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063403)

作品数:8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周振吴志超王志伟乔卫敏胡大龙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电力学院学研究院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污泥
  • 3篇污水
  • 2篇剩余污泥
  • 2篇水处理
  • 2篇泥水
  • 2篇污泥水
  • 2篇污水处理
  • 2篇混凝
  • 2篇除磷
  • 1篇荧光
  • 1篇优势菌种
  • 1篇有机物
  • 1篇有机物转化
  • 1篇预处理
  • 1篇园区
  • 1篇溶解性有机物
  • 1篇三维荧光
  • 1篇深度脱水
  • 1篇生物反应
  • 1篇生物反应器

机构

  • 4篇上海电力学院
  • 3篇学研究院
  • 2篇同济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长江流域水资...
  • 1篇环境保护与循...

作者

  • 4篇周振
  • 2篇王志伟
  • 2篇乔卫敏
  • 2篇胡大龙
  • 2篇吴志超
  • 1篇马金星
  • 1篇赵鑫
  • 1篇李昊
  • 1篇全燮
  • 1篇王罗春
  • 1篇胡筱敏
  • 1篇杨洋
  • 1篇蒋海涛
  • 1篇任伟超
  • 1篇蒋路漫
  • 1篇朱松梅
  • 1篇顾凌云
  • 1篇刘峥
  • 1篇谢跃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给水排水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环境保护与循...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热预处理对酸碱强化污泥发酵产酸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是一种含有许多有机物的生物质,这些有机物主要是总糖和蛋白质。实验采用4种预处理(酸、碱、热-酸和热-碱)来提高污泥的发酵产酸,并探索热预处理对酸碱调控后的剩余污泥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碱处理方式可大幅提高SCOD的生成,最大可以达到15 364.8 mg/L,碱处理次之,热-酸处理和酸处理的贡献较小。溶解性蛋白质和总糖的溶出也表现了类似的规律,热-碱处理后溶解性蛋白质和总糖最大可以达到3 474.9 mg/L和731.4 mg/L。对挥发酸(VFAs)的研究结果表明,酸性处理反而阻碍了其生成积累,即使辅以热预处理后,产酸量仍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最佳的产酸条件仍然是热-碱预处理,最大产酸量可以达到4 783.5 mg/L。
刘一威
关键词:剩余污泥产酸
不同混凝剂对深度脱水污泥水的预处理效果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在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深度脱水污泥水水质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聚氯化铝(PAC)、聚氯化铁(PFC)、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和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单独及复合投加对深度脱水污泥水预处理效果的影响。混凝剂主要去除深度脱水污泥水COD和总磷中的颗粒性部分,且各混凝剂的去除率无明显差异。与无机混凝剂PAC和PFC相比,有机混凝剂PAM更适合于深度脱水污泥水的混凝沉淀预处理。
周振胡大龙李昊杜兴治蒋玲燕吕燕乔卫敏李震
关键词:污泥深度脱水污泥水混凝剂沉降
微生物复合菌剂法污泥原位减量群落动态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探讨污泥原位减量效果和功能菌群演替,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投加具有污泥减量功能的微生物复合菌剂,连续运行33 d,考察了污泥原位减量效果和减量稳定性,通过PCR-DGGE技术分析污泥减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投加日处理水量2%的污泥原位减量菌剂时,污泥原位减量20.8%,COD和氨氮的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处理效果未受到菌剂投加的影响;T-N和T-P的去除效率略有提高。群落分析发现,投加菌剂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竞争,缩短稳定结构形成时间,强化群落结构稳定性,降低受外界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活性污泥中的脱氮除磷和污染物去除能力较强的微生物,如Rhodobacter sp.、Exiguobacterium sp.、Williamsia sp.、Blastomonas sp.、Actinocorallia sp.等均得到强化。
赵鑫刘一威李晓东包震宇胡筱敏全燮
关键词:剩余污泥PCR-DGGE群落结构
工业园区污水厂溶解性有机物转化规律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在对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变化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紫外-可见、凝胶色谱和三维荧光等指纹图谱手段对溶解性有机物(DOM)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水BOD5/COD仅为0.06,水解酸化对可生化性的改善程度不高,经缺氧/厌氧/好氧(倒置AAO)生物处理和混凝沉淀深度处理后,COD去除率仅为25.6%。紫外-可见光谱和凝胶色谱分析表明,水解酸化可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DOM的分子量分布变宽;混凝沉淀深度处理后DOM中小分子物质所占比例明显增加。DOM中主要的荧光物质包括色氨酸类蛋白质、芳香族类蛋白质、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类物质。水解酸化会降解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类物质,提高芳香族类和色氨酸类蛋白质的含量。倒置AAO工艺会削减类蛋白质物质的强度,提高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物质的含量,混凝沉淀过程则会部分去除荧光类物质。
朱松梅周振谢跃蒋海涛顾凌云王罗春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物工业园区水解酸化三维荧光
连续流混凝沉淀工艺对污泥水的处理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以上海市某大型污水处理厂浓缩脱水污泥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连续流混凝沉淀工艺不同排泥周期下聚合氯化铝(PAC)、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 PAM)和复合投加PAC+c PAM对污泥水颗粒物和其它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PAC会恶化污泥水沉降性能,出水水质不稳定,投加c PAM则能改善污泥水沉降性能,出水水质稳定。排泥周期4 h时间过长,出水容易夹带絮体,降低至1.5 h能够明显改善出水水质。排泥周期1.5 h条件下,复合投加PAC+c PAM出水品质最好,出水浊度和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9.2 NTU和2.5 mg/L。
任伟超周振胡大龙郑鑫烨魏海娟裘湛
关键词:混凝污泥水浊度除磷
基于数学模型的AAO系统阶跃响应特性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以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数学模型为基础,利用灵敏度分析和响应速度从幅度和动力学两方面进行了AAO工艺操作变量的阶跃响应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AAO系统中,进水流量(Qf)、剩余污泥排放量(WAS)、污泥回流量(RAS)和混合液回流量(MLR)对出水水质的灵敏度较高.其中,WAS的响应速度较慢,适用于系统的长期调整.好氧区溶解氧(DO)适合于出水氨氮的短期调整,RAS和MLR对于出水总氮均是灵敏、快速的变量,RAS会显著影响出水总磷,而MLR对出水总磷影响很小.AAO系统功能性菌群受Qf影响很大.除Qf外,WAS和RAS是对异养菌和自养菌浓度影响较大的变量,聚磷菌浓度对操作变量的灵敏度大小顺序为WAS>MLR>RAS>DO.
周振乔卫敏蒋路漫吴志超王志伟杜兴治蒋玲燕
关键词:污水处理数学模型
454高通量焦磷酸测序法鉴定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优势菌种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对诱发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s,MBR)膜污染的优势菌种进行研究。【方法】利用454高通量焦磷酸测序法对MBR污泥混合液样品与膜污染物样品中微生物信息进行统计,并对两组样品的Chao丰度指数与Shannon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对测序结果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从污泥混合液样品与膜污染物样品中获得9 353与7 504条优化序列,发现膜污染物中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均高于污泥混合样品。借助基因频谱对OTU分布特点进行统计,表明源于污泥混合液中的微生物在膜表面定殖生长过程中发生了种群变化,在膜面污染物样品中,β-变形菌纲丰度显著降低,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与Phycisphaerae在微生物种群结构中比重增加。【结论】454焦磷酸测序分析表明,黄色单胞菌(Xanthomonadaceae),嗜热厌氧杆菌(Thermoanaerobacter),Phycisphaera以及2株尚未培养出的细菌(Candidate_division_TM7及Candidate_division_OD1)是诱发MBR膜污染的优势菌种(微生物丰度>1%)。诱发膜污染的细菌既包括了黏性高、表面疏水的种类(如γ-变形菌),从而引发细菌在膜表面的定殖,也包括了代谢能力强的物种(如Candidate_division_OD1)可以确保种间递氢顺畅。
唐霁旭王志伟马金星杨洋吴志超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焦磷酸测序微生物种群
腐殖土活性污泥工艺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被引量:1
2013年
对腐殖土活性污泥工艺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该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对比探讨腐殖土及其微生物对于改善污泥性能及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的情况,结果表明:经过腐殖土反应器调理后,活性污泥的脱水性和沉降性得到显著提高,污泥减量效果明显;经腐殖土调理后活性污泥虽然没有显著提高对COD的去除效率,但对COD的处理时间明显减少,对氮、磷的去除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刘一威刘峥
关键词:腐殖土活性污泥污水处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