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CYY009)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芦兰花余粮才晏波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天水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语言文字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方言
  • 1篇地名
  • 1篇地名文化
  • 1篇信仰
  • 1篇移民
  • 1篇移民研究
  • 1篇意蕴
  • 1篇意蕴解读
  • 1篇音系
  • 1篇语音
  • 1篇语音特点
  • 1篇丧葬
  • 1篇丧葬习俗
  • 1篇少数民族语言
  • 1篇四字格
  • 1篇俗语
  • 1篇中原官话
  • 1篇宗教
  • 1篇宗教学
  • 1篇湟水流域

机构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天水师范学院
  • 2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芦兰花
  • 2篇余粮才
  • 1篇晏波

传媒

  • 3篇天水师范学院...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方言
  • 1篇西藏大学学报...
  • 1篇西北民族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青海湟源话的四字格俗语
2015年
青海湟源话四字格具有较为固定的内部结构和形式,其构成方式有复合型和派生型两种,同时具有重叠合成词和含有数字的俗语多等特点,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四字格反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芦兰花
关键词:四字格俗语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的形成
2011年
湟水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在清代以前,湟水流域是少数民族活动的舞台,因而,这一时期该流域的优势语言当是少数民族语言。清以后,附近的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向青海大量移民,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语言也相互影响和渗透,形成了今天以中原官话为主体的一种颇有特色的地方方言。
芦兰花
关键词: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中原官话
青海湟源“家西番”丧葬习俗的宗教学解读被引量:2
2008年
湟源“家西番”是藏族中半农半牧,用汉语交际的一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家西番”在继承藏族文化的同时,吸收汉、蒙、回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家西番”文化。在丧葬习俗中,表现出祖先崇拜、道教信仰、藏传佛教信仰等多种信仰。
芦兰花
关键词:丧葬习俗信仰
青海湟源方言音系被引量:9
2011年
本文描写青海湟源方言音系,主要内容包括:湟源方言声韵调、音系特点及同音字汇。
芦兰花
关键词:语音特点
东乡族自治县地名文化意蕴解读
2010年
东乡自治县地名的命名与其历史地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及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东乡族自治县的地名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余粮才唐嘉韵
关键词:地名文化内涵
明初洮岷河湟地区的江淮移民研究——基于移民群体类型、来源地和数量的考察被引量:9
2012年
通过史籍、方志等史料的梳理,对明初洮岷河湟地区的江淮移民群体多样性来源、来源地的差异以及数量作详细的考察,充分证明明初江淮人士移民该地区的可信性。明代初年到民国初年近六百年洮岷河湟江淮文化的存留是移民群体的历史记忆,是移民群体文化认同的表现。
晏波
关键词:江淮移民来源地
“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被引量:2
2010年
"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正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家西番"的通婚范围、择偶标准以及结婚程序和仪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的变迁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以及"家西番"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民族的融合有关。
芦兰花余粮才
关键词:婚俗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