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61005)

作品数:18 被引量:52H指数:4
相关作者:金自力任慧平李德刚李一鸣鞠芳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金属学及工艺
  • 10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4篇冷轧
  • 11篇织构
  • 10篇退火
  • 10篇CSP工艺
  • 8篇再结晶
  • 7篇低碳钢
  • 7篇轧板
  • 7篇碳钢
  • 7篇冷轧板
  • 4篇稀土
  • 4篇钢板
  • 3篇低碳钢板
  • 3篇退火工艺
  • 3篇高强IF钢
  • 3篇CSP
  • 2篇压下率
  • 2篇罩式
  • 2篇罩式退火
  • 2篇退火过程
  • 2篇组织织构

机构

  • 19篇内蒙古科技大...
  • 5篇包头钢铁(集...
  • 2篇包头职业技术...
  • 1篇山东钢铁集团...

作者

  • 18篇金自力
  • 9篇任慧平
  • 4篇王玉峰
  • 4篇李一鸣
  • 4篇李德刚
  • 4篇瞿伟
  • 4篇鞠芳
  • 3篇计云萍
  • 3篇田荣彬
  • 3篇孙开宇
  • 3篇闫波
  • 3篇崔瑞婷
  • 3篇孙昊
  • 2篇张利博
  • 2篇曹晓明
  • 2篇马胜梅
  • 1篇兰兰
  • 1篇王海燕
  • 1篇刘新华
  • 1篇郭冬青

传媒

  • 4篇金属热处理
  • 4篇材料热处理学...
  • 3篇钢铁研究学报
  • 2篇稀土
  • 1篇钢铁
  • 1篇特殊钢
  • 1篇稀有金属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内蒙古科技大...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碳钢板冷轧退火组织和织构被引量:9
2010年
分别采用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CSP)工艺和传统热连轧工艺条件下的低碳钢板作为冷轧基料,在实验室模拟现场工艺进行了冷轧和退火。通过金相观察和X射线衍射织构分析,比较了两种工艺下低碳钢板的组织和织构演变的规律。结果表明:两种试样冷轧后α取向线上显著增加的织构有较大的区别,CSP工艺下是{001}〈110〉,而传统工艺下是{112}〈110〉;在同样的冷轧及退火工艺条件下,CSP条件下的钢板在退火过程中发生再结晶需要的温度更高,时间更长;对于CSP钢板,退火对γ取向线的影响要大于冷轧对其的影响,而对于传统热连轧钢板,冷轧和退火过程对γ取向线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李一鸣任慧平金自力李德刚田荣彬
关键词:CSP工艺冷轧再结晶织构
基于CSP工艺稀土冷轧板罩式退火中组织织构演变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CSP(Compact Strip Production)稀土板热轧、冷轧及退火3个阶段的组织和织构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了稀土板组织织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稀土冷轧板以{223}<110>、{001}<110>、{112}<110>为主要织构,退火后形成了以{223}<110>和{111}<110>为主的再结晶织构,织构密度均达8.5以上,{223}<110>和{111}<110>取向差为10°。稀土板开始再结晶需要的温度较高,并且再结晶完成需要的时间较长。再结晶初期织构变化比后期小。试验稀土板退火后{111}/{001}值极大,{111}<011>织构与{111}<211>织构密度差约为6。
崔瑞婷金自力闫波张利博郭冬青曹晓明
关键词:组织织构CSP工艺
CSP工艺不同冷轧压下率低碳钢板退火织构的演变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基于包钢CSP热轧工艺下2.75和4.5 mm现场冷轧至1.0 mm的SPCC钢板,冷轧压下率分别为64%和78%,实验室模拟了罩式退火工艺,并利用XRD测得了冷轧和退火过程中织构的演变.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冷轧压下率的钢板在冷轧和退火过程中织构演变规律相似,但是冷轧基料厚度为2.75 mm的钢板在整个过程变化幅度更大,而且成品的织构类型更有利.
李一鸣任慧平金自力王玉峰孙昊李德刚田荣彬闫波
关键词:CSP冷轧压下率退火织构
罩式退火对低碳钢冷轧板晶界特征分布及微区取向的影响
2015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CSP(Compact Strip Production)热轧板为基板生产的低碳冷轧板罩式退火过程,研究再结晶阶段加热速度对冷轧板罩式退火过程晶界特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退火过程再结晶阶段加热速度为40℃/h的试样具有均匀的饼形晶粒组织,较高比例的{111}<110>和{111}<112>取向的晶粒。加热速度为40℃/h的试样含有的Σ3、Σ9、Σ13b晶界的比例高于加热速度为30℃/h的试样,Σ11晶界的比例则低于加热速度为30℃/h的试样。Σ3晶界随相邻同类型取向的增加而增多,Σ11晶界比例低时{001}<110>取向晶粒比例低、Σ13b晶界比例高时{111}取向晶粒比例高。
孙开宇金自力任慧平鞠芳瞿伟
关键词:再结晶晶界特征
稀土La对高强IF钢中磷元素及含磷相析出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采用有无稀土镧的440 MPa高强IF钢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两种钢铸坯凝固、热轧卷取、冷轧、退火过程中取样,研究稀土镧对P元素及含P析出相析出行为的影响。对两种钢退火后组织、力学性能、析出物种类进行观察与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两种钢不同状态下电解出的第二相中P元素浓度,并计算得析出P占成分中P的比值。使用透射电镜加能谱(TEM+EDS)确定含P析出相种类、形貌、数量及分布。结果表明:稀土镧使得高强IF钢组织细化,抗拉强度提高;高强IF钢在铸坯凝固、热轧卷取及退火过程中稀土镧均抑制P元素析出,使成品中P的固溶量增加约12%;Nb+Ti+P高强IF钢在热轧卷取和退火过程中析出的含P相均为Fe(Nb+Ti)P复合相。对两种试样冷轧及最终成品状态中Fe(Nb+Ti)P析出相面密度和平均尺寸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两种状态下试样1的面密度差值大于试样2,并且两种状态下试样1中Fe(Nb+Ti)P析出相的平均尺寸差值小于试样2,说明稀土镧可以减少Fe(Nb+Ti)P相析出,同时可以促使Fe(Nb+Ti)P析出相长大。稀土镧对Fe(Nb+Ti)P相的析出方式无影响,即退火前期Fe(Nb+Ti)P尺寸小且多为点状和棒状,分布较分散,随退火时间延长新的Fe(Nb+Ti)P相在之前形成的较大Fe(Nb+Ti)P相上继续形核并析出,出现串状和树枝状等复杂形貌且分布逐渐团聚;稀土镧对Fe(Nb+Ti)P形成机制无影响,高强IF钢中首先形成FeTi与FeNb混合富集相,随着热轧和退火过程进行,钢中固溶的P元素不断析出并扩散进入优先形成的FeTi与FeNb混合相中形成Fe(Nb+Ti)P相。
任东金自力任慧平李媛媛李一鸣李一鸣
关键词:高强IF钢
退火工艺对CSP冷轧板织构和深冲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对CSP生产的SPCC 0.55 mm厚冷轧板进行了不同的再结晶退火,测定了不同退火工艺下冷轧板的塑性应变比r值、Δr值等力学性能参数,研究了退火过程中温度对冷轧板织构和深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严格控制退火过程中第一台阶保温温度可明显改进板材的深冲性能,并且将再结晶形核阶段刚刚完成时的温度设定为第一台阶保温温度深冲性能最好。
马胜梅金自力
关键词:退火织构深冲性能
退火工艺及压下率对超低碳CSP冷轧薄板织构的影响
2010年
在实验室用电阻炉模拟了包钢CSP工艺生产的以62.0%和71.4%压下率冷轧的1.9 mm和1.0 mmCD01钢(0.047%C)和SPCC钢(0.041%C)冷轧板的700℃罩式退火工艺。结果表明,冷轧板退火后主要以{111}〈110〉和{111}〈112〉织构为主;71.4%压下率冷轧板快速升温退火后{112}〈110〉取向密度最大,且大角度晶界所占比例较大,织构密度较大,织构主要集中在γ取向线附近。
刘海霞王宝昆金自力
关键词:超低碳钢CSP工艺冷轧板织构
CSP冷轧薄板退火过程再结晶机理的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EBSD分析方法,对CSP试验钢冷轧板退火过程中组织转变和再结晶织构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用钢的再结晶过程属定向形核,冷轧基体织构主要是成条状的{111}<110>、{111}<112>和{001}<110>取向。新的再结晶晶粒主要是{111}<112>和{111}<110>取向,且两种取向相互生成。在再结晶温度区间有利于形成{111}<110>和{111}<112>取向,在晶粒长大阶段会生成大量的对深冲性能无明显影响的{112}<110>取向转变。因此,控制再结晶温度区间内形成的{111}取向稳定存在而不发生转变,将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深冲性能。
马胜梅金自力
关键词:退火再结晶织构
CSP工艺冷轧薄板组织演变和第二相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QUANTA-400型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包钢CSP工艺冷轧薄板生产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用化学相分析及X射线小角散射法研究了不同状态钢板中第二相的成分、数量及粒度分布。结果表明:包钢CSP薄板坯中复合夹杂物的数量极少。在CSP工艺冷轧薄板生产过程中,热轧板、冷硬板和退火薄板沿宽向边部的组织均较中部的组织细小,且热轧状态下最为明显。作为冷轧基料的CSP工艺热轧板中稳定氧化物夹杂的总量(质量分数)仅约14.3×10-6。冷硬板和退火薄板中的析出相主要为纳米级的M3C型和MC型析出物。冷硬板退火后M3C型析出物的总量比MC型析出物的总量多26~27倍。
计云萍任慧平金自力李德刚闫波
关键词:CSP薄板坯冷轧退火
基于CSP工艺冷轧板第二相析出行为及其对组织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TEM和光学显微镜对CSP工艺生产的冷轧基料和变形81.6%的冷硬板及模拟罩式退火工艺的退火板进行了组织分析。结果表明,在CSP工艺热轧、冷轧及退火各生产工序中都有纳米级第二相析出物的存在,Fe3C有聚集长大的趋势,MnS和AlN弥散分布在晶界和晶内,MnS尺寸为40~100 nm,在610℃时观察到50 nm左右AlN大量析出。第二相对退火过程中再结晶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MnS及Fe3C对冷轧板组织的影响较AlN弱。随着退火过程的进行,晶粒长大,扁形晶粒增多。
曹晓明金自力任慧平兰兰张利博崔瑞婷
关键词:CSP工艺冷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