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科技局重点攻关项目(2006Z1-E0141)
- 作品数:20 被引量:240H指数:10
- 相关作者:卓超李红玉苏丹虹钟南山马真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局重点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广州地区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CTX-M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分型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ECO)CTX-M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进行耐药基因分型,从而调查广州地区目前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收集广州地区9所医院临床分离所获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KPN)和ECO CTX-M型菌株,应用纸片扩散筛选法和纸片扩散确证法对菌株进行确认,然后用PCR方法对ESBLs进行基因分型。结果92株产ESBLs ECO,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呋辛均高度耐药,耐药率分别为97.5%、89.5%和89.5%;42株产ESBLs KPN对氨苄西林(100.0%)和哌拉西林(100.0%)也呈高度耐药;PCR及测序结果显示,CTX-M-1群阳性株包括ECO 7株、KPN 9株,阳性率分别为7.6%和21.4%,基因型分布在ECO为CTX-M-3、CTX-M-15和CTX-M-55型,而在KPN为CTX-M-3和CTX-M-15型。结论广州地区9所医院临床分离的134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达到很高水平,并且在广州地区首次分离获得CTX-M-55型耐药菌株。
- 苏丹虹卢鉴财卓超李红玉陈冬梅王媚郑君德钟南山
-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性CTX-M型
- 重症监护病房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的特征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引起医院感染的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及控制该菌的暴发流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常规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ICU的病人的各种临床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2进行。结果引起ICU医院感染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共有99例,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菌药物表现交叉耐药,对头孢匹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敏感率较差在50.0%以下;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诺培南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82.8%、87.9%、91.9%、72.7%、55.6%、62.6%和100.0%。结论引起ICU医院感染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具有多重耐药性,临床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 李红玉邹燕琴薛红漫
- 关键词: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耐药性
- 2007年广州地区耐药性监测分析被引量:30
- 2009年
-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2007年细菌耐药性监测协作组所属15所医院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情况,明确广州地区的耐药特点。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ISI)2008年的判断标准对18500株临床分离株作药敏试验。结果18500株细菌中革兰阳性菌占31.6%,革兰阴性菌占68.4%,其中非发酵菌占革兰阴性菌45.7%。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5.9%和75.9%。按照2008年CLSI标准,所有肺炎链球菌都对青霉素敏感。在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产ESBLs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3.8%和39.8%,对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ESBL产生菌的耐药率最低的药物分别是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彬他唑巴坦,耐药率为0—14.1%。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20.4%、24.4%和25.4%,但3者敏感率相比,由高到低分别为:哌拉西彬他唑巴坦(75.4%)、美罗培南(72.4%)和头孢哌酮/舒巴坦(63.2%)。不动杆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6%和5.1%。出现少数铜绿假单胞菌(5.5%)和鲍曼不动杆菌(1.5%)的泛耐药株。痰标本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都高于血液标本来源菌。结论非发酵菌分离率上升,细菌耐药性持续增加,出现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加强地区性细菌耐药性监测,对于正确合理选用抗菌药和控制细菌耐药性产生十分重要。
- 卓超苏丹虹钟南山
-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细菌药敏试验
-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7
- 2009年
-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广州南方医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CRAB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肺炎44例,并随机选择同时期碳青霉烯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CSAB)医院获得性肺炎66例作为对照,采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和Х^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APACHEⅡ评分≥16分、慢性肺部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分离出致病菌前15d用过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早期联用抗生素与CRAB感染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ACHEⅡ评分≥16分(OR=6.41,95%CI 2.20~18.67)以及分离出致病菌前15d用过亚胺培南/美罗培南(OR=6.33,95%CI 1.83~21.87)是独立危险因素。44例感染CRAB患者中,死亡14例,存活30例。单因素分析发现:脏器衰竭以及治疗3d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升高与CRAB感染死亡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3d后CPIS升高(OR=7.01,95%CI 1.23—40.03)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APACHEⅡ评分≥16分以及分离出CRAB前15d用过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是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治疗3d后CPIS升高是CRAB感染的预后因素。
- 卢健聪蔡绍曦耿穗娜佟万成马真孟莹刘来昱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耐碳青霉烯预后因素
- 2005-2007年鲍氏不动杆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1
- 2009年
- 目的分析鲍氏不动杆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流行特征。结果3年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大部分来自下呼吸道(79.2%),致病率为59.8%,多药耐药占77.2%;主要分布于ICU(70.8%),神经内科ICU最多;一年四季均有感染发生,连续3年资料显示,月致病率在时间分布上存在3个高峰,分别位于4、7、9月,前后相差≤1个月。结论鲍氏不动杆菌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多药耐药十分严重,密切监测重点科室、易感人群和高发季节,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
- 卢健聪蔡绍曦耿穗娜佟万成马真孟莹刘来昱
-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耐药性
- 呼吸科病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了解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与临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4月呼吸科20株I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敏结果。ERIC—PCR分析菌株的来源特征。分析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基础疾病,抗生素治疗情况,机械通气史等。结果2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体外对亚胺培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曲松、氨曲南等100%耐药;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嘌唑和米诺环素等的敏感性分别为65%、65%、85%和95%;ERIC—PCR显示2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由17种不同克隆构成,药敏谱与基因型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患者临床资料显示其普遍具有易感性。结论2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基因型多态性,未发现克隆株的传播;在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不易出现克隆传播,降低临床危险因素对控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发生至关重要。
- 金光耀卓超邱桂霞袁锦屏杨灵钟南山
-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ERIC-PCR分子流行病学
- 2005~2008年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调查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常见分离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四年间的变迁。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各年度版本标准判定结果,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对四年间的资料作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005-2008年共收集非重复分离菌7920株,革兰阴性菌为为5810株,革兰阳性菌2110株。MRSA的分离率从2005年的44.8%增加到2008年的67.7%,未出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中介和耐药的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为28%。未出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碳青酶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低于5%,头孢吡肟4年来对肠杆菌科细菌敏感率在70%以上,头孢噻肟耐药率逐年维持在40%左右,含酶抑制剂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敏感性在80%以上,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率4年来低于5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的总检出率分别为23.8%和32.1%,产ESBL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株;2005-2007年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2008年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5.2%。4年来主要非发酵菌的分离率都有不同程度升高,总分离率排前三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15%)、鲍曼不动杆菌(5.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7%);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以及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耐药率4年来逐年呈下降趋势。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上升,非发酵菌的分离率上升但耐药率下降,细菌总体耐药变化符合国内耐药监测变化的趋势但有本院的特点,监测结果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医院感染的控制有积极意义。
- 金光耀卓超苏丹虹袁锦屏杨灵邱桂霞钟南山
- 关键词:药敏试验耐药
- 广州地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5
- 2008年
-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4家医院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株之间的同源性,了解是否有该耐药株暴发流行。方法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134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株进行分型,明确其是否为同一菌株的克隆。结果134株铜绿假单胞菌PFGE图谱分为56型,其中主要流行型A型有45株,主要在医院A的中心ICU传播流行。其余3家医院也存在各自的流行株,即B、C、D医院的流行株分别为B型、C型、D型,占各医院的总分离株数的22.6%(7/31)、33.3%(6/18)、31.6%(6/19)。克隆株Q型同时存在于B医院与D医院,B医院和C医院分别有1株菌与A医院的A型同源性在80%以上,其余菌株在各医院间无同源性。对A医院ICU环境、纤维支气管镜、呼吸机管道采样,未发现A型克隆株存在;但有6例携带A型克隆株的患者在调查时间里多次入住ICU的情况。耐药机制分析,42株A克隆产IMP-9金属β内酰胺酶,B、C、D克隆不产金属酶。结论在2年的调查中,广州地区4家大型医院均存在不同规模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株克隆株传播,虽然未发现优势克隆株在4家医院大规模传播,但部分医院间已有共同的克隆株存在。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患者的监控可能是控制克隆株继续传播的关键。
- 卓超伍晓锋金光耀陈茶陈冬梅肖增璜袁锦屏苏丹虹钟南山
- 关键词:假单胞菌铜绿脉冲场Β内酰胺酶类
- 抗生素压力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变化的动态研究被引量:23
- 2010年
- 目的探索抗生素压力下铜绿假单胞菌在患者呼吸道内耐药性的动态改变。方法以同一患者不同时期下呼吸道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为对象,E-test检测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三维水解实验检测目标菌的β-内酰胺酶表型特征;普通PCR检测ESBL、AmpC、碳青霉烯水解酶、膜孔蛋白OprD2等耐药基因;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细菌的AmpC和OprD2的表达情况。结果筛查到1例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3次入院、下呼吸道分离的属同一克隆的9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提示细菌的药敏谱存在由单一耐药逐渐转化为泛耐药的模式。三维水解实验显示,5株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株高产AmpC酶。所有9株菌的ampC和oprD2基因都为阳性,碳青霉烯水解酶均为阴性。荧光定量RT-PCR检测,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株的ampC基因表达量是单一耐药株的1.7~18.7倍;亚胺培南耐药株的oprD2表达量则是敏感株的1/10~1/20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治疗过程中可获得耐药性,其中ampC高表达和oprD2表达下降是导致细菌对亚胺培南、广谱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耐药的主要原因。
- 郭仲辉黎毓光卓超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OPRD2
- 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2
- 2008年
- 目的了解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对喹诺酮类抗菌药对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EV)的耐药情况。方法用常规方法对住院患者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检出病原菌1772株,革兰阳性菌689株(38.9%),革兰阴性菌1083株(61.1%)。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占39.5%(272/689),溶血葡萄球菌(SHL)137株占19.9%(137/689),表皮葡萄球菌(SEP)104株占15.1%(104/689),粪肠球菌(ENT)102株占14.8%(102/689),屎肠球菌(EFM)74株占10.7%(74/689),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氏菌(ECOL)324株占29.9%(324/1083),铜绿假单胞菌(PAE)255株占23.5%(255/1083),肺炎克雷伯菌(KPN)168株占15.5%(168/1083),阴沟肠杆菌(ECL)112株占10.3%(112/108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XAN)104株占9.6%(104/1083),鲍曼氏不动杆菌(ABA)85株占7.8%(85/1083),洋葱伯霍尔德菌(PCE)35株占3.2%(35/1083)。ENT、PAE、KPN、ABA、ECL、PCE、XAN等菌对CIP、LEV的耐药率在50.0%以下。结论两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加强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耐药株的出现。
- 刘春霞余小霞邱凯锋李红玉黄际薇
- 关键词:喹诺酮耐药性病原菌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