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9825102)

作品数:4 被引量:71H指数:4
相关作者:董鸣李钧敏钟章成于飞海张淑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植物
  • 2篇土壤
  • 2篇薇甘菊
  • 1篇对称性
  • 1篇养分
  • 1篇遗传分化
  • 1篇有花植物
  • 1篇植物花
  • 1篇入侵
  • 1篇入侵植物
  • 1篇土壤酶
  • 1篇土壤酶活
  • 1篇土壤酶活性
  • 1篇土壤养分
  • 1篇群落
  • 1篇群落土壤
  • 1篇匍匐
  • 1篇匍匐茎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生物量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3篇董鸣
  • 2篇钟章成
  • 2篇李钧敏
  • 1篇张淑敏
  • 1篇罗达
  • 1篇冯献忠
  • 1篇于飞海

传媒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理与分...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被子植物花对称性的遗传控制被引量:4
2002年
简要评述了被子植物花对称性遗传控制研究的最新进展。金鱼草中控制花背腹轴不对称性基因Cy cloidea(Cyc)和Dichotama(Dich)的克隆 ,为研究单对称花的遗传控制机理和进化历程提供了可能。在唇形目(Lamialess .l.)中的研究表明 ,在与金鱼草 (Antirrhinummajus)近缘的物种中 ,Cyc基因的同源基因可以采用相似的机制控制背腹轴上花器官的不对称性发育。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同金鱼草远缘的豆科植物 (Legu minosae)中 ,不仅存在Cyc基因的同源基因 ,而且它们也参与花背腹轴上不对称性的形成。
冯献忠罗达
关键词:被子植物有花植物
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寄生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入侵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4
2008年
比较分析了广东省内伶仃岛薇甘菊未入侵群落、薇甘菊入侵群落、田野菟丝子刚寄生的薇甘菊入侵群落和田野菟丝子寄生3 a的薇甘菊入侵群落的土壤化学特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旨在探讨薇甘菊入侵如何改变土壤特性及田野菟丝子的寄生如何改变薇甘菊入侵地土壤特性。薇甘菊入侵群落土壤的pH值(6.046)、有机碳(35.937 g.kg-1)、全氮(2.449 g.kg-1)、有机氮(2.383 g.kg-1)和氨态氮(0.051 g.kg-1)含量要显著地高于薇甘菊未入侵群落土壤(5.593,29.512g.kg-1,0.800 g.kg-1,0.722 g.kg-1,0.043 g.kg-1),而土壤硝态氮含量(0.015 g.kg-1)要显著地低于薇甘菊未入侵群落土壤(0.033 g.kg-1),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没有明显的差异;薇甘菊入侵群落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要显著地高于薇甘菊未入侵群落土壤。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使薇甘菊入侵地的土壤pH值(5.634)、有机碳(27.225 g.kg-1)、全氮(1.836 g.kg-1)、有机氮(1.793 g.kg-1)和氨态氮(0.024 g.kg-1)含量显著性下降,对于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则无明显影响;同时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及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下降,但改变后的土壤与未入侵地之间仍具有一定的差异。田野菟丝子寄生达3 a的薇甘菊入侵地的土壤总有机碳(35.719 g.kg-1)、全氮(2.356 g.kg-1)、有机氮(2.304 g.kg-1)和氨态氮(0.040 g.kg-1)含量相对于寄生早期显著增加,有机碳、全氮、有机氮等含量恢复到薇甘菊入侵地的水平,与未入侵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田野菟丝子寄生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及土壤酸性磷酸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及脲酶活性显著升高,甚至超出薇甘菊入侵地。薇甘菊入侵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最终改变�
李钧敏钟章成董鸣
关键词:薇甘菊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入侵植物薇甘菊种群的遗传分化被引量:25
2007年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8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12个引物共扩增出171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有103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60.23%,Shannon信息指数(I)为0.2818,Nei指数(h)为0.1849,薇甘菊在物种水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显示薇甘菊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36.49%的变异发生在种群间,63.51%的变异发生于种群内,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524。种群间的基因流较高,为0.9187。薇甘菊8个种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很高,平均为0.9155;遗传距离很小,平均为0.0884。采用UPGMA法对8个种群进行聚类,可以将8个种群分为两大类群,即内伶仃岛为一个类群,而深圳与东莞内陆种群组成另一类群。薇甘菊现有遗传结构的形成与其生活史特性及入侵生态学特性有关。
李钧敏董鸣钟章成
关键词:薇甘菊入侵植物遗传分化ISSR
土壤养分水平影响绢毛匍匐委陵菜匍匐茎生物量投资被引量:18
2007年
为研究匍匐茎草本植物对基质养分供应水平的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可塑性,在一盆栽实验中对绢毛匍匐委陵菜(Potentilla reptans var.sericophylla)进行了8种不同的养分处理。绢毛匍匐委陵菜植株生物量、匍匐茎数、分株数以及匍匐茎节间长在中等养分条件下最大。随土壤养分的降低,绢毛匍匐委陵菜对叶片和叶柄的生物量投资减小,而对根系的生物量投资增加。在中等养分条件下,绢毛匍匐委陵菜对匍匐茎的生物量投资倾向于最大,而在更高或更低的养分条件下倾向于减少。此生物量分配格局与deKroon和Schieving的模型模拟结果相符合,结果表明在中等资源水平下增加对匍匐茎的生物量投资是克隆植物增加资源获取的对策之一。
张淑敏于飞海董鸣
关键词:克隆植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