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C07028)

作品数:2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张世民丁锐任俊杰于慎谔赵俊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震
  • 2篇古地震
  • 1篇地震事件
  • 1篇第四纪
  • 1篇第四纪活动
  • 1篇断层
  • 1篇断层崖
  • 1篇忻定盆地
  • 1篇年龄
  • 1篇晚第四纪
  • 1篇晚第四纪活动
  • 1篇滑动速率
  • 1篇古地震事件
  • 1篇OSL

机构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篇任俊杰
  • 2篇丁锐
  • 2篇张世民
  • 1篇赵俊香
  • 1篇于慎谔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震

年份

  • 2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山西忻定盆地断层崩积楔OSL年龄及其对古地震事件的指示意义被引量:10
2009年
断层陡坎崩积楔是断层活动的直接产物,是古地震事件的重要证据。对于崩积楔的准确定年是解决古地震事件的关键。近几年得益于释光技术与方法的发展,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已成功应用于130 ka以来黄土类型沉积物的定年。以山西忻定盆地五台山北麓南峪口探槽为例,对该探槽中的两期崩积楔(D1、D2)各个部位不同类型沉积物进行系统采样,对样品采用细颗粒石英(4~11μm)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进行光释光(OSL)测年,根据光释光年龄,得出如下认识:(1)D1、D2崩积楔演化过程与常规的正断层崩积楔演化模式有些差别;(2)D1崩积楔古地形面由断层处向外延伸堆积而成,D2崩积楔古地形面由水平堆积形成,且较D1厚;(3)D1崩塌结束后经历较强的水流作用;(4)两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于(42.77±2.46)^(61.72±2.82)ka、(32.80±2.87)^(47.92±0.94)ka,时间间隔为10~15 ka。
赵俊香任俊杰于慎谔张世民丁锐
关键词:忻定盆地
五台山北麓断裂南峪口段晚第四纪活动与古地震被引量:7
2009年
五台山北麓断裂位于山西断陷系的北部,是繁代断陷南界的控制断裂,其南峪口附近段落在晚第四纪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在晚第四纪洪积扇上形成了高达20~30m的断层陡坎。近20ka以来,该断裂段的平均滑动速率不小于1.55~2.0mm/a,近6ka以来滑动速率达2.3mm/a,高出其它段落平均滑动速率近1倍。在南峪口段的2个探槽共揭露出6次可能的古地震事件,其参考年代距今分别为7600a以前、6700~7600a、5321~5575a、4400~5400a、4200~4400a和1600a以来,平均复发间隔约为1400a。其中最新活动事件可能是公元512年的地震。
丁锐任俊杰张世民
关键词:晚第四纪断层崖古地震滑动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