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1266)

作品数:7 被引量:49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少辉马志永魏建超史子学刘萍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河南科技大学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单增李斯特菌
  • 4篇李斯特菌
  • 3篇食品
  • 3篇基因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源
  • 2篇动物源性
  • 2篇动物源性食品
  • 2篇毒力
  • 2篇毒力基因
  • 2篇源性食品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 2篇基因缺失
  • 2篇杆菌
  • 1篇毒素
  • 1篇血清型
  • 1篇致病性大肠杆...
  • 1篇沙门菌
  • 1篇生物被膜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6篇王少辉
  • 4篇邵东华
  • 4篇刘萍萍
  • 4篇史子学
  • 4篇魏建超
  • 4篇马志永
  • 3篇李蓓蓓
  • 2篇丁铲
  • 2篇韩先干
  • 2篇于圣青
  • 2篇杨登辉
  • 2篇刘新
  • 2篇赵益超
  • 1篇赵秋华
  • 1篇贾艳艳
  • 1篇孟庆美
  • 1篇李颖利
  • 1篇汪洋
  • 1篇刘宗平
  • 1篇程相朝

传媒

  • 4篇中国动物传染...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国兽医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5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流行病学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为了解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在上海市不同超市和农贸市场采集479份动物源性食品样品,依据国标方法进行菌株分离,并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血清型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测定。结果共分离鉴定34株单增李斯特菌,分离率为7.1%(34/47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耐药率虽然不高,但日趋严重,对氨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性最高(55.88%),林可霉素次之(41.18%)。血清型鉴定表明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以血清型1/2a(3a)型为主(76.47%),血清型1/2c(3c)次之(17.65%),而致病性强的血清型4b(4d、4e)仅占2.94%。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实验表明,所有的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其中76.47%(26/34)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微弱。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流行1/2a(3a)血清型,耐药率日趋严重,均可形成生物被膜。因此,应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控。
王少辉刘萍萍魏建超邵东华史子学李蓓蓓马志永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耐药性血清型生物被膜
沙门菌毒力基因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建立沙门菌不同毒力岛基因的多重PCR,对沙门菌毒力基因进行快速、灵敏的检测。根据GenBank中的序列设计合成16对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4组多重PCR,通过倍比稀释模板检测多重PCR的敏感性。利用建立的多重PCR对124株沙门菌进行毒力基因分布检测,验证多重PCR的实用性。电泳结果显示,多重PCR体系可有效扩增出每个目的基因。4组多重PCR体系的DNA敏感性分别为50、10、50、100pg;菌液敏感性分别为1×104、1×104、1×105、1×105 CFU。多重PCR与单基因PCR检测沙门菌毒力基因的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可有效检测沙门菌毒力岛基因,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耗时短;还可用于沙门菌毒力基因的鉴定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杨登辉王少辉汪洋赵益超韩先干孟庆美刘新丁铲程相朝于圣青
关键词:沙门菌毒力基因多重PCR
上海市闵行区猪场中大肠杆菌O157:H7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为了解上海地区猪场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流行情况,采用增菌、选择性培养基筛选、PCR和血清型鉴定方法分离鉴定大肠杆菌O157:H7,然后利用PCR方法检测菌株的毒力因子,应用药敏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上海地区不同猪场的280份样品分离得到2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出率为0.71%,生化试验表明该菌株与大多数O157:H7特性相同。毒力因子检测表明,其中1株携带志贺毒素基因stx1和紧密素基因eae,而另株分离株仅检测出毒力基因eae。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2株大肠杆菌O157:H7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的24种抗生素有多重耐药性,耐药率为62.5%。因此,大肠杆菌O157:H7在闵行区的猪群中存在,且具有多重耐药性,提示应关注畜牧养殖业中抗生素的科学使用。
赵秋华王少辉刘萍萍姚建楠李颖利李蓓蓓邵东华史子学魏建超马志永
关键词: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基因
空泡形成毒素影响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构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菌株APEC-O1空泡形成毒素(Vacuolating autotransporter toxin,Vat)基因缺失株,研究该基因对APEC-O1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vat缺失株,并利用低拷贝质粒p STV28构建互补株,然后比较野生株、vat缺失株与互补株在生长特性、运动性、凝集沉淀能力、生物被膜、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果】vat基因缺失不影响APEC-O1的生长速度及抗环境压力能力,但缺失vat导致APEC-O1运动能力增强,而使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凝集沉降能力、致病力、体内存活能力均显著性减弱。【结论】Vat缺失影响APEC-O1运动能力、凝集沉淀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致病力,为全面了解Vat的致病作用提供参考。
赵益超王少辉杨登辉刘新韩先干田明星丁铲刘宗平于圣青
关键词: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缺失生物学特性
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MLST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为了解上海市动物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进化情况和群体遗传学特征,本研究采用MLST法和eBURST软件对33株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及进化树分析。结果共分成8个型别,并且33株单增李斯特菌之间遗传相关性不是很大。分为4个进化谱系:ST11和ST196为一个进化谱系,ST9、ST8和ST155为一个进化谱系,ST87和ST277/589为一个进化谱系,所占比例最多的ST121单独一个进化谱系。
刘萍萍王少辉赵秋华李蓓蓓邵东华史子学魏建超马志永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管家基因进化树
针对单增李斯特菌iap基因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被引量:4
2015年
为了建立快速、简便的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PCR检测方法,试验根据Gen Bank上已发表的单增李斯特菌iap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各种条件建立针对iap基因的单增李斯特菌的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评估及初步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检测方法的最佳退火温度为60℃,Mix最佳使用量为12.5μL,模板使用量为30 ng;该方法对单增李斯特菌纯培养物的检测限为1×105cfu/m L,且能够区分单增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及猪链球菌均无交叉反应;对42份疑似感染单增李斯特菌临床样品进行PCR检测,有7份扩增结果呈阳性,与传统分离培养结果一致。说明试验所建立的PCR方法可用于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
崔小辉贾艳艳王伟杰何圆圆于会举周吉培蒋丹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PCR方法食品安全监督
单增李斯特菌inl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为了分析内化素InlK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利用自杀性质粒进行同源重组构建LM标准菌株10403s的inlK基因缺失株,然后比较分析野生株、inlK基因缺失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细胞侵袭能力、动物致病力等差异。结果显示,inlK基因缺失不影响LM的生长速度,但可导致LM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细胞感染试验表明基因缺失株ΔinlK对RAW264.7细胞的侵袭及胞内存活能力分别下降了18%和31%。动物感染试验显示野生株和基因缺失株ΔinlK对小鼠的致死率分别为80%(4/5)和40%(2/5),且基因缺失株ΔinlK的体内定殖能力显著低于野生株。本研究表明内化素InlK在LM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LM的致病作用提供参考。
王少辉刘萍萍魏建超邵东华赵秋华史子学马志永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