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05)

作品数:41 被引量:44H指数:4
相关作者:韩星刘学智肖建原曹树明白延辉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宝鸡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6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佛教
  • 6篇儒佛
  • 6篇辨析
  • 5篇唯识
  • 4篇道家
  • 4篇儒家
  • 4篇儒学
  • 4篇三教关系
  • 4篇宗教
  • 4篇王夫之
  • 3篇心理
  • 3篇人文
  • 3篇认识论
  • 3篇儒佛之辨
  • 3篇视域
  • 3篇黄老
  • 3篇黄老道家
  • 2篇心理观
  • 2篇心性
  • 2篇心性论

机构

  • 20篇陕西师范大学
  • 11篇中国人民大学
  • 5篇宝鸡文理学院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陕西省社会科...
  • 1篇西藏民族大学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11篇韩星
  • 7篇刘学智
  • 6篇肖建原
  • 4篇曹树明
  • 3篇米文科
  • 3篇白延辉
  • 1篇白奚
  • 1篇李敬峰
  • 1篇黄崑威
  • 1篇杨胜利

传媒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中国哲学史
  • 2篇湖南大学学报...
  • 2篇人文杂志
  • 2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哲学研究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学术界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西藏研究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船山学刊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天府新论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兰州教育学院...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1篇2015
  • 9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儒为主 道佛辅助——康熙帝处理三教关系的经验
2020年
康熙从小勤奋好学,精研经典,儒学造诣很深。在对待和处理三教关系的问题上,他首先确立了"崇儒重道"、以儒治国的基本方针,化民成俗,文教为先,使儒学在清朝社会特别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获得了正统的主导地位。同时,对佛教、道教也适度尊崇,并特别推崇藏传佛教,使其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康熙积极提倡孔孟正学,特别是程朱理学,而对佛、道多批评和限制,形成了以儒为主、道佛辅助治国安民的政教模式,为历代帝王处理三教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韩星
关键词:康熙康乾盛世
梁武帝处理三教关系的教训
2020年
梁武帝早年即受儒释道三教熏陶,后来对三家学说均造诣颇深,并运用到个人信仰和治国理政的实践上。他虽有会通三教的可贵思想,但对三教关系又颇为纠结,力图并存三教、并用三教,但以佛教为唯一正道,最终未能平衡三教关系;又以政治的力量凌驾于众臣和百姓信仰之上,试图以佛教为国教,建立政教合一的佛教帝国,但佛教在当时并不强大,并没有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职能,梁武帝也为奸人所用,导致亡国灭身,教训深刻。
韩星
关键词:梁武帝儒道释政教合一
修养工夫论视域下的张载“格物”说被引量:5
2013年
在对《大学》"格物"的诠释中,张载将安立了儒学根基且很有可能亦吸收了佛教思想成分的道家之"虚心"置于其前,并认为二者是一对互动式的道德修养工夫,修养目的在于"致知"后的德性所知之境。张载不赞同二程以"穷理"释"格物",一是因为在他看来"穷理"、"尽性"、"至命"具有先后次序,从而其"尽性"及与之处于同一修养层面的"格物"不能等同于"穷理";二是因为他对"理"、"性"做了分际处理,认为"理"属于物,"性"属于人,从而"穷理"属于"物理"认识方式,与作为道德修养工夫的"格物"分属根本不同的路径。总体观之,张载对"格物"的诠释属于汉唐以来的道德论范式,二程的诠释则发生了某种程度的知识论转向,两种范式虽皆有合理性,但时下的境况更要求重新审视道德论范式;再者,若充分关照"八条目"解释的连贯性,张载之说亦有值得反思之处。
曹树明
关键词:虚心穷理修养工夫
佛教五重唯识心理观的认识论辨析
2015年
唯识学以其对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而构建成系统、庞大的独特理论体系。从代表佛教思想的大乘唯识学理论方面进行剖析,以唯心之性相与诸心所流转变化的认识论切入心与心所相应的心理活动过程,依此显示唯识世界能成立之心理观。心与心所相应,依据种子与诸转识流转还灭为缘起法门而摄持诸法,则以诸法缘起抉择为多重法界心理观的基础。以认识论为基础,佛教唯识学依据诸法缘起逆转清净分的认识作用划分八种识,通过唯识一心观法证解和成立五重层次心理观。通过对唯识变现之心的心理阐释显示佛教信仰能成立的"正理",以五重心理观显示大乘唯识世界心理相的特征,引导当代佛教脱离偏失而归于中道,能够在适应时代的意义上趣入大乘的轨范。
肖建原
关键词:唯识缘起
黄老道家顺任自然的生命修养论被引量:4
2015年
在生命修养问题上,黄老道家不再如老庄道家那样偏重于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超越,而是更加关注生命体本身的呵护与保养,不仅具有丰富的养生理论,对于养生技术和方法的探讨也十分精到,为中医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成为道教养生学的主要理论来源。"重身轻物"、"全生适欲"的养形理论,"行气健形"、"炼气通神"、"和气顺天"的养气理论,"以神制形"、"调和情志"的养神理论,三者相区别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黄老道家顺任自然的生命修养论。
白延辉白奚
关键词:黄老道家养气养神
论梁启超孔教观的转变及其佛学因缘被引量:1
2018年
戊戌变法前,追随康有为的梁启超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提倡尊孔保教,致力于儒学的宗教化,其孔教观具有浓郁的公羊学色彩。然而在其思想观念之隐性层面的私人信件中却表露出对此种孔教观的怀疑。变法失败后的1902年,梁启超开始公开反对保教。此后,孔教于他而言在实质上已从政治、信仰层面转入学术研究层面。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梁氏佛教信仰的确立却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其佛教信仰的确立又与佛教有益于"群治"的功能恰可与成为梁氏意欲塑造的"新民"的精神支柱有关。
曹树明
关键词:孔教观佛教
从场有哲学“根身性相学”看《老子》的“道”论
2013年
场有哲学体系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相对相关性"和以此为方法的"根身性相学"。"相对相关性"是场有哲学的场性,非实体主义是其基本的特征;"根身性相学"是"泰古人自我反省其根身(肉体形躯)生长变化的基本情状和性相的学问",人的意义世界正是通过其"形上姿态"得以开显的。"道"是"无相的实有",是人类经验的原始混沌,从足、从首,故"道"的原始意义是会直立行走、会说话、会思想的人。道体是有与无、蕴与徼一体之两面;有无、蕴徼、始德和元德等,都是超切的关系。从上述关系和特征切入,"道"与"无""有"、"道"与"一"、"道"与"德"等关系及诸多命题都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这些方面把握老子的道论,不仅能重新认识和发现老子,且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
刘学智
关键词:老子道论
心性论视域下的胡直与明代王学的儒佛之辨
2018年
作为"三教一道"论的积极提倡者,以胡直为代表的,包括王阳明在内的明代王学学者分别从不同方向回答了当儒佛道三教的义理旨趣都走向心性论后,三教之间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王阳明和王龙溪认为,儒佛道三教在心性上的分别就在于见性有偏全,从而有经世与出世之分。胡直则认为,儒佛经世与出世之分,并非是由于所见不同,而是能否"尽心"与"不尽心"。而王塘南、薛侃和蒋信等人则相信,是儒佛所言心体的涵义不同而导致了这一分别。
米文科刘学智
关键词:儒佛之辨
佛教世界与《因明正理门论》宗、因、喻关系再辨析
2012年
《因明正理门论》重在立破,宗、因、喻组成的"三支论式"沟通信仰的现量世界与名言思辨的比量世界,体现启发立、敌之智并证成所立之宗的独特推理形式。通过因喻,喻宗,因宗以及立破规则四个方面,辨析《理门论》新因明逻辑推理规则与体系的本质,对深入理解和把握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思想,进一步明确陈那新因明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肖建原
关键词:因明
二程的科学思想
2014年
在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新儒学思想的建构过程中,《大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颢明言'《大学》乃孔氏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1,程颐更是将之视为'入德之门'2。而《大学》之格致诚正的较强的现实操作性则成为二程工夫的下手处,他们尤其强调'格物致知'在工夫修养中的优先性。关于'格物',二程指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3,'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4。
曹树明
关键词:工夫儒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