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 作品数:530 被引量:5,139H指数:29
- 相关作者:石学法李团结刘焱光刘升发曾江宁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长江口邻近海域九月溶解氧的分布特征被引量:27
- 2008年
- 2006年9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氧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月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氧(DO)处于不饱和状态,不饱和程度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加大。9月底层水仍然存在大面积的贫氧区,但是其分布范围明显小于8月的而大于11月的。垂向DO变化特征显示存在强跃层型、跃层型、弱跃层型及无跃层型四种剖面类型,依次代表水体层化强度由强变弱的过程。水体层化是控制底层水体贫氧的主要因素。
- 邹建军杨刚刘季花石学法方习生
- 关键词:溶解氧(DO)长江口
- 潮汐电站潜在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被引量:7
- 2007年
- 潮汐电站潜在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是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影响项目的环境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对潮汐电站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估。潮汐电站潜在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这一影响的实际状况。
- 刘富铀张智慧徐红瑞孟洁张榕
- 关键词:指标体系
- 山东半岛东部海域悬浮体分布季节变化及其冬季输送通量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流系和水团要素季节变化显著,沉积动力环境特殊,发育有剖面形状独特的泥质沉积体。基于两个年度的夏、冬季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水体温度、浊度、悬浮体浓度和海流等调查资料,分析了水团要素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域冬季海流和余流分布特征,计算了冬季经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向南输送的悬浮体净通量。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悬浮体分布受沿岸流、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等流系季节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季节变化。夏季,水体垂向层结和黄海冷水团均可抑制悬浮体垂向和东西向扩散。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冬季大量悬浮体可穿越沿岸流与黄海暖流形成的海流切变锋面,进入黄海暖流向北输送,海流切变锋的屏障作用会随着黄海暖流的减弱或东移而削弱。每年冬季经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输送的悬浮体占渤海海峡向外海输送的悬浮体年净通量的3.22%~9.10%,冬季的悬浮体输送量较大,占冬季渤海海峡向外海输送的悬浮体年净通量的6.84%~19.38%。
- 王勇智张永强孙惠凤
- 关键词:悬浮体黄海暖流
- 浙江近海夏季流场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为了揭示浙江近岸流场特征及沿程变化规律,于2006年和2009年夏季在浙江岸外3个固定点利用ADCP潜标进行了多个潮周期分层海流流速、流向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沿岸流在中北部海域(A和B站位)为旋转流,流向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部(C站位)涨潮流方向基本为北向,落潮方向为东偏北向;各站位海流在垂向上流向较一致.(2)3个站位垂线平均流速相近(44.4~51.1cm/s),但平均流速的垂向分布差异明显;各站的最大流速均大于110 cm/s,且均出现在大潮涨急时刻.(3)观测期间,A(北部)、B(中北部)和C(南部)站位平均余流的大小分别为21.9,12.3和22.3cm/s;受长江冲淡水影响,A和B站位中上层余流为西南向,从中层向底层流向呈逆时针方向偏转,下层流向呈东南向,可能为台湾暖流牵引所致,C站位余流流向在垂向较为一致,均为东北向,主要受季风影响.(4)夏季浙江沿岸流在沿浙江沿岸北上的过程中,在浙江中部(B和C站位中间)逐渐向东偏转(可能受台湾暖流的牵引),流经海域水深变大.(5)在夏季长江径流量偏小时段,浙江中北部近岸海域也存在向南的沿岸流(同冬季),其范围从长江口以南一直至浙江中北部.浙江近岸海流受季风、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共同制约,但各区域的主要受控因素不同.
- 李鹏王思荐李延刚秦渭华
- 关键词:流场夏季沿程变化浙江近海
- 南黄海和珠江口海区非色素颗粒物光谱吸收特性被引量:8
- 2007年
- 文章对南黄海(ST03)和珠江口(ST07)海区不同季节的非色素颗粒物吸收光谱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404个站位的实测数据,得到非色素颗粒物吸收光谱的特点,结果显示两个海区夏季测量的吸收系数在特征波段(440 nm)的吸收值均小于其他季节测量的吸收值。同时,对非色素颗粒物吸收光谱经验斜率进行分析,ST03夏季Sd=0.009 1 nm-1(标准偏差=0.000 8 nm-1),ST03春季Sd=0.009 6 nm-1(标准偏差=0.000 7 nm-1),ST07夏季Sd=0.008 3 nm-1(标准偏差Sd=0.001 8 nm-1),ST07冬季Sd=0.009 7 nm-1(标准偏差=0.000 9 nm-1)。对获取的经验斜率进行验证,评价其在同一海区不同季节的适应性,结果显示经验斜率的应用效果良好。
- 周虹丽韩冰李铜基朱建华汪小勇
- 关键词:吸收光谱
- 我国海洋能研究与开发现状分析被引量:24
- 2007年
- 能源短缺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沿海地区和海岛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中分析和评价了国内海洋能研究与开发的经验,提出了我国海洋能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
- 刘富铀赵世明张智慧徐红瑞孟洁张榕
- 关键词:海洋能
- 2000—2015年大鹏湾中5日生化需氧量的时空分布被引量:2
- 2017年
- 生物可利用有机物影响着全球海洋和沿岸水域中浮游生物的群体组成、种类分布、生产力及生态系统结构。依据2000—2015年每月1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大鹏湾中5日生化需氧量(5-day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_5)的时空分布,并结合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和溶解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实测数据,应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BOD_5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各形态有机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研究期间,大鹏湾中ρ(BOD_5)为(1.1±0.8)mg·L^(-1),表层高于底层,春、夏季高于秋、冬季,年际变化略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2 mg·L^(-1)下降至2015年的1.0 mg·L^(-1)。由于受到香港和深圳人为排放的影响,吐露港内和沙头角附近水域的ρ(BOD_5)明显高于大鹏湾主区。3—4月和7—8月表层ρ(BOD_5)上升幅度较大,表明这些时期不稳定有机物(Labile organic matter,LOM)在表层水中积累。研究海区中表层ρ(Chl a)与ρ(BOD_5)之间关系密切,初级生产过程中LOM释放率约为134 g·g^(-1)(LOM/Chl a),而LOM滞留时间约为4.2 d。ρ(BOD_5)分别与ρ(POM)、ρ(DON)之间均存在着密切的线性正相关,显示POM和DON被微生物降解的速率分别与ρ(POM)和ρ(DON)呈正比。大鹏湾水体中溶解有机物比POM更最稳定,POM和DON的生物利用率分别约为24.6%和28.5%,与珠江口中盐度(S为20~30)混合区中实测溶解有机碳生物利用率相近。研究表明,吐露港内和沙头角附近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分别受到香港和深圳人为排放的影响比较严重。
- 林梵李绪录许春玲史华明
- 北部湾潮波数值研究被引量:15
- 2010年
- 利用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08)建立了北部湾及其临近海区潮汐潮流数值模式,模拟了K1,O1,M2和S2这4个主要分潮,分析了模拟的潮汐和潮流分布特征,从潮波能量的角度讨论了琼州海峡对北部湾潮波系统的影响,并给出北部湾潮能的耗散情况。研究表明,北部湾是典型的全日潮海区,K1和O1分潮在南部湾口形成半个旋转潮波系统,无潮点位于越南顺安附近岸边。琼州海峡中的欧拉潮汐余流为西向流,潮余流造成的水通量约为0.034×106m3/s;余流出海峡西口后,先折向北,然后转向南流出湾外。研究海区中两个强潮流区分别位于琼州海峡和海南岛的西侧,同时这也是两个潮能的高耗散区。北部湾的潮能自南部湾口由外海传入,通过西口涌入琼州海峡,到达海峡东口时日潮波的能量已基本耗散殆尽,在海峡内耗散的4个分潮的潮能约为3.33 GW,相当于北部湾潮能耗散量的35%左右。数值试验表明,琼州海峡作为潮能耗散的重要海区,其存在对于北部湾潮波系统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计算了底边界潮能耗散,结果表明在北部湾和琼州海峡,底边界耗散的潮能分别占该海区总耗散的83%和80%。
- 赵昌吕新刚乔方利
- 关键词:潮汐数值模拟琼州海峡
- 大泷六线鱼链球菌病的病原及其防治被引量:4
- 2010年
- 2008年9月,辽宁省某养殖场养殖的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暴发链球菌病,患病鱼鳃盖内侧发红,体表无明显症状。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从脑部分离出纯度较高的细菌,并经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了该菌的致病性。对该细菌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比较及16S rRNA分子鉴定,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致病菌(ZG0990)与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的相似性最高(99.48%)。药敏试验表明,该致病菌对青霉素G、先锋Ⅴ和呋喃妥因等多种药物敏感,并且将青霉素G按质量分数为0.1%的量拌饲投喂病鱼,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冯春明景宏丽李莹李强李华
- 关键词:大泷六线鱼链球菌
-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9
- 2010年
- 对长江口沉积物有机碳、总氮、总磷、Fe、Mn、Al及孔隙水和上覆水体中营养盐、Fe、Mn的含量进行了测试,结合早期成岩模型及地球化学热力学分析,探讨了在河口环境中影响孔隙水营养盐和Fe、Mn分布的主要因素,并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孔隙水中NH4+、NO3-、PO43-、H4SiO4和Fe、Mn的含量显著高于上覆水体。早期成岩过程是控制长江口沉积物孔隙水营养盐和Fe、Mn分布的主要因素。NH4+剖面暗示长江口近岸和远岸海域存在两类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孔隙水Fe、Mn剖面暗示在河口环境中其是有机质降解的重要电子受体。在近岸海域MnO2可能是底部NH4+-N移除的重要机制。长江口孔隙水中低磷酸盐与铁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有关。通量计算结果显示NH4+、NO3-、PO43-、H4SiO4、Fe和Mn向上覆水体扩散的通量分别为356~3074μmol/(m2.d)、-45.3~62.6μmol/(m2.d)、-0.3~1.7μmol/(m2.d)、323~3172μmol/(m2.d)、3.0~10.5μmol/(m2.d)和35.7~439.5μmol/(m2.d)。N、P、Si界面通量对上覆水体浮游生物所需营养盐的贡献分别为0.19%~1.65%、0.13%~0.14%和1.2%~12.2%,因此在考虑长江口区域浮游生物所需营养的来源时,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可以忽略。
- 邹建军石学法刘季花朱爱美
- 关键词:营养盐孔隙水早期成岩长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