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cstc2012ggB20001)

作品数:7 被引量:119H指数:4
相关作者:吴胜军吕明权姜毅王雨温兆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三峡库区
  • 4篇库区
  • 1篇低负荷
  • 1篇点扩散函数
  • 1篇点源
  • 1篇点源污染
  • 1篇研究区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影像
  • 1篇生活污水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效应
  • 1篇生态环境质量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泥沙
  • 1篇农田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重...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武汉纺织大学

作者

  • 7篇吴胜军
  • 4篇吕明权
  • 4篇温兆飞
  • 4篇姜毅
  • 4篇王雨
  • 3篇陈吉龙
  • 3篇王小晓
  • 2篇叶飞
  • 2篇肖艳
  • 2篇陈春娣
  • 2篇刘峰
  • 1篇张树清
  • 1篇黄平
  • 1篇黄培
  • 1篇程辉
  • 1篇甘捷
  • 1篇张红

传媒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遥感学报

年份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三峡库区农田面源污染典型区域制图及其研究现状评价被引量:8
2014年
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通过遴选影响库区农田面源污染关键因子,获得了3大类8小类库区农田面源污染典型区,从空间分布格局的角度对这些典型区做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并提出土壤类型是导致不同典型区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已在库区内开展农田面源污染研究工作的相关研究区进行了典型性分布现状评价,研究认为:(1)目前针对"紫色土-旱地-林地-水田"农田面源污染典型区的研究区设置较完善,在整个库区中的分布格局也较合理,有利于相关研究成果在该区推广应用;(2)对"黄壤-旱地-林地"典型区研究较少,无法满足整个库区尺度下的应用需求,需加强对库区中部和库尾相关区域的研究区配置;(3)由于对"石灰(岩)土-林地"典型区的研究缺失,亟需开展该区内农田面源污染研究工作。研究获得的不同类型典型区分布图可为相关研究区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此外,研究虽只是针对农田面源污染开展了典型区制图分析,但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在必要数据支持下,可应用于三峡库区或其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典型区制图研究。
温兆飞吴胜军陈吉龙吕明权王小晓肖艳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农业面源污染非点源污染
三峡消落带生态系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被引量:62
2015年
三峡消落带生态系统是一条特殊的生态脆弱带,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对整个三峡库区的影响使得这一生态过渡区逐渐成为地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1989—2013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三峡消落带研究的论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三峡消落带研究现状、进展及发展趋势,内容包括论文数量及发表年代分布、研究机构、发表期刊和重要主题等。1989—2013年间,国内外总共发表三峡消落带研究的论文478篇,其中中文论文436篇,英文论文42篇;文章数量逐年递增,特别是2009年以后,增长速率明显加快;消落带的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重庆、湖北和北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发表论文数量在研究机构中名列前三;《生态学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和《环境科学》3种期刊的载文数量最多,《生态学报》主要报道消落带植物研究成果,《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关注的领域较为宽泛,《环境科学》主要报道土壤和环境问题的研究;研究地点主要分布在长江支流上,其中澎溪河流域的消落带面积比例最大,以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相对更多;生态是消落带研究最大的主题,土壤和植被是消落带研究的主要生态要素,磷、氮和重金属在土壤的循环过程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如何生态重建消落带生态系统是目前遇到最大的挑战之一。以后,需要加强三峡消落带的长时间序列的监测,及加强特殊水位脉动下物质在消落带内部、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迁移过程的研究。
吕明权吴胜军陈春娣姜毅温兆飞陈吉龙王雨王小晓黄平
关键词:三峡库区消落带文献计量学
Hyperion波段模拟的宽波段遥感影像一致性评价被引量:1
2013年
由于外部成像环境和传感器本身设计指标的差异,不同遥感平台同一波段影像之间常常存在不一致。在多源遥感定量研究中,对外部成像环境导致的差异关注较多,而对以光谱响应函数(SRF)和空间点扩散函数(PSF)为代表的值感器本身设计指标,导致的影像不一致性(差异性)则考虑相对较少,这给后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带来一定不确定性。为了提供一种全面、客观对不同遥感平台同一波段影像一致性评价方法,本文采用控制变量法的评价策略,介绍了利用Hyperion高光谱影像结合光谱响应函数模拟各种宽波段影像的方法,并将其用于多平台同一波段影像之间的一致性评价;同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考虑PSF对高-低空间分辨率影像聚合过程的影响,为不同平台、同一波段、不同空间分辨率影像之间的一致性评价提供了技术参考。通过对常见的3种典型传感器Landsat E TM+,Terra MODIS,NOAA AVHRR 3近红外波段进行模拟、比较和一致性评价,结果表明:(1)利用本文所提出的宽波段光谱模拟方法,能较准确地模拟各种宽波段影像(在本文中平均相对误差的绝对值最大为-2.371%),并可用于多平台同一波段影像的数据评价(从光谱响应的角度)。(2)为了比较不同平台、同一波段、不同空间分辨率之间的差异性,可将其中高分辨率影像进行尺度上推,得到与其中低分辨率影像相同像元大小的影像,然后再进行评价。在尺度上推过程中,需先考虑PSF效应(可用高斯低通滤波模拟),然后进行平均值聚合即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致性评价才是比较客观的,特别是针对异质性区域。本文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为评价不同平台波段同一波段影像之间一致性提供很好的解决途径,而且为多源遥感数据选择提供了一种决策依据。
温兆飞张树清吴胜军刘峰姜毅
关键词:光谱响应函数点扩散函数高光谱影像
微氧折流反应器启动过程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构建克隆文库的方法,对微氧折流反应器启动过程中产甲烷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反应器去除污染物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器的运行,产甲烷菌丰度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由启动初期的30%左右逐渐上升到75%左右,出水pH也从初期的弱酸性到后期稳定在7.3左右.其中,微氧曝气的1#格室产甲烷菌基因丰度先由第一阶段的1 580 copies ng-1(S1A)下降到第二阶段的1 355 copies ng-1(S2A),最后稳定阶段又升高到2 864 copies ng-1(S3A).2#格室的产甲烷菌基因丰度表现出与1#格室类似的趋势,但是相比1#格室变化幅度小,3个阶段的产甲烷基因丰度依次分别为2 024 copies ng-1(S1B)、1 970 copies ng-1(S2B)、2 282 copies ng-1(S3B).处于厌氧状态的3#格室的产甲烷菌基因丰度随着反应器的运行逐步上升,稳定后达到最大,为3 508 copies ng-1(S3C).1#格室中,产甲烷优势菌由第一阶段的Methanobacteriales目(占所得产甲烷菌序列群50%)变为第三阶段的Methanomicrobiales目(80%).2#格室中没有明显的优势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隶属于Methanomicrobiales目的产甲烷菌序列比例在3个阶段分别为36.4%、36.4%和30%.3#格室稳定运行后有60%的产甲烷菌序列群属于Methanosarcinales目,成为优势菌.在反应器运行的不同阶段,2#格室的生物多样性均高于1#格室,3#格室的多样性在前两个阶段没有变化,而在第三阶段升高.因此,在启动过程中,微氧折流反应器不同格室产甲烷菌的基因丰度、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叶飞吴胜军黄培肖艳王雨
关键词:产甲烷菌克隆文库
低温下PABR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为探索周期性厌氧折流板反应器(PABR)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际运行效果,研究了PABR反应器的启动,考察了反应器在启动过程中的处理效果及厌氧污泥特征。结果表明,在低温(3一18℃)条件下,进水COD浓度180—350mg/L时,通过逐步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20h—12h一12h)来提高有机负荷,最后固定HRT为12h,完成PABR的启动。启动完成后,COD平均去除率为75%,出水COD浓度在60一90mg/L,容积负荷为0.7kgCOD/(m3·d),出水pH在7.3左右,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浓度为160mg/L左右,碱度在280mg/L左右,反应器每日处理量约为2.1rn3。PABR反应器前端的l井、2#隔室对COD的去除分别占总去除率的53%和40%;1#、2#隔室污泥的污泥浓度、可沉降性、污泥活性等均优于后端3群、甜隔室。PABR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在低温下可以成功启动并稳定运行。
张红叶飞王雨吴胜军刘峰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39
2015年
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竣工,三峡库区已进入正常蓄水运行阶段,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了近20年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分析了目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献的主要分布特征,得出库区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研究领域及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及进展进行详细阐述。首先,文章对三峡工程蓄水前后产生的最直接的生态环境变化,即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接下来,对库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包括气候、土壤、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因子的研究进展展开评述;然后对上述生态环境因子变化最终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当前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同时给出相关方面的研究展望: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效应的动态研究,建立长期观测数据库,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综合评价库区生态环境。
程辉吴胜军王小晓姜毅陈春娣王雨吕明权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服务
基于SCS-CN与MUSLE模型的三峡库区小流域侵蚀产沙模拟被引量:7
2015年
传统土壤侵蚀模型模拟次降雨产沙时难以确定泥沙输移系数,分布式的侵蚀产沙模型对数据量需求量大。选择三峡库区宋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年的降雨、植被盖度、地形、土壤等数据,利用SCS-CN和MUSLE模型耦合模拟流域的场降雨的产沙量。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模拟值的精确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整个流域2013年的泥沙流失量是3 923t,全年中5场较大的降雨贡献了泥沙流失量的80%以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泥沙输出量差异很大,耕地(面积44.63%)贡献了81.54%的泥沙,有林地(面积47.61%)贡献了17.63%的泥沙;坡度在0-8度的区域贡献的产沙量仅为1.75%,大于25度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比例是39.21%,产沙量占55.77%;泥沙模拟值相比实测值偏大,其原因可能是流域中分布的池塘改变了径流过程,发挥拦截泥沙功能。
吕明权吴胜军温兆飞陈吉龙姜毅甘捷
关键词:三峡库区侵蚀泥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