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度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0907001-1)

作品数:27 被引量:108H指数:7
相关作者:盖国忠张志强李鹤陈仁波玉艳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度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中医
  • 5篇中西医
  • 5篇中西医结合
  • 4篇中西医结合治...
  • 4篇中医药
  • 4篇中医证
  • 4篇西医结合治疗
  • 4篇疗效
  • 3篇证候
  • 3篇菌病
  • 3篇甲型
  • 3篇辨证
  • 3篇布鲁氏菌
  • 3篇布鲁氏菌病
  • 2篇医药
  • 2篇医药治疗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中医药治

机构

  • 11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地坛医院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济南市传染病...
  • 2篇天津市传染病...
  • 1篇广州市第八人...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临沂市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成都市传染病...
  • 1篇福州市传染病...
  • 1篇唐山市妇幼保...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市公共卫...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沈阳市第六人...

作者

  • 9篇盖国忠
  • 6篇陈仁波
  • 6篇李鹤
  • 6篇张志强
  • 2篇吴继周
  • 2篇徐静
  • 2篇苏芮
  • 2篇黄李平
  • 2篇玉艳红
  • 2篇杨铂
  • 1篇林连升
  • 1篇倪量
  • 1篇刘汶
  • 1篇李林华
  • 1篇叶庆
  • 1篇吴昊
  • 1篇安勇
  • 1篇赵洁
  • 1篇陈志海
  • 1篇吴谙诏

传媒

  • 22篇环球中医药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新疆中医药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疾病预防控制...

年份

  • 1篇2013
  • 23篇2012
  • 3篇201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综合疗法治疗骨关节型布鲁氏菌病241例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骨关节型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1例骨关节型布鲁氏菌病患者采用中药汤剂口服(当归、生地黄、赤芍、独活等,日1剂)联合西药(利福平胶囊600 mg,日1次口服;多西环素片0.1 g,日2次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0.2 g,日3次口服;多维元素片1片,日1次口服),佐以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等综合治疗,15 d为1疗程,治疗3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综合治疗3个疗程,治愈138例,基本治愈79例,好转24例,无效为0,总有效率100%。结论:综合疗法治疗骨关节型布鲁氏菌病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高辉张雪纯邓江玲祖拉古丽.肉孜
关键词:活血化瘀祛风
基于数据挖掘的黄芪临床用量及相关应用分析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为探讨黄芪临床用量及常用配伍中药和相关症状的规律。方法收集文献及临床中关于黄芪使用的医案755例,通过对数据进行建库、筛选、去噪、转化等整理后,采用数据统计和数据挖掘的方法,计算出临床中黄芪使用剂量的范围,及黄芪临床使用中的配伍中药和相关症状。结果黄芪的临床实际用量相比药典中规定的药量要偏大,并且发现黄芪大剂量使用与活血化瘀作用之间有密切关系,另外发现黄芪的常用配伍中药为当归、白术、党参等,常见相关症状为乏力、纳差、神疲等。结论该研究加深了对黄芪临床使用规律的认识,并为研究其他中药的临床使用规律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陈仁波张明明张志强李鹤盖国忠
关键词:用药规律数据挖掘关联规则
布鲁氏菌病426例临床证候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本研究总结了笔者收治布鲁氏菌病426例的发热、疼痛等临床特点,为以后的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观察积累了一定的资料。急性期辨证分为湿热内蕴型、湿浊痹阻型,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宣络通痹为主治疗。慢性期虚损型主要在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抑制过强的变态反应,治疗以扶正固本,益气养阴为主。痹证型治疗以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为主。同时结合利福平、多西环素等抗菌治疗。临床疗效和血清学变化均取得良好的疗效。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医抗菌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高辉张雪纯祖拉古丽邓江玲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临床证候中西医结合治疗
运用温病学理论辨治新发突发传染病被引量:4
2013年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各种传染病不断发生,如古代医学著作中记载的“痘”、“疹”、“疟”、“鼠疫”、“霍乱”、“大头瘟”、“烂喉痧”等,人类不停地在与各种传染病作斗争。中医温病学就是我国人民长期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广大医家智慧的结晶,有着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自形成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实践,对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n。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一系列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出现,传染病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是一个与政治、经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
高辉邓江玲张洪亮
关键词:突发传染病温病学理论辨治非典型性肺炎中医温病学医学著作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47例的中医诊疗与临床证候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 通过分析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例的中医临床证型特征和治疗特点,探索其最佳治疗措施。方法 对2009年5月至7月成都地区收治的47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确诊病例进行中医动态观察和辨证论治并总结其中医证型特征和治疗特点。其中30例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联合中医辨证治疗;13例采用单纯中医辨证治疗,未使用奥司他韦;2例患者单用奥司他韦治疗;另2例患者仅给予对症治疗,未使用奥司他韦或中药。结果 47例患者临床表现局限于中医"温病"卫气分阶段,分风温袭表证(36例/76.6%),湿温证(8例/17%),邪入气分、热毒壅盛证(3例/6.4%)三种证型。所有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成都地区夏季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例病情较轻,无重症患者;单纯中医治疗和(或)奥司他韦治疗均有效,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优势。
叶庆周晓飞李林华陈红刘亚玲温贤敏曾义岚杨铭
关键词: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型湿温证辨证论治
慢性肝病中医证候规律分布特征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的中医症候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各种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1025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慢性肝病患者中出现症候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倦怠、急躁易怒、烦躁、神疲、口干、困重、太息。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血瘀阻络>肝胃不和>脾肾阳虚>肝肾不足>气滞湿阻>寒湿。结论 肝郁脾虚贯穿于慢性肝病的整个病程中,气机的不畅、正气的不足是肝病进展的关键。
侯岩崔丽萍张明香颜迎春
关键词:慢性肝病中医证候
解毒护肝饮药物血清对异烟肼致HepG2坏死和凋亡的干预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 观察解毒护肝饮药物血清对异烟肼致人肝癌细胞株(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lines,HepG2)病变的干预,并分析其机制。方法 制备解毒护肝饮和甘草酸二铵的药物血清,建立异烟肼致HepG2细胞损伤模型,以解毒护肝饮和甘草酸二铵药物血清加入HepG2培养液,观察对HepG2坏死和凋亡的干预,以及对HepG2 Fas/FasL表达的影响,以评价解毒护肝饮的疗效机制。结果 解毒护肝饮药物血清对异烟肼致HepG2损伤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减少HepG2细胞凋亡和坏死,并减少其Fas/FasL表达,效果优于甘草酸二铵胶囊组。结论 以清热利湿解毒兼养阴化瘀为治法的解毒护肝饮有确切的减少异烟肼致HepG2坏死和凋亡的作用,其抗细胞凋亡作用与减少HepG2的Fas/FasL的表达有关。
杨铂刘靓雯王小利袁成民安勇
关键词:药物性肝炎异烟肼药物血清凋亡人肝癌细胞株FAS/FASL
舌下络脉与肝癌患者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3、高尔基体蛋白73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 了解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高尔基体蛋白(GP73)及舌下络脉评分在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中的价值,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HCC预警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34例、乙肝后肝硬化65例、原发性肝癌71例及健康对照者6例,分别进行血清AFP、AFP-L3及GP73检测及舌下脉络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四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非HCC各组(即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舌下络脉有别于AFP、AFP-L3、GP73的诊断HCC的指标;AFP联合GP73、舌下络脉联合诊断的意义优于三者独立检测、两两联合检测。结论 (1)舌下络脉是HCC诊断的独立危险因素。(2)AFP联合GP73、舌下络脉检测简便、廉价、有效,适用于基层进行高危人群的筛查,实现HCC的早期诊断。
赵洁盖国忠
关键词:舌下络脉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
读《六因条辨》有感被引量:2
2012年
先贤在时症、外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到现在依然是中医教学、临床的重要参考。清·陆子贤所著《六因条辨》虽然不及叶薛等诸家所著影响,但其中一些思想发挥也有诸家所不逮。本书融汇伤寒、温病的思想,而不是偏执一端,对于时症的病机及其演变、诊治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但是未能得到业内充分的重视和应用。曾受恩师任继学先生指点导读,陆子贤之《六因条辨》也成为笔者的一本案头书。近日,再读《六因条辨》,就陆子贤对诸时症病机条辨之深度、广度以及临床四诊之精准感触颇深,受益良多,兹不揣浅陋,简述如下,以飨同道。
张志强盖国忠陈仁波李鹤
关键词:读后感
吴鞠通温疫误治医案二则赏析
2012年
针对《吴鞠通医案》二则温疫误治的医案进行了中医学理的剖析,提要性地加以总结,特别是现代中医临床的启示分析对今后中医防治传染病有重大的警示作用。案1的过度治疗病因、用药法度、病情变化与病机分析;案2的伏火病因分析、"杂合之病,必须用杂合之药"、病证标志物研究等启示是有意义的。
张红盖国忠
关键词:吴鞠通温疫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