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及勘探开发战略研究”项目(GZH200200203-02-01)
- 作品数:4 被引量:102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芳陆红锋刘坚廖志良苏新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及勘探开发战略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南海北部神狐海区的自生碳酸盐岩烟囱——海底富烃流体活动的记录被引量:45
- 2006年
- 大陆边缘海的流体喷流活动或水合物分解都会导致自生碳酸盐岩的形成。南海北部神狐海区出现的自生碳酸盐岩主要为烟囱状,以铁白云石、文石、方解石碳酸盐矿物为主;稳定同位素研究显示,烟囱的δ13CPDB值在-40.18‰^-38.69‰、δ18OPDB值在3.75‰~4.31‰之间变化,显示了导源于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特征,是海底富含甲烷的流体活动的最终产物。持续或间断的流体喷流活动,使神狐海区碳酸盐岩烟囱发生单阶段或多阶段沉淀。
- 陆红锋陈芳刘坚廖志良孙晓明苏新
-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
- 南海东北部HD196A岩心的自生条状黃铁矿被引量:29
- 2007年
- 自生黄铁矿是海洋沉积物缺氧硫酸盐还原过程的主要产物。南海东北部的HD196A岩心中发现大量条状的自生黄铁矿,以中空或实心为主。含量分析表明,岩心500cm附近为黄铁矿富集带,与沉积物有机碳(Corg)、硫酸盐[SO4]2-、甲烷(CH4)以及碳酸钙(CaCO3)的地球化学特征分界一致,是岩心的沉积边界,反映了沉积物所处的缺氧环境。岩心沉积物地球化学剖面表明,有机质参与的硫酸盐还原过程和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是黄铁矿形成的主要因素。黄铁矿异常可以作为指示沉积物甲烷异常的标志之一。
- 陆红锋陈芳廖志良孙晓明刘坚程思海付少英
- 南海东沙海域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沉积特征被引量:18
- 2006年
- 对采自南海东北部东沙海域不同海区的14个大型重力活塞样进行肉眼观察描述、沉积物涂片分析和粒度分析,并利用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AMS^14C测年和碳酸盐地层学等方法对上述柱状样进行地层年代划分。有关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其沉积物组分、沉积特征、沉积速率存在较明显的时空差异,从区域上可划分成3个沉积区:Ⅰ区沉积物类型较单一,沉积连续,未见底栖生物扰动和非正常搬运沉积,钙质组分相对贫乏,CaCO3含量偏低,一般不超过10%,自生黄铁矿特别丰富。沉积速率偏离,全新世沉积速率最高达41.7cm/ka;Ⅱ区水深最大,超过3000m,位于深海盆区。该区以沉积搬运作用明显,岩性复杂多变、浊流沉积较发育为特征。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砂含量在3个海区中最高,陆源物质石英、长石和钙质生物群(主要是有孔虫)明显增加,其中石英、长石含量最高达83%,CaCO3含量最高达57%。全新世沉积速率最高达31.6cm/ka;Ⅲ区以正常深海沉积为主,为青灰色含硅质钙质生物黏土质粉砂,富含生物化石,CaCO3含量一般介于10%~30%之间,石英、长石含量偏低,全新世沉积速率最高达20cm/ka。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有水深、地理位置、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沉积搬运和碳酸盐溶解作用等。
- 陈芳苏新D Nurnberg陆红锋祝幼华刘坚廖志良
- 关键词:沉积速率末次冰期最盛期
- 南海北部浅表层沉积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及其对富甲烷环境的指示被引量:19
- 2007年
- 对南海北部陆坡东沙海域、神狐海域及西沙海槽甲烷渗漏环境和无甲烷渗漏环境87个浅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Uvigerinaspp.进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沙海域δ13C值为-0.52‰^-5.68‰,平均值为-1.41‰,出现明显的负偏移;神狐海域δ13C值介于-0.36‰^-1.10‰,平均值为-0.75‰,未见明显的δ13C值负偏移;西沙海槽δ13C值介于-0.01%^-0.89‰,平均值为-0.45‰;对Uvigerinaspp.碳同位素组成与沉积物有机碳(TOC)、甲烷(CH4)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δ13C负偏移主要出现在甲烷渗漏环境,发生在末次盛冰期,与溶解无机碳负偏移以及沉积物全样的δ13C值负偏移层位相吻合,有可能作为富甲烷环境的替代指标。
- 陈芳苏新陆红锋陈超云周洋程思海刘广虎
-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甲烷渗漏南海北部
- 南海北部陆坡浅表层沉积底栖底栖有孔虫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富甲烷环境的指示
- 对取自南海北部陆坡东沙、神弧、西沙海槽和琼东南海域的大型重力活塞柱状样,表层样中的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sp.进行分碳氧同位素分析,并探讨其丰度、碳氧同位素与沉积物有机碳(TOC)、甲烷间的关系,根据Uviger...
- 陈芳陆红锋苏新陈超云刘广虎周洋
-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甲烷同位素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