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6-89)

作品数:1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白海涛梁斌毕凌云杨达胜张瑞霞更多>>
相关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肾小管
  • 1篇肾小管坏死
  • 1篇细胞
  • 1篇细胞集落
  • 1篇细胞因子
  • 1篇小管
  • 1篇粒细胞
  • 1篇粒细胞集落刺...
  • 1篇坏死
  • 1篇集落
  • 1篇集落刺激因子
  • 1篇急性肾小管
  • 1篇急性肾小管坏...
  • 1篇骨髓
  • 1篇骨髓干细胞
  • 1篇干细胞
  • 1篇干细胞因子

机构

  • 1篇新乡医学院第...

作者

  • 1篇张瑞霞
  • 1篇杨达胜
  • 1篇毕凌云
  • 1篇梁斌
  • 1篇白海涛

传媒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2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治疗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干细胞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的作用、骨髓干细胞是否具有向损伤肾组织归巢的能力及其在肾脏组织中的分布,初步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干细胞因子是否具有促进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的作用。方法:16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G-CSF+SCF治疗组、G-CSF+SCF对照组,检测:(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比的变化;(2)尿NAG酶检测;(3)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4)肾组织CD34+细胞表达变化。结果:(1)G-CSF+SCF治疗组和G-CSF+SCF对照组外周血中白细胞数、CD34+细胞百分比于第5天达高峰,与对照组、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逐渐下降;相应地,G-CSF+SCF治疗组肾组织内CD34+细胞较对照组、模型组也明显增多(P<0.05)。(2)手术后第5、10、17天,G-CSF+SCF治疗组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均明显好于模型组(P<0.05)。第24天G-CSF+SCF治疗组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而模型组仍异常。第31天各组间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的骨髓干细胞有显著的动员作用。(2)骨髓干细胞能在损伤的肾小管归巢和定居,并可能参与损伤肾组织的修复。(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急性肾小管坏死后肾功能的修复。
毕凌云杨达胜梁斌张瑞霞白海涛
关键词:急性肾小管坏死骨髓干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