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2GHZ30031) 作品数:9 被引量:68 H指数:5 相关作者: 丁淑军 王显军 张晓梅 姜晓林 毕振强 更多>> 相关机构: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大学 蓬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莱州市蜱种分类及感染新布尼亚病毒的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莱州市蜱的种类以及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的感染状况,为证实当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媒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莱州市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发生的自然村,收集动物体表的寄生蜱和采用布旗法收集野外的游离蜱,开展蜱的分类鉴定,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新布尼亚病毒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1年在莱州市共采集到2 593只蜱。按蜱的种类分类,莱州地区共采集到长角血蜱2 573只和血红扇头蜱6只,最低感染率分别为4.20%和16.67%;采集到铃头血蜱9只和中华革蜱5只,未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按照蜱的不同发育时期分类,共采集到成蜱1 449只、若蜱995只、幼蜱149只,成蜱、若蜱和幼蜱的最低感染率分别为4.07%、4.52%和2.68%;实验室培养期间收获22份卵,其中2份卵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最低感染率为9.09%;按照动物来源分类,共采集羊蜱1 435只、狗蜱74只、牛蜱128只、鸡蜱61只、刺猬蜱24只,除鸡蜱、刺猬蜱未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外,羊蜱、狗蜱和牛蜱中SFTSV最低感染率分别为5.37%、12.16%和1.56%;野外采集蜱871只,最低感染率为2.18%。结论不同发育时期的蜱均有不同程度的新布尼亚病毒感染;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可能为新布尼亚病毒的传播媒介,且新布尼亚病毒具有垂直传播的可能。 徐雪华 李金萍 尹海英 刘国胜 蒋善祥 王伟庆 韩新强 刘靖宇 丁淑军 牛国宇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 病原学 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与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了解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特征。方法以山东省2013年网络报告的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为调查对象,通过现场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病例的相关信息,运用epidata3.1、SPSS17.0、ArcGIS9.3等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山东省SFTS病死率为7.1%,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5-10月份,鲁中和鲁东山区丘陵地区是病例的高发区,高危人群主要为40岁以上中老年人(97.4%),职业特征主要为农民(93.5%)。85.7%病例居住在山区或丘陵地带,83.8%病人发病前两周有户外活动史,16.8%的病人有明确蜱叮咬史,羊、牛、狗、猫的带蜱率高,分别为66.7%、40.0%、34.3%、12.5%,直接接触死亡病例血液及血性分泌物可感染该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98.1%)、食欲减退(90.9%)、乏力(81.2%)、恶心(53.3%)、白细胞降低(60.4%)、血小板减少(73.4%)。35.7%的病例治疗需经过3次以上的转诊,发病到确诊的中位天数为5d,极值(3~15)d,能够做出正确诊断的医院均为县级以上医院。与康复病例比较死亡病例多为高年龄组人群(t=2.03,P=0.044),伴有出血表现(χ~2=13.09,P<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FTS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疾病,生产生活在丘陵山区的环境、从事农业劳动、饲养动物及其带蜱率以及直接接触死亡病例血液可能为发病的危险因素。目前基层对该病的诊断能力较低,应加强防治知识宣传和医务人员诊疗技能培训,减少该病的发病和死亡。 姜晓林 丁淑军 逄博 王显军 毕振强 张晓梅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山东省莱州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了解莱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莱州市2011-2013年报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发病诊治情况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莱州市2011-2013年报告60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分布在辖区内88.24%(15/17)的乡镇、5.70%(58/1 018)的村;男性29例,女性31例,男女性别比0.94∶1。95.00%的病例为农民,98.33%的病例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时间集中在4~10月之间,发病高峰在每年5~7月。14例病例死亡,病死率高达23.33%;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及纳差、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莱州市分布范围广,呈高度散发状态,发病人群主要是农村中老年人,病例分布有明显季节性,应加强对农村中老年高危人群防病知识宣传,开展医务人员技术培训,努力降低病死率。 徐雪华 李金萍 朱金宝 邓文海 张晓梅 丁淑军关键词:发热 血小板减少 流行病学研究 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分析 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研究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写SFTS)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用间接法ELISA对病例地区1 525名蓬莱市民的血清进行SFTSV-Ig G抗体检测,采集病例地区动物宿主血清标本通过双抗原夹心法ELISA进行SFTSV的总抗体检测,通过Realtime RT-PCR进行SFTSV的核酸检测。结果 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年均发病率为4.55/10万,死亡率0.89/10万,病死率为19.51%,病例覆盖全市9.57%村社区,病例以农民为主,6-9月为高发季节,年龄以40~79岁为主。蓬莱市健康人群SFTSV-Ig G阳性率为9.05%,动物宿主牛、羊、跑山鸡、狗、猪和圈养鸡、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86%、44.76%、42.31%、31.46%、6.96%和6.00%。结论蓬莱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流行地区,存在着新型布尼亚病毒隐性感染情况,牛羊狗可能是病毒主要的动物宿主。 周淑琴 李俊荣 孟淑欣 纪经海 刘姗姗 丁淑军 王显军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IG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技术应用评价研究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比较不同检测技术对不同时期采集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血清标本的检测结果,观察病毒核酸、IgM抗体、IgG抗体的动态特征,为疾病的诊断方法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SFTS疑似病例早期和确诊病例康复后血清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病毒特异性核酸和IgM抗体、IgG抗体,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检出结果及与采集时间的关系,观察病毒核酸及特异性抗体的动态特征.结果 87份SFTS疑似患者血清,病毒核酸阳性率为53.41%,IgM抗体阳性率为31.03%,IgG抗体阳性率为3.41%.其中55份SFTS确诊病例标本,病毒核酸和IgM抗体检测结果的一致率为36.36%,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差异(x2 =6.82,P=0.009),kappa值=-0.257.核酸检测阳性标本采集与发病时间间隔均在12d以内,其中7~9d采集标本阳性检出率最高(100%),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时间采集标本,核酸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5,P=0.016).34份SFTS恢复期血标本,核酸检测均为阴性,IgM抗体阳性率为41.18%,与急性期(38.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IgG抗体阳性率为94.12%,明显高于急性期IgG抗体阳性率(0%).IgM和IgG抗体动态特征观察发现,IgM抗体在发病第2天即可检出,最晚检出时间为发病后第74天,30~60 d时间组吸光度均值和抗体检出率最高.IgG抗体最早检出时间为发病后第12天,最晚检出时间为发病后100 d.30 d内采集标本IgG抗体检出率仅为2.78%,30~ 60 d时间组IgG抗体检出率为100%.结论 发病2周内采集的SFTS疑似患者血标本,可优先考虑使用实时荧光PCR方法等检测病毒核酸或检测IgM抗体.IgM抗体虽可在发病2d后检出,但检出高峰出现时间多较晚,因此检测阴性并不能排除诊断.IgG抗体在恢复期标本中阳转率高,可作为疾病诊断的辅助手段. 姜晓林 张晓梅 逢博 孙大鹏 王显军 丁淑军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核酸 抗体 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2013~2015年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了解山东省2013~2015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SFT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山东省SFTS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应用Excel 2007进行资料整理,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以来,山东省SFTS报告病例数、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P<0.01)。3年间除菏泽市尚无SFTS病例报告外,其余各市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胶东半岛和鲁中地区,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5.93%(842/1277)。发病呈现较明显的季节性,5~8月为发病高峰,75.56%(965/1277)。病例以40~79岁居多,占88.25%(1127/1277)。农民为主,占84.10%(1074/1277)。山东省的三级医疗机构为主要的报告单位,占47.14%(602/1277)。结论山东省SFTS病例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的中老年人,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不同地区发病存在差异。 逄博 丁淑军 张晓梅 姜晓林 王显军 毕振强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流行病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014年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新布尼亚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体。蜱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约10%。本文对该病病原学、病例分布特点及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流行环节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丁淑军 林艺 张晓梅 王显军 于学杰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 宿主动物 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