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2JM4017)

作品数:11 被引量:87H指数:6
相关作者:杨晓航刘文奇李舒曹蛟彭玉琴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中医药大学武汉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溃疡
  • 6篇溃疡性
  • 5篇结肠
  • 5篇结肠炎
  • 5篇溃疡性结肠炎
  • 3篇中医
  • 2篇血管
  • 2篇血清
  • 2篇证候
  • 2篇中医证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免疫
  • 2篇UC
  • 2篇MIRNA
  • 2篇肠道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疾病
  • 1篇醒脑
  • 1篇虚实

机构

  • 7篇陕西中医药大...
  • 2篇武汉大学
  • 2篇陕西中医药大...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黄河中心医院

作者

  • 5篇杨晓航
  • 4篇刘文奇
  • 2篇李舒
  • 2篇彭玉琴
  • 2篇曹蛟
  • 1篇刘力
  • 1篇房卿
  • 1篇陈灿
  • 1篇闫咏梅
  • 1篇冯卫星
  • 1篇周庆元
  • 1篇黄丽群
  • 1篇姬小婷
  • 1篇王洁
  • 1篇杨丹
  • 1篇和燕
  • 1篇雷明辉
  • 1篇徐冰

传媒

  • 2篇吉林中医药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陕西中医
  • 1篇海南医学
  • 1篇现代中医药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医学报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对肝硬化腹水醛固酮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机理。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醛固酮的含量及临床生化指标并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血浆醛固酮含量明显下降(P<0.05),腹水消退迅速(腹水消退率达97.5%)。结论: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通过减少醛固酮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较满意。
田莉婷杨海侠李煜国刘皎皎寇少杰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温补肾阳利水渗湿剂理气剂醛固酮
微小RNA(miRNA)在溃疡性结肠炎研究及中医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微小RNA(miRNA)是一种存在于体内、长度约为20~25个碱基,广泛参与机体生物调节的短链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特异性结合而抑制靶基因表达,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溃疡性结肠炎(UC)被认为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miRNA的特异性表达与UC的致病机制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阐述了miRNA的特异性表达与人体免疫系统,UC的发病机制及UC的临床诊断和中医治疗方面之间的最新进展。参考文献33篇。
曹蛟刘文奇杨晓航彭玉琴
关键词:微小RNAUC免疫中医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5年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的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有慢性、复发性等特点,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普遍认为UC的发病与基因易感性,宿主的免疫系统失调,共生的肠道菌群紊乱,氧化应激以及炎症介质的参与等有关。目前,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UC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各种益生菌、致病菌的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它们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到的作用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就UC发病机制中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李舒刘文奇傅鹂婕许小凡张红杨晓航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
醒脑益髓汤联合西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符合VD纳入标准的轻、中度患者90例,其中西医组30例给予西医治疗,中医组30例给予中医方案治疗,联合组30例给予上述西医方案并联合中医方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和中医症状分级评分的方法,观察比较各组的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3%,显著高于中医组及西医组(P均<0.05)。结论醒脑益髓汤联合西药治疗VD疗效显著,在改善全身的功能状况及整体调节方面有显著优势,对于轻中度VD患者智能减退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徐冰冯卫星闫咏梅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中西医结合疗法
溃疡性结肠炎虚实证候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性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通过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肠湿热证、脾气虚弱证、脾虚湿热证三种虚实证候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FN-γ、TGF-β1、IL-17A表达的差异,分析细胞因子表达与UC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分组随机纳入UC患者31例,分为大肠湿热证组、脾气虚弱证组、脾虚湿热证组,纳入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TNF-α、IFN-γ、TGF-β1、IL-17A含量。UC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UC患者血清IFN-γ、TGF-β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肠湿热证、脾气虚弱证组患者血清IFN-γ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肠湿热证、脾气虚弱证、脾虚湿热证组患者血清TGF-β1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三种虚实证候组间比较,脾气虚弱证组患者血清TNF-α浓度显著高于大肠湿热证组(P<0.05)和脾虚湿热证组(P<0.01),大肠湿热证组患者血清IFN-γ浓度显著高于脾虚湿热证组(P<0.01),脾气虚弱证组患者血清IFN-γ浓度显著高于脾虚湿热证组(P<0.05);各组间血清IL-17A浓度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C患者血清IFN-γ、TGF-β1浓度升高可能与UC发病相关,UC患者血清TNF-α、IFN-γ的含量差异可为虚实证候的辨识提供客观实验依据。
杨晓航李舒黄丽群刘文奇刘力
关键词:UC细胞因子虚实证候
不同中医证型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清IL-6和IL-23表达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清中IL-6和IL-23的表达是否有差异。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1例不同中医证型UC患者外周血清IL-6和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 1)IL-6表达水平对照组与脾胃气虚组比较P<0.05,而对照组、湿热内蕴组、脾虚湿热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3表达水平对照组与湿热内蕴组、脾胃气虚组、脾虚湿热组之间比较P<0.01,湿热内蕴组与脾胃气虚、脾虚湿热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脾胃气虚组与脾虚湿热组之间比较(P>0.05),2者之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2)3种中医证候中IL-6和IL-23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一种细胞因子中,不同中医证候之间白介素表达水平不同;不同细胞因子中,脾胃气虚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脾虚湿热组和湿热内蕴组。结论 UC 3种不同的中医证候之间IL-23的表达有差异,而IL-6的表达无差异。
曹蛟刘文奇李舒杨晓航
关键词:IL-6IL-2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
替吉奥+顺铂与吉西他滨+顺铂对EGFR野生型晚期NSCLC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中恶性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研究替吉奥+顺铂与吉西他滨+顺铂对EGFR野生型晚期NSCLC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中恶性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下分析58例EGFR野生型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接受替吉奥+顺铂化疗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将接受吉西他滨+顺铂化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测定血清中肿瘤标志分子的含量以及肿瘤组织中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血清中肿瘤标志物CEA、NSE、Cyfra21-1、PCDGF、VEGF、TK1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肿瘤组织中Pim-1、LUNX、PFKFB3、PFKFB4、Ki67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CF21、PDCD5、ASPP1、ASPP2、p53、EFEMP1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替吉奥+顺铂治疗EGFR野生型晚期NSCLC的疗效优于吉西他滨+顺铂,能够更为有效的杀伤癌细胞、调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
陈灿房卿周庆元
关键词:原癌基因抑癌基因
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中miRNA的表达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UC发病可能与机体遗传易感性、免疫因素、肠道微生物等因素有关,近几年关于外周血miRNA的表达水平与UC关系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miRNA表达情况相关研究作简要综述。
刘文奇彭玉琴曹蛟和燕杨晓航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MIRNA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及肠道菌群紊乱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总结,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相关性及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方法查找国内外最新文献,阐述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宿主易感性、免疫调节失衡及肠道菌群紊乱与发病机制的关系。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较多,与免疫和肠道菌群失衡关系密切,但溃疡性结肠炎虚实证候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与肠道整个菌群环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学及肠道菌群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刘文奇杨晓航李舒曹蛟彭玉琴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免疫相关性
基于中土五行思想探讨肠道微生态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被引量:6
2020年
在中土五行的五行模式中,土行居于“中”位,调节和控制东南西北四方的木火金水四行。肠道微生态参与人体代谢的途径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理学靶点。中医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改变宿主的代谢状况,进而阻断或逆转心血管病的进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有:①关于肠道微生态与机体的发病机制研究多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上,对其他系统疾病的研究相对较少,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②在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研究多局限于动物实验,缺乏较多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随着新一代核酸测序技术、宏基因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心血管领域的肠道微生物组学的研究,未来通过不同的方式测定机体不同物质水平,结合肠道微生物代谢物鉴定,可为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进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途径。
戚莹媛杨晓航王亚东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心血管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