加吉林省优质米鉴评的20个新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 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垩白粒率均未达到部颁优质米(NY/T83-1988)二级标准,胶稠 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透明度、碱消值、精米率、糙米率均达到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整精米率与垩白 度各品种(系)间有差别;垩白粗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5,P<0.01),与穗数呈显著负相关(r= -0.458,P<0.05);产量与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r=0.504,P<0.05),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 -0.526,P<0.05);整精米率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r=0.519,P<0.05),与稳粒数和实穗拉数呈极显著或显 著负相关(r=-0.552,P<0.01;r=-0.538,P<0.05);千粒重与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r=0.494,P<0.05)。 提高整精米率、胶稠度,降低千粒重、单稳重和穗粒数可以兼顾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张强傅秀林全东兴
关键词:粳稻品质性状产量性状
水、旱稻根基粗和抗旱系数QTL的标记辅助选择及验证(英文)被引量:6
2006年
利用水、早稻杂交、回交所产生的4个分离群体对RIL群体定位到的抗旱相关的根基粗、抗旱系数2个QTL进行了选择验证。结果表明,根基粗、抗旱系数QTL的两侧标记在不同群体、不同的遗传背景中遗传稳定。在旱田种植条件下,YIBC1、JIBC1和JIF2 3个分离群体携带有根基粗QTL brt4.1两侧标记有利等位基因的个体与未携带brt4.1两侧标记有利等位基因的个体均值差为0.05~0.06mm,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MAS效应为5.05%~6.12%;利用抗旱系数QTL idr6.1两侧标记进行选择时,入选个体的单株产量均值差为5.04~8.18g,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MAS效应为34.89%~58.88%。用根基粗、抗旱系数2个QTL的两侧标记同时进行选择时,入选个体的根基粗、单株产量均值差分别为0.06~0.08mm、4.88~11.15g,同样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MAS效应分别高达6.06%~8.16%和39.91%~70.48%。旱田3个分离群体基于双标记、单标记选择结果表明,发生在brt4.1、idr6.1标记区间的单交换值分别为4.32%、10.27%,利用brt4.1、idr6.1单侧标记进行选择也获得了较好的选果。在水田种植条件下,YIBC1群体携带有根基粗、抗旱系数QTL两侧标记有利等位基因的个体与没有携带QTL有利等位基因的个体均值差异均不显著,表明brt4.1和idr6.1为旱田特异表达。4个分离群体的选择结果验证了QTL定位的真实性、可靠性。另外,还对QTL及其两侧标记的选择效应及水旱稻抗旱育种策略进行了探讨。
刘立峰穆平张洪亮王毅曲延英李自超
关键词:水稻旱稻抗旱系数QTL标记辅助选择
水稻抗衰老IPT基因与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聚合研究被引量:48
2004年
以转抑制衰老有关的异戊烯基转移酶 (IPT)基因株系GC 1、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 3的“CBB2 3”和抗稻瘟病水稻品种“合系 15号”为供体 ,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将IPT基因与Xa2 3及抗稻瘟病基因进行聚合。在 3个复交组合中获得了 17株聚合IPT基因与Xa2 3基因的植株 ,用这些植株与两系杂交稻亲本 9311、E32、培矮 6 4S及W9834S进行杂交和回交 ,经PCR分子检测和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鉴定和细胞分裂素含量的测定 ,最终在 4个BC1回交组合“(9311/ / /合系 15 /CBB2 3∥GC 1)× 9311”、“(E32 / / /合系15 /CBB2 3∥GC 1)×E32”、“(培矮 6 4S/ / /合系 15 /CBB2 3∥GC 1)×培矮 6 4S”和“(GC 1/CBB2 3/ /W 9834S/合系 15 )×W 98 34S”中获得了 17株携带IPT基因与Xa2 3基因的BC1F1植株 ,这些植株对来自北方稻区 2 1个稻瘟病菌系全部表现为抗。携带IPT基因的抗病植株再与杂交稻亲本进行回交 ,在 2个BC2 回交组合“[(9311///合系 15 /CBB2 3∥GC 1)× 9311]× 9311”和“[(E32 ///合系15 /CBB2 3∥GC 1)×E32 ]×E32”中获得了 7株携带IPT基因与Xa2 3基因的植株 ,这些植株再经过 1~ 2代回交和自交 。
何光明孙传清付永彩付强赵开军王春连章琦凌忠专王象坤
关键词:水稻抗衰老抗白叶枯病基因聚合
云南软米资源研究与利用被引量:13
2006年
软米是云南省特有的优质米资源,但目前对云南软米的研究甚少。因此,开展云南软米资源研究很有必要,就近年来对软米资源的分布、主要农艺性状、品质特征、分类指标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5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加快云南软米资源研究的建议及育种方向的探索。旨在为加快软米育种与生产提供参考。
辜琼瑶卢义宣刘小利李华慧涂键郭咏梅
关键词:软米稻种资源直链淀粉含量
水、旱栽培条件下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6
2005年
以旱稻品种IRAT109与水稻品种越富杂交构建的DH群体的116个株系及其亲本,在水、旱2种栽培条件下种植,研究了稻米加工、外观、蒸煮和营养等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1个稻米品质性状中,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碱消值等4个性状,水、旱2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差异较大,说明这些性状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粒长、粒宽、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率也有一定的差异,一定程度受土壤水分环境影响。旱栽条件下稻米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蛋白质含量平均提高37.9%,平均增加3.02个含量百分点,而垩白率下降,稻米米粒变小,总体上旱栽稻米品质有变优趋势。糙米率、精米率和长宽比在2种栽培条件下没有差异,基本上不受土壤水分环境影响。此外,对同一品质性状在水、旱2种不同栽培条件下相关性分析,表明加工品质性状的基因与环境互作较大,外观、蒸煮和营养等品质性状比较稳定。因此,通过水稻和旱稻相互杂交,可将旱稻的抗旱基因导入外观品质、蒸煮、食用品质以及营养品质优良的目标水稻亲本中,选育出抗旱、优质的水稻或旱稻品种。
郭咏梅穆平刘家富卢义宣李自超
关键词:水稻品质性状
利用水、旱稻DH系定位产量性状的QTL及其环境互作分析被引量:34
2005年
为研究水、旱栽培条件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QTL表达的影响,以粳型陆稻IRAT109和粳型水稻越富杂交的116个株系的DH群体为材料,利用已构建的水稻分子连锁图(其中94个RFLP标记和71个SSR标记),在水田、旱田栽培条件下,定位了千粒重、结实率、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单株产量等性状的QTL。结果表明,水田条件共检测到11个加性QTL和13对上位性QTL,旱田条件下检测到18个加性QTL和17对上位性QTL,其中控制千粒重的2个加性QTL和1对上位性QTL及控制有效穗数的1个加性QTL在水田、旱田条件下都检测到。检测到11个控制产量性状QTL区域存在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其中3个区域也是控制根系性状QTL的热点区。发现8个加性QTL和8对上位性QTL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以下简称贡献率)大于10%(其中4个加性QTL和5对上位性QTL为旱田条件下检测到),这些高贡献率QTL特别是旱田条件下的高贡献率QTL对旱稻产量性状分子育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穆平张洪亮姜德峰刘立峰李自超
关键词:旱稻产量性状环境互作产量性状QTL环境互作旱稻分子连锁图RFLP标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