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DJK2009C065)

作品数:8 被引量:51H指数:4
相关作者:严宁珍程永毅高明李振轮白仲才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岩溶山地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渝东
  • 2篇渝东南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教学
  • 1篇新构造
  • 1篇新构造运动
  • 1篇学法
  • 1篇岩溶
  • 1篇岩溶区
  • 1篇招生
  • 1篇招生模式
  • 1篇石漠化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机构

  • 8篇西南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8篇严宁珍
  • 3篇程永毅
  • 2篇李振轮
  • 2篇杨剑虹
  • 2篇屈明
  • 2篇高明
  • 2篇徐卫红
  • 2篇白仲才
  • 1篇刘秀华
  • 1篇贾豪
  • 1篇黄兴成
  • 1篇刘洪斌
  • 1篇谢德体
  • 1篇李阳兵

传媒

  • 4篇中国岩溶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中国地质教育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渝东南岩溶山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选择旱地、稻田、菜园和果园四种地利用方式,分析了渝东南秀山、黔江、酉阳三地土壤有机碳(SOC)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在耕作层和心土层SOC含量都是菜园最大,旱地最小,且差异显著;而底土层果园最大,稻田最小,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SOC含量的影响一致,自上而下依次降低,均为耕作层SOC含量最高,底土层最低,稻田降幅最大,旱地最小,且差异显著;时间上,与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除旱地外20多年来渝东南岩溶区0~20cm耕层SOC含量普遍升高,其中菜园的增加幅度最大,稻田最小。但总的来说,研究区岩溶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建议通过人为施肥提高有机质的含量,探索和推广应用免耕、少耕、秸秆还田等耕作措施,增加农田土壤固碳能力。
严宁珍杨剑虹屈明白仲才徐卫红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地利用方式岩溶山地渝东南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被引量:3
2012年
大类招生是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适应大类招生模式,在遵循实践性、目标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农资专业自身特点,构建出"一个中心、两类场所、三大模块、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严宁珍李振轮高明刘秀华谢德体
关键词:大类招生实践教学
重庆溶洼—丘峰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以重庆鸡公山耕地、果园、撂荒地、灌草坡和林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调查与室内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与土壤抗蚀性密切相关的11个常用指标进行筛选和综合评价,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抗蚀性能的变化状况和差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征土壤抗侵蚀能力最优指标为:>0.25 mm团聚体破坏率、>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度、<0.01 mm物理性黏粒含量、结构性颗粒指数和<0.001 mm黏粒含量。依据提炼出的3个主成分,建立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模型,即Y(综合指数)=0.712Y1+0.157Y_(2)+0.131Y3,由此计算出土壤抗蚀性由强到弱为:林地>灌草坡>撂荒地>果园>耕地。建议区内适当退耕还林还草,减少人为扰动,以利于提高土壤的抗蚀性能和水土保持能力。
任霞严宁珍程永毅黄兴成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土壤抗蚀性主成分分析
岩溶山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北碚区土壤有机碳(SOC)的分布特征和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空间上,从表土层到底土层SOC含量依次降低,且差异显著,降幅依次为35.02%和47.12%;时间上,与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从表土层到底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分别为:4.36%,31.92%和14.74%。对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SOC含量随着土壤中全氮、碱解氮、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含有碎屑岩的碳酸盐岩比纯碳酸盐岩形成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随着海拔的升高SOC含量增大,表现为:山顶(21.94g/kg)>平坝(19.53g/kg)>槽谷(15.60g/kg)>山腰(13.40g/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SOC含量高低顺序为:林地(26.16g/kg)>草坡(21.95g/kg)>菜地(16.75g/kg)>果园(15.31g/kg)>耕地(12.85g/kg)。传统的耕作方式容易造成SOC损失,建议在岩溶山地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碳;推广应用免耕、少耕、秸秆还田等耕作措施,增加农田土壤固碳能力。
严宁珍程永毅杨剑虹屈明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岩溶山地
渝东南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19年
为评价区域农田土壤肥力及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措施,选取渝东南地区黔江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重庆市测土配方施肥的615个表层(0~20 cm)土样数据,运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黔江区土壤有机碳(SOC)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表层SOC含量为13.27 g·kg^(-1),变异系数为31.44%,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且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大。块金效应为45.59%,空间分布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研究区SOC分布呈斑块状,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坡度、坡向对SOC的空间分布的影响极显著(P<0.01),土壤质地、海拔高度的影响显著(P<0.05)。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中SOC含量也逐渐增加。而随着坡度增加,土壤中SOC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本研究结果为渝东南农田SOC管理及农作物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贾豪严宁珍程永毅刘洪斌
关键词:渝东南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
案例教学法在“地质与地貌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11年
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案例教学法在地质地貌学教学中的意义、案例选择和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以期探索出适宜环境生态类专业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严宁珍高明李振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环境生态
喀斯特山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粒的影响——以重庆黔江为例被引量:6
2011年
土壤结构恶化是土壤侵蚀性退化的普遍现象和结果,在喀斯特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以重庆黔江区为例,分析了四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主要集中在<0.05mm的范围内,土壤粘粒(<0.001mm)含量普遍较高;土壤经人为开垦利用转变为耕地后,表层土壤颗粒砂化明显;土地利用方式不同,风干团聚体含量相差不大,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差异较大,>5mm和>1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由大到小为:灌草坡>林地>退耕地>耕地,>0.25mm团聚体含量由大到小为:灌草坡>退耕地>林地>耕地。灌草坡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大,稳定性最强,耕地最差。有机质是影响水稳性团聚体的主要因素,因此,增加有机质的含量是恢复和改良喀斯特山地土壤结构状况的关键。
严宁珍白仲才徐卫红李阳兵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结构团聚体喀斯特山地
新构造运动对西南地区石漠化形成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近年来,西南地区的石漠化现象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石漠化的特点、成因、治理、演化等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新构造运动对石漠化形成的影响,前人研究甚少.新构造运动在中国青藏高原形成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而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翼,处于升降过渡区,在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区沉积了巨厚碳酸盐岩,由于大幅度的差异升降运动,导致西南地区的气候、地貌、地质构造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岩溶的发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加之这一时期人类不合理的干扰加速了石漠化的进程.
严宁珍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石漠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