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9AA063402)

作品数:11 被引量:140H指数:6
相关作者:赵密福王杰祥宗畅高云丛王建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混相
  • 4篇低渗
  • 4篇低渗透
  • 4篇低渗透油藏
  • 4篇油藏
  • 3篇非混相
  • 3篇非混相驱
  • 3篇CO
  • 3篇采收率
  • 2篇低渗油藏
  • 2篇油田
  • 2篇水气交替
  • 2篇水气交替注入
  • 2篇特低渗
  • 2篇特低渗透
  • 2篇特低渗透油藏
  • 2篇特低渗油藏
  • 2篇提高采收率
  • 2篇二氧化碳驱
  • 1篇断块

机构

  • 4篇中国石化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华北油田

作者

  • 3篇王杰祥
  • 3篇赵密福
  • 2篇王建波
  • 2篇高云丛
  • 2篇宗畅
  • 2篇陈祖华
  • 2篇廉黎明
  • 1篇杜建德
  • 1篇陈兴隆
  • 1篇陈征
  • 1篇焦里力
  • 1篇杨春红
  • 1篇张可
  • 1篇秦积舜
  • 1篇杨思玉
  • 1篇杨长华
  • 1篇冯传明
  • 1篇李实
  • 1篇岳珉
  • 1篇俞凯

传媒

  • 2篇油气藏评价与...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石油钻探技术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石油化工高等...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Petrol...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表面改性对Nano-SiO_2表面电位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使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进行表面有机改性。使用Zetasizer 3000电位仪,系统分析KH-550的用量、改性时间以及改性温度等因素对Nano-SiO_2表面ζ电位的影响,得到不同改性条件对Nano-SiO_2表面ζ电位的作用规律,从而建立改性Nano-SiO_2表面ζ电位与有机改性条件的关系。将改性前后的Nano-SiO_2与石油磺酸盐-PS复配,得到改性二氧化硅/表面活性剂(KH550-g-Nano-SiO_2-PS)复合体系。采用界面张力仪(TX-500c),系统研究该复合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并利用Turbiscan Lab型乳状液稳定性分析仪,系统研究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当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5%时,该体系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2.30×10^(-2) mN/m,然而当KH550质量分数为5%时,KH550-g-Nano-SiO_2-PS体系能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5.42×10^(-3)mN/m,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且乳化液稳定性最大,此时KH550-g-Nano-SiO_2-PS体系表面ζ电位为-50.1mV,通过表面ζ电位的变化分析了油水界面张力变化及乳状液稳定机理。
周志斌王杰祥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有机改性Ζ电位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
交替条件期望变换确定油气最小混相压力新方法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统计分析国内外油田原油成因、性质,并针对我国陆相沉积原油特点,选取了与MMP直接相关的两方面因素:油藏温度、原油组分(C1+N2、中间组分、MWC5+),并编制交替条件期望变换程序,对数据样本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到具有统计意义的纯CO2/Oil-MMP关联式。结果表明:经国内外数据样本对比发现,适应我国原油性质的纯CO2注入气MMP关联式与实验测试值吻合较好,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好的适应性,满足CO2混相驱工程需要。并对国内样本关联式、国外样本关联式、综合关联式进行了误差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证明:ACE方法通过不断的增加数据样本可逐步提高该关联式的精度,为我国陆相沉积油藏实施CO2混相驱矿场试验提供了技术支持。该国内样本关联式在对国外样本的预测上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可李实廉黎明陈兴隆
关键词:陆相沉积CO2最小混相压力
Visualization of CO_2 and oil immiscible and miscible flow processes in porous media using NMR micro-imaging被引量:9
2011年
CO2 flooding is considered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methods, but also an important alternative for geological CO2 storage. In this paper, the visualization of CO2 flooding was studied using a 400 MHz NMR micro-imaging system. For gaseous CO2 immiscible displacement, it was found that CO2 channeling or fingering occurred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fluid viscosity and density. Thus, the sweep efficiency was small and the final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was 53.1%. For supercritical CO2 miscible displac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iston-like displacement occurred, viscous fingering and the gravity override caused by the low viscosity and density of the gas was effectively restrained, and the velocity of CO2 front was uniform. The sweep efficiency was so high that the final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was 33.9%, which indicated CO2 miscible displacement could enhance oil recovery more than CO2 immiscible displacement. In addition, the average velocity of CO2 front was evaluat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oil saturation profile. A special core analysis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in-situ oil saturation data to directly evaluate the local Darcy phase velocities and capillary dispersion rate.
Zhao Yuechao SongYongchen Liu Yu Jiang Lanlan Zhu Ningjun
特低渗油藏CO_2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入见效特征被引量:11
2016年
腰英台油田特低渗、裂缝发育、高含水、含油饱和度低、水驱开发效果差。实施CO_2非混相驱矿场试验后,尤其是气水交替注入后产量递减明显减缓,并有效控制了含水上升趋势,同时减少了松南气田CO_2的排放。31口一线受控油井中CO_2驱见效井25口,见效90井次。试验表明:气驱提高微观驱油效率和水驱提高宏观波及效率两优势互补,产生的协同效应是油井多次见效的根本原因;特低渗油藏水气交替注入,拉大井距对减缓气窜作用明显;增加多向受效率是继续提高气驱效果的关键;优化注气与注水段塞和注气与注水交替周期有利于提高增油有效期;气窜井间歇生产与转注可以有效改变地下CO_2运移方向提高油井见效率。
王建波高云丛宗畅赵密福陈庆春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水气交替见效特征
煤层气藏CO_2-ECBM注入参数优化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目前CO2-ECBM技术缺乏有效注入参数优化方法的问题,研究不同CO2相态下的吸附置换能力。运用井筒多相管流的计算方法,以沁端区块为研究对象,进行CO2-ECBM注入时机、注入速度以及注入压力等注入参数的优化研究。研究表明:区块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后再实施CO2-ECBM措施效果更好;在区块气温变化范围内,最大CO2注入压力为2.5MPa,夏季可适当提高,但不得高于3 MPa;区块最大CO2注入速度为50 t/d。优化后的注入参数将对该区块CO2-ECBM的顺利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王杰祥陈征赵密福杜建德李玉英
关键词:煤层气藏采收率
CO_2混相驱注采特征及开发效果初探——以苏北草舍油田为例被引量:14
2011年
阐述了苏北草舍油田泰州组油藏构造特征、储层特征及原油性质,从压力变化、剖面改善状况、原油性质、气油比变化状况以及生产能力变化等方面对该油藏注CO2后混相的判识做了初步的探讨,将油井见效类型分为平稳型、上升型、先升后降型三类,并定量地评价了CO2驱增油降水的效果。
陈祖华俞凯刘伟焦里力岳珉
关键词:草舍油田CO2混相驱
CS油田CT复杂断块低渗透油藏CO_2驱动态调整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旨在探讨CS油田复杂断块低渗透油藏CO2驱油矿场试验过程中的动态跟踪及调整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手段,采用"方案-实施-跟踪-调整方案-再实施-再跟踪-再调整"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现场方案的实施,对注气后井口注入压力、吸气剖面、原油组分和米采油指数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数模的不断模拟跟踪,适时调整注入参数。现场实际注入CO2段塞尺寸逐渐加大,累计注CO2(液态)从初期的12×104t增加到15×104t,再追加到目前的18×104t,在保持较好的增油效果和有效地控制大面积气窜的情况下,探讨低渗油藏CO2注入量和压力对混相带的影响,评价CO2混相驱的开发效果。通过上述方法使方案优化的注入参数更趋科学合理,更有效地指导矿场应用。
陈祖华蒲敏杨春红李骏
关键词:低渗透CO2驱
二氧化碳驱数学模型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被引量:20
2013年
中国陆上高含水和低渗透油田的勘探开发现状为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氧化碳驱数值模拟正是此项技术的关键手段,对二氧化碳驱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分类描述并研究其发展前景十分必要。在广泛调研中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种模型如何考虑相和组分,将二氧化碳驱数学模型分为基于黑油模型的二氧化碳驱替模型、传输—扩散模型、近组分模型、全组分模型(闪蒸计算模型)以及新型组分模型等5大类并分别进行描述。通过对比5类模型的特点,揭示了其优缺点,得到的认识是:基于简化全组分模型的新型组分模型,既能够较为清楚地描述实际现象、较为周全地考虑实际条件,又符合实际精度的要求,同时满足计算简便、运算速度快的应用要求。最后,提出了有关二氧化碳驱数学模型在地质表征、相态计算、流体拟组分划分及实用方法应用等提高模型精度方面的发展方向。
廉黎明秦积舜杨思玉杨永智
关键词:数学模型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封堵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腰英台油田某区块微裂缝发育,前期CO2驱试验区气窜严重的特点,通过实验对超临界CO2泡沫封堵注入方式、注入速度、气液比以及发泡剂浓度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注入方式下的超临界CO2泡沫阻力因子变化较大,气液同时注入更有利于提高超临界CO2泡沫封堵效果;同时,气液比、注入速度与发泡剂浓度对超临界CO2泡沫封堵效果均有显著影响,优选注入速度为0.7 mL/min,气液比为1∶1,发泡剂浓度为0.5%。
王杰祥陈征冯传明赵密福杨长华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气液比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效果预测被引量:4
2015年
目前国内缺乏一种快速、准确预测CO2非混相驱油效果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选取剩余地层压力与混相压力之比、孔隙度、渗透率、油藏中深、地层平均有效厚度、地层温度、原油相对密度、含油饱和度、原油黏度、渗透率变异系数、注采比、注入速度和水气交替注入比等13个地质及工程参数作为输入参数,平均单井日增油量作为输出参数构建了预测CO2非混相驱效果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以国内6个CO2非混相驱项目和1个CO2混相驱项目为学习样本,2个CO2非混相驱项目和1个CO2混相驱项目为检测样本检测了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结果表明,3个检测样本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5.57%,满足工程要求。利用该模型预测了腰英台油田CO2非混相驱井组的增产效果,与实际增产效果相比,相对误差仅为1.30%。这表明,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CO2非混相驱油效果进行预测可行且有效。
王杰祥陈征靖伟陆国琛牛志伟
关键词:二氧化碳驱非混相驱支持向量机腰英台油田VECTORMACHINE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