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06220901D)

作品数:10 被引量:48H指数:5
相关作者:张立峰杜雄唐继军张永升窦铁岭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农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河北北方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水分
  • 4篇水分利用
  • 4篇覆膜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 3篇作物
  • 3篇利用效率
  • 3篇南瓜
  • 2篇小南瓜
  • 2篇冀西北
  • 2篇冀西北高原
  • 2篇出苗
  • 1篇氮肥
  • 1篇氮素
  • 1篇豆科
  • 1篇豆科作物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油葵
  • 1篇人口

机构

  • 9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南开大学
  • 1篇中国刑事警察...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塔里木大学
  • 1篇保定职业技术...

作者

  • 8篇张立峰
  • 3篇杜雄
  • 2篇窦铁岭
  • 2篇高如泰
  • 2篇张笑归
  • 2篇张永升
  • 2篇唐继军
  • 2篇李淑文
  • 2篇文宏达
  • 1篇张会永
  • 1篇刘社平
  • 1篇刘树庆
  • 1篇张俊花
  • 1篇马红菊
  • 1篇冯丽肖
  • 1篇刘玉华
  • 1篇杨忠娜
  • 1篇黄元仿
  • 1篇黄伟
  • 1篇张静

传媒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冀西北高原区高温胁迫对韭菜叶绿素荧光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为探究冀西北高原区温室韭菜对夏季高温的耐受力,以露地韭菜为对照,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温室内韭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和不同生育阶段的韭菜对高温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在冀西北高原的夏季,高温胁迫导致温室内各生育阶段韭菜的Fv/Fm下降,但韭菜营养生长前期和抽薹期比营养生长旺盛期更易受到高温伤害,而且露地韭菜受到高温胁迫的程度远小于温室,在高温胁迫后Fv/Fm、Fv/Fo均能恢复到初始状态,各生育阶段的韭菜受到高温胁迫后均能得到恢复,韭菜能耐受短时间的高温。温室韭菜对高温胁迫的敏感度是营养生长前期>营养生长旺盛期>抽薹期。
杨建婷柴青刘玉华张立峰杜雄
关键词:高温胁迫叶绿素荧光韭菜冀西北高原
农业合作生产对华北农牧交错区水资源存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区错季蔬菜生产对水资源消耗的争议,通过试验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农业“生产-消费”合作生产背景下区域发展错季蔬菜的耗水效果及其对农民收入、水资源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错季蔬菜生产田间耗水量为农区粮食作物的31.3%-93.3%,而水资源价值为农区粮食作物的4.2-10.7倍;与区域内粮油作物生产相比,错季蔬菜生产少耗水330-754m^3/hm^2,且其水资源价值为粮油作物的4.0~13.9倍。通过实施粮一菜交换的市场农业战略,区域能用0.175—0.196m。的水交易获得外区域1m^3的水资源,并且实现了研究区用0.93h0的菜地解决发展错季蔬菜前需要6.9~13.8hm。耕地才能解决的粮食问题。调查表明,通过高效地输出水资源,区域农民收入仅蔬菜一项比全国同期农村人均收入高出了23%。故华北农牧交错区发展错季蔬菜生产是节约和扩大本区域的水资源存量,促进农村脱贫致富、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杜雄张永升冯丽肖窦铁岭张立峰
8种作物自动破膜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通过研究作物在土下覆膜条件下的自发性破膜出土效应,明确不同作物的自动破膜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发展简约化农田地膜覆盖技术提供依据。采用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8种作物的自动破膜能力,其中小麦、玉米的自动破膜能力最强,各处理的相对出苗率都达98%以上;南瓜的自动破膜能力最弱。作物自动破膜效果易受覆盖材料影响,黑色地膜覆盖条件下的相对出苗率显著地高于白色地膜,采用黑色地膜更有利于作物自动破膜。在膜上覆土还能有效提高地膜的抑草效应,且2种地膜对杂草的抑制效果相近。作物自动破膜能有效减少地膜的人为和自然破坏,提高地膜覆盖的效果,是探索地膜应用新方向的有效种植方式。
唐继军张静张静段叶飞李丹
关键词:作物出苗率
土下覆膜播种方式作物自动破膜出苗效应被引量:11
2012年
针对传统地膜覆盖需要人工放苗,封堵地膜破洞等问题,研究了6种不同作物在土下覆膜时的自动破膜效应。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的自动破膜能力差异极显著,花生、玉米的自动破膜能力最强,其相对出苗率分别达0.85和0.78,南瓜最弱为0.48;影响作物自动破膜效应的因素及各因素间的互作中,以膜上覆土厚度与地膜厚度的影响最大,覆盖厚度为0.008 mm地膜+膜上覆盖2.0 cm土壤时作物的自动破膜效果最佳;自动破膜能力越强的作物,其自动破膜效果受覆盖材料变化的影响也相对较低。采用土下覆膜种植方式,作物出全苗时间与对照相近。
杨忠娜唐继军张立峰
关键词:作物
华北农牧交错区覆膜沟作小南瓜的补灌效应被引量:1
2008年
依据冀北高原2006年的集雨补灌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小南瓜补灌不同水量,对产量和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补水10.0 mm+果实膨大期补水15.0 mm处理的小南瓜经济产量比未补水对照增产28.0%。开花期一次补水15.0 mm处理比对照增产26.8%,两处理产量无明显差异;开花期补水15.0 mm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提高16.2%。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开花期补水15.0 mm,补水纯收益最高可达57.4元/ m^3。本研究条件下,开花期补水的增产效果优于果实膨大期补水。通过集雨进行补灌,可以为半干旱区农田稳产提供一定的水分保障。
文宏达李淑文张笑归高如泰马红菊张立峰
关键词:栗钙土补灌小南瓜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对不同收获期白萝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在冀西北高寒区草甸栗钙土农田,以白萝卜春雷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白萝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素可以提高白萝卜的产量,在施氮0~225 kg/hm2范围内,苗后70 d各处理白萝卜的增产效应不显著;苗后90~100 d,氮肥施用量150~225 kg/hm2对白萝卜的增产效应也不显著。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白萝卜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根产量也随之增加,1 kg氮经济增产由负相关转为呈正相关趋势,且增产量随生育期推移也越来越大。随着收获期的推迟,白萝卜的生育期耗水量呈增加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各收获期施氮150 kg/hm2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适量的施氮量可以促进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过高或过低的施肥量都会使其降低。氮150 kg/hm2、P2O5120 kg/hm2、K2O 150 kg/hm2是高寒区白萝卜高产、高效、低耗发展的可选施肥量。
刘社平
关键词:白萝卜氮素水分利用效率
华北农牧交错区粮食生产与人口承载力的解析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和科学估算的方法,研究了华北农牧交错区近27年来的粮食生产及其生产潜力同人口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27年来的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幅巨大,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相差19.0倍,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性给区域居民粮食稳定自足带来很大压力。比较近20年来的粮食产量同居民不同生活标准下需求量的关系发现,区域仅在温饱的生活标准下,就有1517个年份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居民所需,而在富裕的生活标准下,连续20年的均不能满足需求。华北农牧交错区人口大量超载,温饱生活标准下超载39.3%、小康型标准下超载69.4%。通过估算区域作物的最大生产潜力,表明粮食生产能够满足当前人口在生活富裕标准下的需求,但频发的自然灾害使作物的生产潜力很难实现。
杜雄柴青孙小诺孙建张永升张立峰
关键词:土地生产潜力粮食生产人口承载力
冀西北高原聚土集水沟作的产量及水分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为给栗钙土农田的优质、高效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科学指导,以稀植经济作物小南瓜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冀西北高原覆膜、聚土措施的集蓄水量、产量及作物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垄沟覆膜与聚土措施均可增加集蓄水量。垄膜处理耗水量最高,沟膜集水减蒸作用明显,耗水量较小。聚土处理中以聚60 cm熟土处理耗水量最大。不同覆膜方式下,小南瓜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沟膜处理小南瓜产量均值最高,达到7 394.5 kg/hm2,平均比无膜和垄膜处理增产22.67%和10.55%。不同聚熟土深度处理间产量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聚40 cm处理产量均值最高,比聚土20 cm和60 cm处理平均增产17.17%和33.26%。小南瓜水分利用效率以沟膜+聚土40 cm处理(F2)最高,为20.69 kg/(mm.hm2)。沟内覆盖地膜并积聚40 cm熟土,可以明显集蓄降水,减弱无效蒸发,促进小南瓜根系发育,可作为本区旱作高效生产的一种主要技术措施。
文宏达李淑文高如泰张会永张立峰黄元仿
关键词:覆膜小南瓜水分利用效率
冀西北坝上半干旱区南瓜油葵间作的水分效应被引量:14
2011年
针对冀西北高原水源匮乏、利用低效问题,于2009—2010年在农业部张北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通过南瓜//油葵不同间作群体结构试验,探讨了该区南瓜水分高效的种植方式。试验设南瓜单作(Sp),南瓜行间作1行油葵(IC1),南瓜行间作2行油葵(IC2)和油葵单作(So)4个处理。结果表明,南瓜行间种植两行油葵(IC2)在南瓜生长中后期出现了油葵与南瓜争夺水分的现象,而南瓜行间种植一行油葵(IC1)无此现象。各处理间水量平衡各分量有较大的差异,在整个生育时期降雨量为201.6mm的情况下,渗漏量占的比重非常小,并且土壤蓄水量变化均为负值,绝大部分水分都是以气态水蒸散掉,但不同间作方式蒸散失水量不同,其中IC1较So、Sp和IC2分别少散失土壤水分36.33%、19.00%和34.87%。得益于油葵的偏利效应使南瓜经济产量下降30.00%—71.42%,而间种油葵单株产量相对单作田提高190.71%—241.26%,虽其土地当量比LER和水分当量比WER分别达1.08—1.22和1.07—1.26,但IC1复合群体的经济效益只能与南瓜单作田持平,其他处理明显低于单作南瓜。在冀西北高原雨养背景下,稀植高效的南瓜单作生产能够实现对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黄伟张俊花李文红张立峰
关键词:南瓜油葵间作水分利用
冀西北坝上高原区豆科作物培肥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6种豆科作物的培肥效应,为实现冀西北坝上高原区资源与抗逆性豆科固氮作物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微区定位试验,测定作物产量和土壤氮素含量。[结果]结果表明:连续3年苜蓿的产量都高于其他5种豆科作物,达到3900~5400kg/hm2,土壤氮素含量除第1年略低于对照外,后2年均高于对照;第1年蚕豆产量与土壤氮素含量都最低,但第2、3年的产量仅低于苜蓿,土壤氮素含量也高于对照;第1年大豆种植产量为2700~3050kg/hm2,重茬明显减产,但土壤氮素含量都高于对照;豌豆3年的产量都较低,土壤氮素含量第1年低于对照,后2年高于对照,且第3年高于其他5种豆科作物;红芸豆和一粒传的产量较高,但土壤氮素含量较低。[结论]综合产量和土壤氮素含量得出,苜蓿是该地区相对适宜种植的豆科作物。
张培娜刘树庆张笑归窦铁岭
关键词:豆科作物培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