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09Z448) 作品数:13 被引量:43 H指数:3 相关作者: 周世宁 林永成 佘志刚 杨建香 曹理想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山大学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华东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理学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产抗肿瘤活性化合物1403C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2 2011年 旨在考察pH、溶解氧和剪切力对Halorosellinia sp.(No.1403)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中后期及整个发酵过程中控制发酵液的pH恒定对菌体的生长影响不明显,但在不同发酵时期控制不同的恒定pH值对1403C的产量影响较大。仅在发酵的前24 h控制恒pH7.0,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但抑制1403C的生物合成,菌体干重为对照组的159.1%,1403C的产量仅为对照组的29.4%;从48 h开始控制恒pH7.0,有利于1403C的生物合成,菌体干重量为对照组的94%,1403C的产量为对照组的123.2%;适量的溶解氧和剪切力有利于1403C的生物合成;从48 h开始提高剪切力可获得较高的1403C产量,是对照组的151.8%。综上所述,在发酵至48 h时开始控制恒pH7.0,并适当增大剪切力,在整个发酵过程中控制适当充足的溶解氧有利于1403C的合成。 康丽 蔡孟浩 范卫民 陆健 周祥山 张元兴关键词:丝状真菌 发酵 代谢途径抑制剂及前体对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No.1403产抗肿瘤化合物1403C的影响 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酶抑制剂法和前体喂养试验法初步研究了结构新颖的活性蒽醌化合物1403C的合成途径。研究表明,甲羟戊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抑制剂邻氨基苯甲酸、柠檬酸三钠对单位菌体1403C产量影响比较小;莽草酸途径关键酶氨基苯甲酸合成酶的抑制剂三甲胺在低浓度时(3、6mmol/L)对单位菌体1403C产量没有影响,而高浓度(12mmol/L)时由于较大程度改变发酵液pH而降低了单位菌体1403C产量;莽草酸途径中间产物莽草酸的添加对单位菌体1403C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添加聚酮合成途径聚酮合酶的专一性抑制剂碘乙酰胺对1403C的合成产生强烈的抑制,抑制程度达94.2%;添加丙二酸对1403C的合成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单位菌体1403C产量最大增加了59.2%。乙酸钠和丙二酸混合比例为1∶4时对单位菌体1403C产量具有最大促进作用,最大提高量为102.7%。由此推断Halorosellinia sp.(No.1403)可能通过聚酮途径合成1403C。 余超 周祥山 康丽 邹武 张元兴关键词:红树林内生真菌 蒽醌 抑制剂 前体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marine derived fungus Penicillium terrestre 被引量:1 2010年 Chemical examination of an unidentified sponge associated marine fungus Penicillium terrestre resulted in the isolation of eight compounds. Their structures are identified as cyclo (glycyl-D-proline) (1), cyclo (L-prolyl-L-alanine) (2), cyclo (L-prolyl- D-alanine) (3), cyclo (L-leucyl-trans-4-hydroxy-L-proline) (4), cyclo (L-leucyl-cis-4-hydroxy-D-proline) (5), cyclo (L-trans-(4- hydroxyprolinyl)-L-phenylalanine) (6), hexylitaconic acid (7), and hexylitaconic methylate (8), based on spectroscopic analysis (1D, 2D NMR). Compounds 7, 8 were obtained from the genus Penicillium for the first time, while compounds 1-6 were isolated from the fungus Penicillium terrestre for the first time. 刘慧 陈键 邓志威 黄华容 林文翰关键词:FUNGUS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7RN3G1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7RN3G1的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7RN3G1的菌体中分离得到6个代谢产物。经波谱解析,分别为:3,8-dihydroxy-6-methyl-9-oxo-9H-xanthene-1-carboxylate(1),lichenxanthone(2),griseoxanthone C(3),1,3,6-trihydroxy-8-methyl-9H-xanthen-9-one(4),harman(1-甲基-β-咔啉)(5),N9-甲基-1-甲基-β-咔啉(6)。初步药理活性显示化合物1和2对人体肝癌细胞HepG2抑制的IC50分别为20,25 mg.L-1。根据文献报道,化合物5具有抗HIV活性,其EC50为10.7μmol.L-1,化合物6具有抗HIV和抗癌重要生理活性。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7RN3G1中分离得到。 杨建香 邱声祥 佘志刚 林永成关键词:红树林 内生真菌 代谢产物 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内生真菌类群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4 2010年 从红树林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的叶、叶脉、树皮、茎等4个部位,湿季共分离到297株内生真菌,干季共分离到232株内生真菌。叶片内生真菌优势类群为青霉属和盘长孢霉,叶脉为青霉属和枝孢霉属,树皮内生真菌中不产孢类所占比例最高,而茎部的优势类群为枝孢霉属和短梗孢霉,说明内生真菌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器官和组织特异性。比较各部位内生真菌湿季类群和干季类群发现其优势类群也有一定的变化:叶片内生真菌湿季优势类群是青霉属和盘长孢属,而干季优势类群为不产孢类群B和C;叶脉、树皮、茎的内生真菌的优势菌群在湿季和干季也有差异。这说明不同季节的环境因素(降水量、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的变化对内生真菌的类群及其分布具有较强的影响。 邓祖军 曹理想 Vrijmoed Lilian L P 陆勇军 周世宁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H-111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首次报道对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H-111代谢产物的研究工作,从菌体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4-羟甲基-7-甲氧基-6-甲基-1(3H)-异苯并呋喃酮(1),环缩肽(Exumolide A)(2),双内酯(3),7,8-二甲基苯并[g]蝶啶-2,4(1H,3H)-二酮(4),弯孢霉菌素(5),5,5'-氧-二亚甲基-双(2-呋喃甲醛)(6),通过MS、NMR等波谱分析方法确定它们的结构。结构独特的化合物1首次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发现,初步药理活性显示化合物1和2对人体肝癌细胞hepG2抑制的IC50值为20及35μg/mL。 杨建香 佘志刚 林永成关键词:红树林 内生真菌 代谢产物 一个新的苯并-γ-吡喃酮衍生物来源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ZF41 被引量:1 2009年 1个新的苯并-γ-吡喃酮衍生物,3,5-二羟基-2-甲基-6-(3-甲基-2-丁烯基)苯并-γ-吡喃酮(1),以及1个结构独特的环四肽(2)和3个环二肽,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ZF41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它们的结构通过MS、NMR等波谱分析推导确定。化合物1对人鼻咽癌细胞株KB和人鼻咽癌细胞耐药株KBV200显示了微弱的细胞毒活性(IC50均大于50μg/mL),而2对同样细胞株有细胞毒活性(IC50均小于3.56μg/mL)。 黄忠京 佘志刚 蔡小玲 林永成 周世宁关键词:红树林内生真菌 环肽 代谢产物 海洋真菌Xylaria sp.(No.2508)生产xyloketal B的发酵优化 2012年 对海洋真菌Xylaria sp.(No.2508)生产xyloketal B的摇瓶发酵过程进行了初步优化。结果表明,Xylaria sp.(No.2508)在培养120h时xyloketal B产量最高,当培养168 h后菌体进入衰亡期且xyloketal B迅速降解,因此Xylaria sp.(No.2508)生产xyloketal B的最适发酵周期为120h;Xylaria sp.(No.2508)合成xyloketal B的过程及用乙酸乙酯萃取xyloketal B的过程对pH非常敏感,其中最适xyloketal B生产的发酵液初始pH为5.7,利用乙酸乙酯萃取xyloketal B时的发酵液最适pH为3.0;最适接种量为10%(υ/υ);接种前发酵液中加入10g/L的大孔树脂XAD-16可以降低某些代谢产物对xyloketal B合成的抑制作用,从而使产量提高2倍左右,而菌体进入稳定期以后加入大孔树脂XAD-16对产物产量没有影响。 牛传朋 蔡孟浩 李晓霞 周祥山 张元兴关键词:XYLARIA 发酵优化 接种量 协同诱变法选育虾青素高产优良酵母菌株 被引量:6 2010年 以红法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野生型菌株GH1为研究对象,选育虾青素高产优良酵母菌株,并初步研究其生长特性。对野生型菌株GH1用紫外线(UV)和亚硝基胍(NTG)协同诱变,用抗霉素A筛选,选育出虾青素高产突变菌株GH1-7.1。突变菌株GH1-7.1的虾青素最高产量达1200μg/gDCW,比野生菌株GH1的虾青素最高产量271μg/gDCW高出4倍,并且生长加快,达到最高生物量和最高虾青素产量的时间比野生菌株缩短了24h;野生菌株GH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高于28℃则不生长,而突变菌株GH1-7.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比野生菌株GH1提高8~10℃。首次采用协同诱变的方法成功选育了虾青素高产酵母菌株,并且生长周期短,最适的生长温度提高,是适宜南方高温环境发酵工程应用的优良菌株。 龚玉姣 屈平华 曹理想 贺征 周世宁关键词:虾青素 海洋蛭弧菌类生物DA5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期幼体和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010年 以热灭活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培养海洋蛭弧菌类生物菌株DA5,将其以高(11500pfu.mL-1)、低(1150pfu.mL-1)两种浓度加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用水中,研究了无节幼体培育到糠虾幼体期间DA5对幼体变态和存活、水体中异养细菌和弧菌含量、pH、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DA5可显著提高幼体存活和变态率,并在加入后3d内降低或显著降低水体异养细菌和弧菌含量,而低浓度DA5对试验期间幼体成活、变态及水体异养细菌和弧菌含量均无显著影响。除糠虾幼体Ⅰ—Ⅱ期高浓度处理组水体NH3-N含量有显著升高外,试验期间各组水体pH、COD和NH3-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海洋蛭弧菌类生物DA5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生物控制因子应用于对虾育苗中。 温崇庆 梁华芳 丁贤 薛明 周世宁关键词:幼体 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