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729)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4
相关作者:谢佳燕林佳李睿何德奎王树森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轻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吡虫啉
  • 4篇亚致死
  • 4篇繁殖
  • 3篇缢管蚜
  • 3篇麦二叉蚜
  • 3篇禾谷
  • 3篇禾谷缢管蚜
  • 2篇亚致死剂量
  • 2篇亚致死浓度
  • 2篇亚致死效应
  • 2篇致死浓度
  • 2篇致死效应
  • 2篇生命表
  • 2篇胁迫
  • 2篇存活
  • 1篇胆碱
  • 1篇胆碱酯酶活性
  • 1篇低浓度
  • 1篇短尾
  • 1篇蚜科

机构

  • 7篇武汉轻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谢佳燕
  • 5篇林佳
  • 2篇李睿
  • 1篇余晓丽
  • 1篇何德奎
  • 1篇蔡光华
  • 1篇朱小旺
  • 1篇刘继前
  • 1篇任程
  • 1篇王树森

传媒

  • 2篇应用昆虫学报
  • 2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农药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低浓度吡虫啉胁迫对麦二叉蚜多个世代生存和繁殖的作用
2021年
[目的]研究采用低浓度吡虫啉处理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后,对其室内种群亲代及子代的胁迫作用,以揭示麦二叉蚜种群多个世代的生存和繁殖对低浓度杀虫剂的响应,为田间制定有效的可持续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吡虫啉LC20浓度处理亲代麦二叉蚜后,检测低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种群亲代及连续2个子代世代的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结果]吡虫啉LC20浓度处理麦二叉蚜后,F0世代种群的存活率及寿命、产蚜量、生殖历期和单次产蚜数最高时日均高于对照组,仅单次产蚜数最高时日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在F1及F2世代中,LC20组试虫的寿命、产蚜量、生殖历期和单次产蚜数最高时日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不同世代间,麦二叉蚜LC20组除每雌产蚜总数在连续3个世代中无显著差异外,其F1及F2世代种群的平均寿命、生殖历期及单次产蚜数最高时日均比F0世代种群显著缩短。[结论]麦二叉蚜亲代在受到吡虫啉LC20浓度的胁迫后,对其亲代麦蚜的存活、生长和繁殖无明显影响;随着世代数增加,未发现暴露于低浓度吡虫啉后可刺激麦二叉蚜子1代或子2代成蚜增殖,其LC20组2代子代麦二叉蚜的存活和繁殖参数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谢佳燕吴聪林佳肖颖
关键词:麦二叉蚜吡虫啉胁迫生殖力
青海省外来鱼类调查(2001-2014年)被引量:15
2015年
2001-2014年对青海省主要水体中外来鱼类组成、分布和生态习性进行了系统调查.野外调查采集到外来鱼类30种,隶属6目12科25属,已建群外来鱼类16种.其中,黄河水系拥有的外来鱼类最多,共26种;长江上游有4种,为该河段首次记录;可鲁克湖12种,是内陆水体中外来鱼类最多的水域.结合历史文献记录,截至2013年,全省记录外来鱼类7目13科31属36种,已远超土著鱼类物种数(50种和亚种)的一半.调查分析发现外来鱼类呈现数量持续增多、分布范围向高海拔扩张的趋势.已建群外来鱼类主要是分布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广布型物种.虹鳟(Oncorhynchus myskiss)是代表性外来种,现已在黄河上游干流部分河段形成自然繁殖群体,其食物组成包括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高原鳅等土著鱼类.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开展外来鱼类影响研究是防控高原地区外来鱼类的必要措施.
唐文家何德奎
关键词:土著鱼类虹鳟
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处理禾谷缢管蚜后,其当代和子代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世代时间、周限增长率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吡虫啉较低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试验种群无重要影响。
谢佳燕林佳
关键词:禾谷缢管蚜生命表种群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武汉地区常见麦蚜蚜种鉴定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采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武汉地区常见麦蚜蚜种的遗传组成,探讨基于COI基因序列作为常见麦蚜蚜种分子鉴定的可行性,为田间麦蚜的有效识别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武汉市田间和实验室培养的3种麦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扩增其COI基因后进行测序,并进行遗传距离检测及聚类分析。【结果】3种麦蚜COI基因片段核苷酸组成中碱基C和G的总含量低于碱基A和T的总含量,其中含量最低的碱基为G,具有明显的碱基偏倚性;不同麦蚜的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0.010,种间遗传距离约是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蚜科的所有物种聚为一支,之后又形成3个分支,分属于蚜科的3种麦蚜。【结论】3种麦蚜的分子鉴定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表明采用COI基因序列可对武汉地区常见麦蚜蚜种进行有效鉴定。
杨钰慧谢佳燕吴聪
关键词:麦蚜COI基因序列物种鉴定蚜科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禾谷缢管蚜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室内测定了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连续两个世代实验种群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发现,吡虫啉LC10剂量处理禾谷缢管蚜成蚜后,可导致亲代成蚜种群的存活率、平均寿命和产蚜量均低于对照种群,但差异不显著;F1世代吡虫啉处理组与对照组禾谷缢管蚜种群的存活率、寿命和繁殖水平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禾谷缢管蚜连续两个世代实验种群的生长和存活无明显影响,未发现亚致死剂量刺激禾谷缢管蚜当代和子代成蚜的增殖现象。
谢佳燕林佳
关键词:禾谷缢管蚜吡虫啉亚致死效应繁殖
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对麦二叉蚜生存和繁殖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为明确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对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连续3个世代种群的生存和繁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吡虫啉对麦二叉蚜的LC_(50),经吡虫啉亚致死剂量LC_(40)处理麦二叉蚜后,测定并分析其连续3个世代实验种群生存和繁殖的变化。【结果】同一世代中,吡虫啉LC_(40)剂量处理麦二叉蚜后,可导致F_(0)世代麦二叉蚜种群的平均寿命、产蚜总数和繁殖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种群(P<0.05),但F_(1)和F_(2)世代LC_(40)组试虫的存活率和繁殖相关参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世代间LC_(40)组试虫的产蚜总数随世代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多(F=6.38,P=0.002),存活率、平均寿命、繁殖期随世代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结论】吡虫啉的LC_(40)剂量可显著抑制F0世代麦二叉蚜个体的存活率和繁殖力,但随着世代数增加,吡虫啉LC_(40)组麦二叉蚜的生存和繁殖力逐渐恢复,F_(1)和F_(2)世代与对照组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参数无显著差异。
谢佳燕吴聪林佳李睿蔡光华
关键词:麦二叉蚜吡虫啉亚致死效应存活繁殖期
不同植物对禾谷缢管蚜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诱导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取食不同植物对禾谷缢管蚜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对吡虫啉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取食不同植物的禾谷缢管蚜的酯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也存在显著差异,且与其酯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相一致。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可诱导禾谷缢管蚜体内酯酶活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其对吡虫啉敏感性的变化,但寄主植物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林佳谢佳燕
关键词:寄主植物禾谷缢管蚜酯酶乙酰胆碱酯酶
短尾高原鳅繁殖力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对短尾高原鳅Triplophysa brevicauda的繁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尾高原鳅雌性个体的成熟系数显著高于雄性。雌性繁殖群体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为1 028-5 508粒,平均为2 804粒±1 282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42粒/mm±16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1 006粒/g±292粒/g。短尾高原鳅的绝对繁殖力分别与体长、体质量及性腺质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体长相对繁殖力分别与体质量及性腺质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与这些生物学参数均不相关。在雌性短尾高原鳅性腺中,卵径的分布呈"单峰型",推测短尾高原鳅属不分批产卵类型。
王树森谢佳燕任程裴文韬余晓丽刘继前朱小旺
关键词:繁殖力生物学特性
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多个世代生命表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究不同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处理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后对其试验种群亲代及连续2个子代世代的影响,以揭示麦二叉蚜多个世代对吡虫啉亚致死浓度的响应,为田间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亚致死浓度(LC_(20)和LC_(40))吡虫啉处理当代麦二叉蚜后,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经吡虫啉亚致死浓度胁迫后麦二叉蚜亲代(F_(0))及连续2个子代世代(F_(1)和F_(2))存活及生命表参数的变化。【结果】不同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的存活和发育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LC_(20)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亲代种群及子代种群的存活率和寿命均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LC_(40)浓度吡虫啉显著降低亲代麦二叉蚜种群的中位生存期(P<0.05,下同),为对照的71.55%,但对2个子代种群的中位生存期无显著影响;不同世代间,LC_(40)浓度处理的存活率和寿命随世代数的增加而增加。与对照相比,LC_(20)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亲代及2个子代种群的繁殖均无显著影响;LC_(40)浓度吡虫啉可显著抑制麦二叉蚜亲代种群的繁殖,但对F1及F_(2)世代种群的繁殖无显著影响。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个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同一子代世代的种群生命表参数均无显著影响;同一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2个子代世代的种群生命表参数也无显著影响。【结论】不同亚致死浓度(LC_(20)和LC_(40))吡虫啉对亲代麦二叉蚜的生存率、寿命和繁殖率存在显著影响,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但对2个子代种群的生命表参数均无显著影响。
谢佳燕吴聪林佳李睿
关键词:麦二叉蚜吡虫啉胁迫存活率生命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