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 作品数:3,796 被引量:25,885 H指数:48 相关作者: 徐碧玉 金志强 邹德堂 赵宏伟 王广军 更多>> 相关机构: 东北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20份甜高粱遗传多态性的RAPD和SSR分析 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RAPD和SSR分子标记技术,旨在探讨来自不同地区的20份甜高粱杂交种和品种资源遗传多态性及亲缘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筛选出31条RAPD引物在20份甜高粱的DNA中产生稳定清晰条带数为202条,其中多态性片段167条,多态率为82.67%,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13~0.870,平均值为0.744;筛选出91对SSR引物在20份品种资源的DNA中扩增片段数为297条,其中多态性片段267条,多态率为89.90%,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555~0.837,平均值为0.695;20份甜高粱的2种分子标记的单独聚类分析结果表现出一定差异,但2种趋势大致相近;结合RAPD和SSR这2种标记联合数据的品种聚类分析结果,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品种间的遗传多态性及亲缘关系。 徐影 詹秋文 董书军 李杰勤 林平关键词:甜高粱 聚类分析 SSR RAPD 多态性 晋西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 被引量:8 2013年 饱和导水率是表征土壤入渗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研究饱和导水率对土壤入渗过程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晋西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土壤饱和导水率(Ks)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方差分析(ANOVA)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其与土壤物理因子和有机质的相关性,得出影响饱和导水率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与荒地相比,各林分对饱和导水率均有显著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随着土层深度加深呈现负指数递减规律;影响该地区人工林地土壤饱和导水率的主导因子为容重、毛管孔隙度、>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质及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可改善土壤容重、团聚体含量等物理性质;在植被经营过程中,建议采用适宜的混交类型,树种可选择白桦、落叶松等。 刘宇 张洪江 张友焱 王月东 程金花 张东旭关键词: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不同退耕林地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地区不同退耕林地下的物种多样性,基于14个样方内植被数据,通过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研究晋西黄土地区主要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4个样地共记录了102种高等植物,草本层种类73种,灌木层包括乔木幼树共31种,乔木层12种;不同类型森林群落内部各层的群落多样性基本都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但在山杨(Populus davidiana)次生林和山杨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次生林中灌木层高于草本层。群落之间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次生林>人工林,以山杨次生林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多样性最高;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人工林>次生林,刺槐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混交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人工林的多样性最高,刺槐人工林和山杨辽东栎次生林草本多样性最低。不同林分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表现为,灌木层:次生林>混交林>纯林;草本层:纯林≥混交林>次生林。β多样性显示,混交林相比较于纯林与次生林之间差异小。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比单一树种造林有更高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低密度造林能够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创造林隙供灌木和小乔木生长以及营林初期采用乔灌草搭配造林能够加快群落演替,促进植被恢复。 徐舟 查同刚 张志强 杨敬儒 陈立欣关键词:黄土高原 物种多样性 不同基肥配比对南方枣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为给我国南方紫色土地区鲜食枣的科学施肥、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促进当地鲜食枣产业的发展,以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当地栽培品种‘中秋酥脆枣’为研究材料,分别以海藻素有机肥、温氏润田农家绿生物有机肥和菜粕生物有机肥为供试肥料,采用L9(34)正交试验方案和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了3种有机肥的配施对南方鲜食枣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情况,并筛选得到了最适宜的基肥配方。结果显示:施肥能够显著降低南方枣园土壤的容重,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并能有效地提高南方枣园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效钾等养分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深为0~20 cm的土层其土壤容重降低了2.22%~16.48%,而其土壤孔隙度提高了1.53%~9.99%;深为20~40 cm的土层其土壤容重降低了3.36%~6.04%,而其土壤孔隙度提高了4.32%~7.77%。其中,F处理的效果最好,D和E处理的效果均次之。E、G和I处理的0~20与20~40 cm的土层其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幅分别为95.94%、98.72%、119.57%和90.86%、113.58%、112.06%。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增加幅度最大的处理分别为I、H和I。结果还表明,I处理的基肥配方(海藻素有机肥7.5 kg·株-1,农家绿有机肥7.5 kg·株-1,菜粕有机肥5.0 kg·株-1)为最适宜的基肥配方。 冉舵 何潇 张伟健 谭晓风 张琳关键词:施肥 土壤理化性质 克东腐乳生产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以克东腐乳为研究对象,对克东腐乳后酵生产过程中化学组分的变化进行监测分析,揭示克东腐乳生产过程中化学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腐乳后酵阶段,腐乳坯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随时间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汤汁中粗蛋白、游离脂肪酸含量随时间增加显著上升(p<0.05);腐乳坯及汤汁中游离氨基酸态氮、总酸含量随时间增加显著上升(p<0.05);腐乳坯中还原糖含量随时间增加显著上升(p<0.05),而汤汁中还原糖含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数据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腐乳坯及汤汁pH呈显著下降趋势;食盐含量变化不显著,而水分含量变化显著(p<0.05)。本研究为其腐乳品质的提高、工艺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邹丽宏 杨跃峰 孙冰玉 刘琳琳 孙菁赫 刘本勇 石彦国关键词:腐乳 化学组分 监测分析 不同养殖品种池塘化学耗氧量(COD_(Mn))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2014年 为了解养殖池塘水体化学耗氧量的变化特征,于2012年在佛山市顺德区内4种不同养殖品种(云斑尖塘鳢、草鱼、大口黑鲈、乌鳢)池塘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期4个品种养殖池塘CODMn含量在3.71~50.76 mg/L之间,其中大口黑鲈、乌鳢两个品种养殖池塘季节的变化有显著差异;云斑尖塘鳢、草鱼池塘的CODMn含量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品种养殖池塘CODMn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云斑尖塘鳢、大口黑鲈、草鱼、乌鳢.养殖池塘水体CODMn污染指数(Pi)范围在0.67~8.46之间,超标率为92.9%.图谱分析结果显示,5~8月间不同养殖池塘水体中云斑尖塘鳢、大口黑鲈养殖池塘CODMn有比较相近特征,而草鱼、乌鳢养殖池塘与其他池塘特征相差较大.9~12月间不同养殖池塘水体中CODMn云斑尖塘鳢、草鱼、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有比较相近特征,而乌鳢养殖池塘与其他池塘特征相差较大.对CODMn与14个水质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CODMn与透明度、pH值及硅酸盐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盐度、电导率、叶绿素、磷酸盐、硝酸盐、氨氮等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溶解氧及非离子铵不相关. 杨婉玲 赖子尼 刘乾甫 曾艳艺 帅方敏 王超 高原 庞世勋关键词:化学耗氧量 云斑尖塘鳢 大口黑鲈 乌鳢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9基因RNA干涉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构建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的RNA干涉载体。[方法]通过PCR扩增、克隆并测序获得SBRSDV病毒S9基因的703 bp片段,与其他地方分离物S9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将此片段连接至p DS1301上,并对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酶切等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可以用于转化水稻产生转基因植株的抗SBRSDV病毒的RNAi载体。[结论]利用SBRSDV病毒S9基因的部分片段构建了p DS1301-S9 RNA双链干涉载体,为创建水稻抗SBRSDV新种质奠定了基础。 袁斌 张舒 吕亮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外壳蛋白 RNAI 几丁质酶及基因参与水杨酸诱导香蕉枯萎病抗性 被引量:4 2015年 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真菌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已成为最具毁灭性的香蕉病害,严重威胁香蕉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对香蕉枯萎病病程相关基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比较了Foc4侵染下,香蕉6个病菌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了Foc4处理和SA+Foc4处理的易感病巴西蕉幼苗外部形态特征、几丁质酶活性及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Ma-14-3-3c、Ma-14-3-3d、Ma-14-3-3e、Ma-14-3-3f、Ma-Cel和MaChi 6个基因都能在转录水平响应Foc4的胁迫;与Foc4处理相比较,SA+Foc4处理的香蕉幼苗枯萎病抗性增强,根系几丁质酶活性和几丁质酶基因表达水平提高。表明几丁质酶等6个基因参与了香蕉枯萎病的生物逆境胁迫应答,同时外源水杨酸处理能够通过诱导香蕉几丁质酶的活性及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增强香蕉对枯萎病的抗性。 侯晓婉 徐碧玉 胡伟 颜彦 金志强关键词:香蕉 水杨酸 几丁质酶 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大豆叶面积指数反演研究 被引量:88 2015年 作物叶面积指数的遥感反演是农业定量遥感研究热点之一,利用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获取农作物光谱信息精确反演叶面积指数对精准农业生产与管理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山东省嘉祥县一带的大豆种植区为试验区,设计以多旋翼无人机为平台同步搭载Canon Power Shot G16数码相机和ADC-Lite多光谱传感器组成的无人机农情监测系统开展试验,分别获取大豆结荚期和鼓粒期的遥感影像。使用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差值植被指数(DVI)、三角植被指数(TVI)5种植被指数,结合田间同步实测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数据,采用经验模型法分别构建了单变量和多变量LAI反演模型,通过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估测精度(EA)3个指标筛选出最佳模型。研究表明,有选择性地分时期进行农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反演是必要的,鼓粒期作为2个生育期中大豆LAI反演的最佳时期,其NDVI线性回归模型对大豆LAI的解释能力最强,R2=0.829,RMSE=0.301,反演大豆LAI最准确,EA=85.4%,生成的鼓粒期大豆LAI分布图反映了当地当时大豆真实长势情况。因此,以多旋翼无人机为平台同步搭载高清数码相机和多光谱传感器组成的无人机农情监测系统对研究大豆叶面积指数反演是可行性,可作为指导精准农业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高林 杨贵军 王宝山 于海洋 徐波 冯海宽关键词:多光谱传感器 植被指数 叶面积指数 大豆 鼓粒期 鹦鹉热衣原体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16年 鹦鹉热衣原体(Cps)是一种专性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的二相型发育周期,可形成具有感染能力的原体(EB)和具有繁殖能力的网状体(RB),革兰染色阴性的细菌。Cps归类于衣原体科中的衣原体属,早期Everett等将其归类为嗜衣原体属,国内虽一直沿用这样的分类体系,但国际衣原体委员会已明确Cps属于衣原体属,同时取消嗜衣原体属分类。 李鹏 宋立华 苗晋华关键词:衣原体 致病机制 质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