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676)

作品数:11 被引量:72H指数:5
相关作者:景浩姚惠芳周瑞董学艳刘建垒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蛋白
  • 7篇牛血清白蛋白
  • 5篇花青素
  • 4篇荧光
  • 4篇酰胺
  • 4篇光谱
  • 4篇丙烯
  • 4篇丙烯酰胺
  • 3篇荧光光谱
  • 3篇牛磺
  • 3篇牛磺酸
  • 3篇紫外
  • 3篇相互作用
  • 3篇抗氧化
  • 3篇抗氧化性
  • 3篇可见光
  • 3篇可见光谱
  • 3篇磺酸
  • 2篇同步荧光
  • 2篇皮素

机构

  • 11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山西林业职业...

作者

  • 11篇景浩
  • 3篇董学艳
  • 3篇姚惠芳
  • 3篇周瑞
  • 2篇刘建垒
  • 1篇任发政
  • 1篇黎庆
  • 1篇宋兰兰

传媒

  • 4篇食品科学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食品科技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食品安全质量...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牛血清白蛋白与槲皮素在不同溶剂中相互作用特征及抗氧化性的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生物活性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其功能改变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同步荧光光谱、自由基清除方法(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与槲皮素在水、二甲基亚砜和乙醇三种不同溶剂中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其对槲皮素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槲皮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为静态与动态并存的复合猝灭方式,相互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三种溶剂中,牛血清白蛋白与槲皮素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水>二甲基亚砜>乙醇,结合距离由大到小依次为:乙醇>二甲基亚砜>水。根据结合距离的大小可知,结合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水>二甲基亚砜>乙醇。在三种溶剂中牛血清白蛋白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同时参与与槲皮素的相互作用。未结合及结合牛血清白蛋白的槲皮素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为30%,未结合及结合牛血清白蛋白的槲皮素与ABTS自由基清除率相比,由80%显著降低到70%。三种溶剂对未结合及结合牛血清白蛋白的槲皮素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无显著性影响。
董学艳姚惠芳任发政景浩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槲皮素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同步荧光光谱抗氧化
牛血清白蛋白与槲皮素及花青素相互作用方式及其纳米颗粒特征的比较被引量:15
2017年
实验比较了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与脂溶性小分子槲皮素(quercetin,QUE)和水溶性花青素(anthocyanin,ACN)相互作用方式及其纳米颗粒的特征。QUE对BSA荧光猝灭作用为静态猝灭方式(低浓度),但在较高浓度时为静态与动态并存的复合猝灭方式,两者的相互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ACN对BSA的荧光猝灭程度小于QUE对BSA的,为静态猝灭方式,相互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力。BSA与QUE的结合常数大于BSA与ACN的结合常数。BSA与QUE或ACN相互作用可形成纳米颗粒,其大小分别为42.5 nm和53.7 nm,ζ-电势分别为-25.64 m V和-21.50 m V。1 mol BSA分子可分别与8 mol QUE和10 mol ACN结合。BSA与QUE形成的纳米颗粒(BSA-QUE)粒径较BSA与ACN(BSA-ACN)的小,且稳定性较高。BSA-QUE对DPPH自由基和ABTS+·清除率均高于BSA-ACN。
刘建垒邢效娟周瑞景浩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槲皮素花青素相互作用
牛磺酸对丙烯酰胺致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5年
用丙烯酰胺诱导SH-SY5Y神经细胞损伤建立细胞损伤模型,研究牛磺酸对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MTT法和LDH法测定结果显示:用100~700μg/m L丙烯酰胺对SH-SY5Y细胞孵育8 h,细胞存活率下降至52%~81%,表明丙烯酰胺对SH-SY5Y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导致细胞膜受损,LDH释放到细胞膜外。经牛磺酸(50、100、200μg/m L)预先孵育1 h后,再用300μg/m L丙烯酰胺对细胞孵育8 h,SH-SY5Y细胞的存活率分别升高至81.6%、92.7%、89.7%,显著高于丙烯酰胺损伤组的细胞存活率(67.6%);且LDH释放程度呈现出下降趋势,LDH释放率分别为:150.7%、138.8%、113.3%,和丙烯酰胺损伤组的LDH释放率(188.5%)相比均显著降低。该研究结果表明牛磺酸对丙烯酰胺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郝瑞芳景浩
关键词:牛磺酸丙烯酰胺SH-SY5Y细胞
笃斯越橘花青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25
2013年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法,研究笃斯越橘中花青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花青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为静态猝灭,并计算得出不同温度下其结合常数(K A)与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2.218×104、1.084(298K),1.770×104、1.065(306K),1.706×104、1.086(310K)。由热力学参数确定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引力,并根据F rster能量转移理论求得其结合距离为2.1nm。同步荧光光谱显示花青素主要与牛血清白蛋白中色氨酸残基发生相互作用,使其周围的疏水性增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花青素可引起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使α-螺旋结构改变。
姚惠芳景浩
关键词:花青素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牛血清白蛋白与花青素纳米颗粒的特性及稳定性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研究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与花青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纳米颗粒的特性,及其对花青素的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粒度仪,研究BSA与笃斯越橘花青素形成纳米颗粒的表观形态及粒径大小,用盐析法测定BSA对花青素的结合量,并用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清除方法和胃肠模拟体系分别研究BSA对花青素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BSA-花青素在磷酸盐缓冲液(pH 7.4)中能通过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其纳米颗粒较BSA的粒径变小,由30~35 nm减小到15~20 nm。BSA对花青素的结合量是每摩尔BSA分子上结合的花青素为10 mol。BSA-花青素纳米颗粒较花青素的DPPH自由基、ABTS+·清除能力明显增强。在胃模拟体系中,BSA与花青素结合对花青素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影响;在肠模拟体系中,BSA与花青素结合对花青素稳定性有显著性影响,未结合的花青素在6 h后含量降低70%左右,而有BSA结合的花青素含量几乎保持不变,表明BSA与花青素结合对花青素的氧化稳定性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姚惠芳董学艳景浩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花青素
赖氨酸/葡萄糖美拉德反应产物对丙烯酰胺生成的抑制作用
2014年
建立天冬酰胺/葡萄糖模式反应体系,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自由基清除法等手段研究赖氨酸/葡萄糖美拉德反应产物对该模式体系中丙烯酰胺生成量及体系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低分子量的赖氨酸/葡萄糖美拉德反应产物(H-LGP和L-LGP)均能显著降低模式反应体系中的丙烯酰胺生成量,其中H-LGP和L-LGP的添加量为10 mg/mL时,对丙烯酰胺生成的抑制率最大,分别为32.0%和31.4%。H-LGP和L-LGP(均为10mg/mL)的添加还可显著提高反应体系清除自由基DPPH和ABTS的能力。结论:赖氨酸/葡萄糖美拉德反应产物(LGP)能够显著抑制天冬酰胺/葡萄糖模式反应体系中丙烯酰胺的生成,且高浓度的LGP能够显著提高反应体系的抗氧化性。
郝瑞芳景浩
关键词:丙烯酰胺抗氧化性
牛磺酸对富含淀粉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抑制作用
2015年
运用天冬酰胺/葡萄糖模式反应体系研究了牛磺酸对富含淀粉的食品中丙烯酰胺生成的影响及其抑制机理。试验结果显示:牛磺酸能够显著抑制天冬酰胺/葡萄糖反应体系中丙烯酰胺的生成,且抑制率与浓度呈剂量关系。运用LC-QTOF分析得到2种主要的反应产物:丙烯酰胺-牛磺酸加合物和丙烯酰胺二聚体-牛磺酸加合物。此外,牛磺酸与葡萄糖共存于同一体系中加热时,葡萄糖的含量显著下降,说明牛磺酸可与葡萄糖发生反应。通过模式反应体系证明:牛磺酸能够显著降低富含淀粉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抑制机理主要是牛磺酸与丙烯酰胺直接发生反应,反应产物为丙烯酰胺-牛磺酸加合物和丙烯酰胺二聚体-牛磺酸加合物,从而除去体系中已经生成的丙烯酰胺。此外,牛磺酸能够与葡萄糖发生美拉德反应,从而与天冬酰胺竞争消耗体系中的葡萄糖,减少了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
郝瑞芳景浩
关键词:牛磺酸丙烯酰胺
牛血清白蛋白与不同糖美拉德反应体系的荧光光谱学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本文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与不同单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和双糖(乳糖、麦芽糖)美拉德反应体系的荧光特性。方法首先将BSA与不同糖按摩尔浓度比1:667混合于磷酸盐缓冲溶液(p H 7.4)中,在50℃加热7 d后得到BSA与不同糖的美拉德反应体系;进一步用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BSA与不同糖美拉德反应体系的荧光变化。结果 BSA与不同糖美拉德反应体系在三维荧光光谱中产生了一个新的特征荧光峰(λex 330~340 nm,λem 400~425 nm),其荧光强度随反应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同步荧光光谱(Δλ=15 nm和Δλ=60 nm)的最大发射波长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蓝移。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幅度均与体系美拉德反应进程一致,即美拉德反应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BSA-Xyl>BSA-Gal>BSA-Glu,BSA-Mal,BSA-Lac。结论 BSA与不同糖美拉德反应体系中出现特征性新的荧光峰及蓝移,可作为监测美拉德反应进程及BSA构象改变的指标。
刘建垒黎庆邢效娟景浩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三维荧光同步荧光蛋白构象
不同溶液中牛血清白蛋白与花青素相互作用特征及抗氧化性被引量:21
2013年
运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自由基清除方法,研究dH2O、NaCl和磷酸盐缓冲液(PBS)3种不同溶液对牛血清白蛋白与花青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青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为静态猝灭,相互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不同溶液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方式没有明显影响。3种溶液中的结合常数由小到大依次为:dH2O
周瑞董学艳景浩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花青素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抗氧化性
基于Stern-Volmer与Tachiya模型分析牛血清白蛋白与花青素的相互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本文采用了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的方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与花青素在不同温度(25、30、35℃)水体系中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特征,按照Stern-Volmer和Tachiya模型分析荧光光谱数据,获得了二者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和结合参数(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进一步分析所得结合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花青素对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有猝灭作用且属于静态猝灭。根据热力学参数ΔH、ΔS的数值确定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引力。同步荧光光谱显示花青素的加入引起色氨酸荧光峰波长发生蓝移,表明二者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残基。根据Stern-Volmer得出的Ka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n却不受温度的影响,由Tachiya得出的Ka、n均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此可知,Stern-Volmer获得的结合位点数几乎不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但由Tachiya得到的实际结合位点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achiya模型得到的结果更符合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际情况。
宋兰兰周瑞景浩
关键词:花青素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