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80430471)

作品数:2 被引量:53H指数:2
相关作者:陈阜韩宾张海林孔凡磊徐尚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方式
  • 1篇土壤腐殖质
  • 1篇农田
  • 1篇农田生态
  • 1篇农田生态系统
  • 1篇农田土壤
  • 1篇固碳
  • 1篇固碳能力
  • 1篇腐殖质

机构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张海林
  • 2篇韩宾
  • 2篇陈阜
  • 1篇孔凡磊
  • 1篇徐尚起

传媒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耕作方式对土壤腐殖质结合状态及组成的影响被引量:20
2010年
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及组成的变化规律,依托8年定位耕作试验,采用大田取样、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耕作方式下土壤腐殖质均以紧结态腐殖质为主,其含量占重组有机碳的50%以上;传统耕作方式(CTA)松结态、稳结态腐殖质含量随试验年限延长而增加,但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及其在重组碳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传统耕作方式下腐殖质趋向于分解退化;旋耕秸秆还田方式(RTS)松结态、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年增加速率分别达0.08和0.31 mg/g,且其稳结态腐殖质含量最高,旋耕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更新与积累;土壤耕作及由此引起的秸秆分布位置不同是促进对应层次松结态腐殖质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秸秆还田条件下对土壤的扰动,增加了土壤的腐殖化度。
韩宾徐尚起张海林陈阜
关键词:耕作方式腐殖质
耕作方式转变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3
2010年
采用大田试验、室内分析与生产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耕作方式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少、免耕以及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免耕秸秆还田(NTS)方式0~5cm土层土壤有机碳累积量比传统耕作(CTA)方式高18.0%,旋耕秸秆还田(RTS)0~5和5~10cm土层比CTA分别高17.6%和25.0%,而翻耕秸秆还田(CTS)方式10~3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累积量比CTA高31.8%;CTA转变为NTS后,源于农田投入的碳排放减少了54.3kg.hm-2.a-1,而转变为CTS、RTS后,分别增加了46.9kg.hm-2.a-1和34.4kg.hm-2.a-1;综合土壤碳累积与农田投入碳排放可知,传统耕作转变为保护性耕作方式后可实现由"碳源"向"碳汇"的转变,而CTS、RTS、NTS3种耕作方式中以RTS的固碳能力最强,达1011.1kg.hm-2.a-1.
韩宾孔凡磊张海林陈阜
关键词:耕作方式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