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03276043D-29)

作品数:3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刘会仁项力源曹磊孙来卿张艳茂更多>>
相关机构:唐山市第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皮瓣
  • 3篇肌皮
  • 3篇肌皮瓣
  • 2篇动脉
  • 2篇旋股外侧动脉
  • 2篇前外
  • 2篇股前外侧
  • 2篇股外侧
  • 1篇皮瓣修复
  • 1篇前臂
  • 1篇前臂损伤
  • 1篇外科
  • 1篇显微外科
  • 1篇肌皮瓣修复
  • 1篇降支
  • 1篇股外侧肌
  • 1篇分叶
  • 1篇臂损伤

机构

  • 3篇唐山市第二医...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项力源
  • 3篇刘会仁
  • 2篇王国强
  • 2篇张艳茂
  • 2篇孙来卿
  • 2篇曹磊
  • 2篇刘德群
  • 2篇刘志旺
  • 1篇李瑞国
  • 1篇于占勇
  • 1篇侯全玲
  • 1篇王立新
  • 1篇李国华
  • 1篇邵新中
  • 1篇刘小坡

传媒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前臂组织缺损与功能重建被引量:15
2008年
目的设计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初步临床用于修复前臂组织缺损与功能重建。方法对2例前臂外伤后屈、伸肌群缺损的患者,设计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覆盖前臂皮肤和肌肉缺损,重建运动功能。结果术后2例皮瓣全部存活,伤口Ⅰ期愈合,随访时间1例为6个月,1例为14个月。肌电图募集反应为单纯相和混合相,静息电位为正向电位和纤颤电位;1—5指指屈肌力恢复至2级1例,但不能抓握,不能对指;恢复至4级1例,可部分伸直掌指关节。结论股前外侧肌的血管神经蒂长、恒定、粗大,可以制成分叶肌皮瓣,是覆盖肢体创面重建运动功能的良好选择。
刘会仁曹磊张艳茂李国华项力源侯全玲刘志旺王立新孙来卿
关键词:前臂损伤肌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肌皮瓣治疗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肌皮瓣治疗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肌皮支形成股前外侧皮瓣、肌支形成股外侧肌瓣的分叶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四肢伴有骨关节感染、内固定外露的皮肤软组织缺损24例。结果术后23例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坏死,行皮片移植术。Ⅰ期愈合16例,Ⅱ期愈合8例。3例于伤口愈合后形成窦道,其中1例两次形成窦道,均行清创手术后窦道闭合,最长1年后伤口愈合。4例外伤后骨髓炎伴骨缺损,于伤口愈合后6~8个月行植骨术,伤口无感染,其中2例骨愈合。22例伤口愈合后随访6~20个月无再感染。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肌皮瓣具有血管蒂长、腔隙填充完全、应用灵活、抗感染力强的特点,是治疗伴有骨感染的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肌皮瓣。
刘会仁刘德群李瑞国曹磊邵新中张艳茂项力源王国强孙来卿
关键词:肌皮瓣旋股外侧动脉显微外科
股前外侧分叶肌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例成人16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起点及主干口径,降支的外侧支、内侧支的起始位置及起始点至入肌前血管长度和股神经的分支伴行情况。结果:14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5.3±0.8)cm,口径为(5.8±0.9)mm,内、外侧支起始点距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距离为(5.4±1.5)cm,外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距离(4.8±0.8)cm,内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起始处(10.2±2.6)cm;2侧内、外侧支共干起自股深动脉。股外侧肌神经全程伴同名血管走行分支。结论: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可以用于设计成为分叶肌皮瓣;②可以按需要选择不同血管分支以调节各瓣间的距离(叶间距),肌瓣切取后剩余股外侧肌仍保留动力功能。
刘会仁刘德群刘小坡王国强项力源刘志旺于占勇
关键词:肌皮瓣股外侧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