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ZKCX2-SW-210)

作品数:11 被引量:392H指数:10
相关作者:王安宇董文杰王澄海蒙伟光李江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气候
  • 5篇数值模拟
  • 5篇值模拟
  • 3篇环流
  • 2篇气候系统
  • 2篇气候影响
  • 2篇热盐环流
  • 2篇西太平洋
  • 2篇大气环流
  • 1篇大雾
  • 1篇大洋
  • 1篇东亚大气环流
  • 1篇冻融
  • 1篇冻融过程
  • 1篇新证据
  • 1篇汛期
  • 1篇云图
  • 1篇增暖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变化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澳门地球物理...
  • 1篇澳门地球物理...

作者

  • 3篇王安宇
  • 2篇俞永强
  • 2篇张学洪
  • 2篇李江南
  • 2篇王澄海
  • 2篇董文杰
  • 2篇蒙伟光
  • 2篇周天军
  • 2篇冯瑞权
  • 1篇张井勇
  • 1篇马淑杰
  • 1篇宇如聪
  • 1篇符淙斌
  • 1篇邱崇践
  • 1篇吴池胜
  • 1篇张志富
  • 1篇丑纪范
  • 1篇周祖翼
  • 1篇叶笃正
  • 1篇李建平

传媒

  • 4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7篇2003
  • 1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个气候系统模式中大洋热盐环流对全球增暖的响应被引量:19
2005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IAP/LASG)气候系统模式GOALS,讨论了全球增暖背景下大西洋热盐环流的变化.结果表明,全球增暖令北大西洋高纬热盐环流的下沉区海温升高、海水变淡,海水密度随之降低、海水下沉减弱,其与低纬大洋间的经向密度梯度减少.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时,热盐环流减弱8%.这种变化主要限于北大西洋而非整个输送带的均匀一致减弱,它带来大西洋中高纬度极向热输送减弱最多达10%.
周天军宇如聪刘喜迎郭裕福俞永强张学洪
关键词:热盐环流大洋气候系统全球增暖大气物理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及其与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过程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5
2001年
文中结合 1 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过程研究了太平洋的活动特征 ,探讨了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海温的关系 ,以及视热源、水汽汇的特征与副高活动的关系等。首先描述了 1 998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给出了它异常的季节位置、强度和形态 ,及其与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SVD分析表明 ,1 997至 1 998年的 El Nino过程的演变特征所对应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最佳耦合模态是 :主体强而位置偏南 ,特别是其西部。赤道辐合带也偏弱 ;1 998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正符合该模态的特征。热带地区东西向的垂直环流明显地出现东太平洋的异常上升气流与西太平洋的下沉距平气流。视热源、水汽汇的分布能很好地描写副热带高压区的季节位置和强度。副热带高压区为明显的 Q1<0的辐射冷却区和 Q2 <0的变干区。这种特征也有助于副热带高压区的维持。同样 ,视热源、水汽汇的分布也能很好地解释副热带高压区的季节内异常活动。在长江流域持续暴雨期和间隙期 ,Q1,Q2 所指示的副热带高压与雨带的相对位置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热力结构能较好地解释副热带高压区的迅速南落 。
孙淑清马淑杰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海温异常大气热状态
印度尼西亚海道关闭对气候的影响:一个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0
2003年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及其对应的海气耦合模式,分别采用现代、6和14 Ma以前的海底地形进行数值试验,研究澳大利亚北移对热带海洋环流特别是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形成的作用.使用现代气候强迫的单独海洋模式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澳大利亚板块向北移动,印尼海道关闭可以导致热带太平洋海温增加,热带印度洋变冷;并且可以引起通过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海水来源的变化,即在14 Ma以前流入印度洋的水主要来自南赤道流,而在现代则主要来自北赤道流.海气耦合模式的结果在定性上与单独海洋模式结果基本一致.
俞永强周祖翼张学洪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古海洋
中国植被覆盖对夏季气候影响的新证据被引量:96
2003年
利用1981~1994年NOAA/AVHR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中国160个标准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资料,对我国不同区域植被对气候的影响敞了滞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多数地区前期NDVI与后期降水存在正的相关,同时这种滞后相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上年冬季NDVI与夏季降水以华中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相关最明显,而春季NDVI与夏季降水则以东部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的相关更明显.在这3个地区植被的变化对气候有更敏感的作用,NDVI与降水的滞后相关也表明植被覆盖在年际尺度上对后期降水有一定的影响.前期NDVI与温度的相关比较复杂,同时温度较之降水对植被的滞后响应更弱一些,可能与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变暖部分地掩盖了这种相关有关.
张井勇董文杰叶笃正符淙斌
关键词:植被覆盖夏季气候影响气候响应植被变化
华南前汛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被引量:33
2003年
通过对卫星云图观测到的MCS云团生消过程和实测降水资料的分析 ,发现 1998年 5月 2 3 - 2 4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主要是由多个相继生消的MCS造成的。利用MM5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其中两个主要MCS的发生发展。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MCS的发生发展是冷暖空气交汇的结果 ,MCS生成于暖空气而消亡于冷空气中。两个MCS的上升运动都非常强 ,最大辐散位于 40 0hPa左右 ,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气旋性的涡柱 ,右侧低层有中尺度的低空急流 ,高空有强的西南风区。
蒙伟光王安宇李江南冯瑞权梁嘉静
关键词:卫星云图数值模拟
荒漠化扩展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3
2006年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研究了西北沙漠面积变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共设计了3组试验:控制试验A、沙漠面积扩展试验B、在试验B基础上增大粗糙高度的试验C.分析表明:中国西北沙漠区扩展后对中国夏季降雨量和中国夏季风有明显影响.结果表明: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会导致季风减弱,降水量减少,增大地面粗糙高度后的影响更为显著.
张志富王澄海邱崇践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气候模拟西南季风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中热盐环流对大气强迫的响应被引量:31
2003年
大气环流与热盐环流 (THC)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是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作者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挪威卑尔根气候模式 (BCM)的 3 0 0a积分结果 ,讨论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 (NAO)对海洋的强迫与热盐环流的年际调整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在NAO活动的正位相 ,伴随着中纬度西风带的加强 ,北大西洋拉布拉多海热通量损失剧增 ,同时海表盐度出现正距平 ,二者的共同作用 ,令表层海水变沉、密度增大 ,海洋层结出现不稳定 ,导致深对流发生。在NAO活动达到最强劲状态之后 3个月 ,拉布拉多海对流也达到最深。北大西洋热盐环流强度变化对拉布拉多海对流活动的响应 ,要滞后 3a左右。而在年际尺度上 ,大西洋的极向热输送变化和热盐环流的变化则基本是同步的。对流活动对大气存在明显的反馈作用。在对流活动深度达到最大之后 1~4个月 。
周天军
关键词:海气耦合模式热盐环流大气环流海气相互作用北大西洋涛动
青藏高原季节冻融过程与东亚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8
2003年
利用青藏高原 46个气象站的最大冻土深度观测资料、中国 16 0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AR NCEP资料 ,对青藏高原冻土的季节性冻融过程进行合成分析 ,发现青藏高原土壤的季节冻融过程对青藏高原上空及东亚大气环流有显著的影响 ,在高原最大冻土深度较小的年份中 ,7月份 ,南亚高压强且偏西 ,5 0 0hPa印度低压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弱且偏东 ,高原南部的东风较强 ;最大冻土深度较大的年份 ,南亚高压弱且偏东 ,印度低压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且偏西 .在不同的冻融年份 ,85 0hPa上纬向风的差异显著区反映了西南季风的活动 .最大冻土深度与中国夏季 ( 7月份 )降水有 3条显著相关带 ,雨带的分布与中国夏季平均雨带相吻合 .由此 ,青藏高原季节冻融过程引起的水热变化是影响东亚气候的一个重要外源 .
王澄海董文杰韦志刚
关键词:冻融过程青藏高原
气候系统全局分析理论及应用被引量:10
2003年
简要概述了气候系统全局分析理论的思想和主要理论结果, 给出气候系统全局行为定理, 即气候动力学方程组存在全局吸引子, 随着时间的增长气候系统演化到全局吸引子上, 说明气候系统具有向外源强迫的非线性适应过程, 并指出强迫、耗散和非线性对系统长期行为的不同影响, 总结了全局分析理论现有的主要应用, 重点阐述了该理论在气候适应和演变过程、数值模式设计原则及最优数值计算三方面的应用成果.
李建平丑纪范
关键词:气候系统全局吸引子气候学
广州地区冬季一次大雾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42
2003年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A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研制的第 5代中尺度气象模式系统MM5对广州地区最近出现的一次大雾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的结果与实况十分相近 ,特别是雾出现和消散的时间。对雾的生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数值试验 ,结果表明 ,这次广州雾的高度比较高 ,雾形成前广州地区大气边界层天气晴好、温度高、空气接近饱和 ,大雾主要是由广州北面的冷空气向南侵入造成的 ,属平流辐射雾。
樊琦吴兑范绍佳蒙伟光李江南邓雪娇王安宇
关键词:平流辐射雾数值模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