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33018)

作品数:45 被引量:672H指数:17
相关作者:王盘兴何金海李丽平温敏卢楚翰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天文地球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5篇青藏
  • 15篇青藏高原
  • 11篇气候
  • 11篇夏季
  • 11篇季风
  • 10篇环流
  • 7篇大气热源
  • 5篇振荡
  • 5篇气候学
  • 5篇降水
  • 5篇大气环流
  • 4篇热带
  • 4篇季风爆发
  • 4篇ENSO
  • 3篇低频振荡
  • 3篇气候特征
  • 3篇夏季风
  • 3篇环流指数
  • 3篇副热带
  • 3篇SST

机构

  • 39篇南京信息工程...
  • 8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陕西省气象局
  • 2篇上海市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常州市气象局
  • 1篇福建省气象局
  • 1篇吉林省气象局
  • 1篇南京工程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无锡工艺职业...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上海市气候中...

作者

  • 19篇王盘兴
  • 13篇何金海
  • 9篇李丽平
  • 4篇卢楚翰
  • 4篇周国华
  • 4篇温敏
  • 4篇陈隆勋
  • 4篇罗璇
  • 3篇华文漪
  • 3篇王蕊
  • 3篇巩远发
  • 3篇刘宣飞
  • 3篇钟珊珊
  • 3篇郭栋
  • 3篇姚菊香
  • 3篇杨玮
  • 3篇吴幸毓
  • 3篇徐海明
  • 3篇陈延聪
  • 3篇张博

传媒

  • 9篇大气科学学报
  • 7篇南京气象学院...
  • 6篇高原气象
  • 5篇热带气象学报
  • 5篇气象学报
  • 3篇Journa...
  • 2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Scienc...
  • 1篇Scienc...
  • 1篇Journa...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 1篇创新驱动发展...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13篇2009
  • 14篇2008
  • 5篇2007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洲和南半球大气冷(热)源对亚洲冬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2009年
利用NCAR CAM3.1模式及NCEP/NCAR(version 1)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几种现实大气热源分布情况,讨论了亚洲各地区和南半球上空冬季1月大气冷(热)源对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和印度冬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季1月东亚地区和澳大利亚上空大气冷(热)源与东亚冬季风环流关系密切,南半球澳大利亚附近的非绝热加热可以激发出澳大利亚北部的热低压系统,东亚大陆东部的大气冷源可以使东亚大陆低空出现冷高压,基本上模拟出东亚季风系统冬季主要环流成员;(2)亚洲地区西部及其对应的南半球印度洋非绝热加热与印度冬季风环流关系密切,同样对东亚冬季风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亚洲大陆西部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可以加强冬季南海的越赤道气流并能调整阿留申低压的位置。
赵滨钟青何金海张博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
提取准双周和准一月低频振荡的Lanczos滤波器及其应用被引量:13
2012年
根据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季内振荡分析的实际需要,设计了适于提取准双周(10~20d)、准一月(20~40d)振荡的Lanczos滤波器(L.f.)。通过与Butterworth滤波器(B.f.)滤波效果的定量分析,确定了准双周、准一月L.f.窗宽参数l的临界值l0分别为24、46;当l≥l0时,L.f.滤波器性能全面优于B.f.。选用拉萨附近格点(90°E,30°N)的1950—2006年整层大气热源资料做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由l=121的L.f.得到的拉萨夏季准双周、准一月振荡分量质量可靠,可用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季内振荡强度的年际差异和季内过程分析。
姚菊香李丽平罗璇杨玮王盘兴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BUTTERWORTH滤波器
热带异常风场序列的傅立叶分析方案及试验
2009年
给出了热带异常风场多年序列{V′(t)}的一个傅立叶分析方案。对热带(30°S^30°N)1月850 hPa等压面1948—2005年{V′(t)}的试分析表明:1){V′(t)}总模方S′中定常波异常{V′*(t)}的模方S′*远大于信风异常{[V′(t)]}的模方[S′],这与气候风场V-模方-S以信风为主的谱结构有显著差异。2){V′(t)}的谱结构具有低维、低阶的特征,|m|=0,6的13个低|m|分量共拟合了S′模方的87.2%。3)全域定常波异常的合成波模方S′*|m|随|m|增大递减,|m|=1、2的V′*|m|拟合了S′*的44.4%,是构成{V′*}的最主要的分量;φ纬定常波异常的累积模方拟合率P′*|m|(φ)存在纬际差异,赤道至10°S带是主要高值带,20°N及以北是另一个高值带。4)全域和φ纬度上t年定常波异常模方及|m|=1、2的分量模方和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们的强异常与强ENSO事件密切相关。因此,傅立叶分析方法是研究热带异常风场时间序列时空结构的有效和有用的方法。
王盘兴华文漪吴幸毓翁之梅李丽平
关键词:ENSO
淮河流域一次MCC的环境流场及动力分析
利用卫星云图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6年7月2日淮河流域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淮河流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中层来自北...
井喜井宇李明娟王明学杜继稳李栋梁
关键词:淮河流域MCC
文献传递
EFFECTS OF THE ATMOSPHERIC COLD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QUASI 4-YEAR OSCILLATION OF OCEAN-ATMOSPHERIC-LAND INTERACTION被引量:2
2009年
Using correlation analyses, composite analyses,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mospheric cold source over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atmospheric/ocean circulation is discussed. In winter, the anomaly of the strong (weak) atmospheric cold source over the eastern plateau causes low-level anomalous north (south) winds to appear in eastern China and low-level anomaly zonal west (east) winds to prevail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from spring to autumn. This contributes to the anomalous warm (col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following autumn and winter. In addition, the anomalous varia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the equatorial middle and eastern Pacific in winter can influence the snow depth and intensity of the cold source over the plateau in the following winter due to variation of the summer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张博陈隆勋周秀骥赵滨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东亚大气热源及环流的关系被引量:14
2008年
利用1971~2000年NCEP/NCAR versionⅠ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倒算法计算出大气热源资料集,并采用相关分析和综合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Q1TP)对大范围大气热源及相应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Q1TP)可以在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间激发出一支沿海岸向东北方向传播到达白令海峡-北极的热源波列,这支波列可能会影响到北美地区.另外,当夏季高原东部热源偏强(弱)时,南亚高压偏东(西)偏南(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东)偏南(北),年际变化上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西方向上存在“相向而行,背向而去”的关系,而高原东部的热源强迫似乎是其一种热力解释.
王跃男张博陈隆勋何金海李薇陈桦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大气环流
热带气候风场的傅立叶分析方案及试验被引量:3
2008年
给出了热带气候风场V-的一个傅立叶分析方案。对热带(30°S^30°N)区域1月850hPa气候风场V-的试分析结果表明:V-具有低维、低阶特征,|m|=0,4的9个低波数分量共拟合了V-模方的92.4%。0波分量V-0最重要,拟合了V-模方的56.4%,它主要给出了纬向平均信风带结构特征。定常波(V-*)拟合了V-模方的43.6%,也具有低维、低阶特征,|m|=1,4的8个低波数分量拟合了V-*模方的82.6%,由它们构成的定常波合成风场V-4*与V-*的相似系数高达0.909,它给出了V-*的主要环流系统。因此,傅立叶分析方法是分析热带气候风场的一种有效方法。
王盘兴吴幸毓华文漪李丽平
拉萨夏季大气热源10~20d的振荡特征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逐日大气热源资料分析1950—2006年拉萨夏季大气热源的气候及其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拉萨夏季大气热源的气候平均值为88W·m-2,明显低于亚洲季风槽区夏季热源的气候平均值,是一般强度的大气热源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拉萨夏季大气热源趋于减弱,21世纪初其值接近于0。2)拉萨夏季57a大气热源10~20d振荡强度约为季节内振荡平均强度的2倍,显著年数(33a)占总年数的57.6%,因此10~20d振荡是拉萨夏季大气热源季节内振荡的重要分量。3)拉萨夏季大气热源10~20d振荡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7月上旬前后振荡最强)和明显的年代际差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80—90年代前期是两个强振荡阶段)。
罗璇王盘兴吴息李丽平
关键词:大气热源年际异常
青藏高原和热带西北太平洋大气热源在亚洲地区夏季平流层-对流层水汽交换的年代际变化中的作用被引量:17
2008年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40资料,借助Wei诊断模式研究平流层一对流层水汽交换过程,重点分析亚洲地区夏季平流层.对流层水汽交换的年代际特征,探讨青藏高原和热带西北太平洋大气热源在其变化中的作用.气候学特征表明,北半球夏季“亚洲南部半岛-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为全球最强的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通道,它能将亚洲季风区丰富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平流层,影响平流层水汽的分布和变化.北半球夏季亚洲地区穿越对流层顶水汽交换整体上都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在近44a可以分为三段比较稳定的时段:1958~1977年、1978~1992年和1993。2001年.在这三个时段中,孟加拉湾.东亚大陆及南海海域的水汽交换通道作用在逐渐减弱,而西北太平洋地区在水汽交换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一步研究发现,青藏高原、热带西北太平洋热源的年代际异常是亚洲地区平流层.对流层水汽交换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44a来青藏高原和热带西北太平洋的热力作用均发生了重大调整,在年代际尺度上两者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亚洲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异,从而影响平流层.对流层水汽交换的年代际异常.然而不同时段不同地区两者的贡献有所不同,尤其是1992年以后,高原热源影响明显减弱,而热带西北太平洋热源在影响平流层.对流层水汽交换中起主要作用.这些结果对深入认识其他大气成份输送过程和正确评估人类活动(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占瑞芬李建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
夏季南亚高压和印度低压环流指数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50-2006年夏季(6-8月)南亚高压(SAH)和印度低压(IL)的面积、强度和中心位置指数,并定量分析了SAH、IL的气候和异常特征及其与亚洲季风区大气热源的同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SAH 7月最强、6月最弱,中心位置6月偏东南,7、8月偏西北;IL 7月最强,中心位置偏西。(2)SAH、IL的年际异常与亚洲季风区热源异常显著相关,但IL与热源的相关明显强于SAH。(3)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SAH、IL中心位置的经度指数异常与同期高原及亚洲内陆与东亚、东北亚间的热源异常型;SAH、IL中心偏东年,热源异常型为西正、东负。高原主体及其邻近地区的热源异常与SAH强度异常无显著相关,而与IL强弱呈显著正相关。
洪芳玲李丽平王盘兴罗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