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60233)

作品数:8 被引量:62H指数:5
相关作者:金哲虎朱莲花李周娜方宇辉庞雅琴更多>>
相关机构: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卫生厅课题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瘢痕
  • 4篇瘢痕疙瘩
  • 2篇细胞
  • 1篇岩黄连
  • 1篇药理
  • 1篇药理作用
  • 1篇药物治疗
  • 1篇增生
  • 1篇增生性瘢痕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上皮
  • 1篇支气管上皮细...
  • 1篇治愈
  • 1篇人支气管上皮
  • 1篇人支气管上皮...
  • 1篇肉毒
  • 1篇肉毒毒素
  • 1篇肉毒毒素A
  • 1篇上皮
  • 1篇上皮细胞

机构

  • 5篇延边大学医学...
  • 3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5篇金哲虎
  • 3篇李周娜
  • 3篇朱莲花
  • 3篇庞雅琴
  • 3篇方宇辉
  • 2篇漆光紫
  • 2篇韦连登
  • 2篇李美玲
  • 1篇金英姬
  • 1篇安英华
  • 1篇周敏
  • 1篇章征保
  • 1篇陆瑞群
  • 1篇庞广福
  • 1篇刘彩霞
  • 1篇黄小凤
  • 1篇韦红玉

传媒

  • 3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瘢痕疙瘩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6年
瘢痕疙瘩具有持续增生力,其实质是纤维组织肿瘤,不仅影响皮肤外观且其不断增生引发皮肤破溃、炎症反应,且影响身心健康。目前针对瘢痕疙瘩的治疗主要为手术、药物、激光等治疗方法,但手术后复发却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药物综合治疗现在成为目前治疗热点。药物治疗一般用于小面积增生性瘢痕,目前治疗瘢痕疙瘩的药物很多,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细胞外基质靶向药物,第二类是细胞靶向药物,第三类是生化微环境靶向药物。本文就三种瘢痕疙瘩药物治疗的发展现状及最新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李周娜朱莲花方宇辉金哲虎
关键词:瘢痕疙瘩药物治疗
术后放疗联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愈巨大瘢痕疙瘩一例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观察术后放疗联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巨大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患者入院后行瘢痕肿物切除术,术后予以直线加速器β射线照射,伤口愈合后行3次肉毒毒素A治疗,随访1年半。结果:腰侧部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放疗联合肉毒毒素A药物治疗有效,随访1年半后瘢痕未复发。结论:皮肤张力大的部位手术联合电子线放射治疗及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后大大降低了瘢痕疙瘩的复发率。
李周娜金哲虎
关键词:瘢痕疙瘩放疗肉毒毒素A复发率
microRNA在苯并(a)芘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检测miRNA在苯并(a)芘(BaP)致癌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功能。方法利用BaP处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获得了不同转化阶段的细胞模型(HBER、HBERNT、HBERT),并利用生物芯片对这些细胞中的miRNA表达进行检测,筛选可能参与BaP致癌过程的miRNA。结果在可检测到的856个miRNA中,我们发现20个miRNA与细胞转化相关,其中12个miRNA在BaP诱导细胞转化早期就有表达变化,进一步筛选发现miR-638在细胞转化时表达下调,并且可以抑制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可能参与细胞转化的过程。结论 miRNA参与了BaP诱导细胞转化的过程,并发挥了重要功能,提示可作为BaP致癌早期的生物标志。
漆光紫刘彩霞章征保周敏韦连登庞雅琴
关键词:MIRNA支气管上皮细胞
岩黄连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4年
通过查阅有关岩黄连研究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岩黄连在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开发利用岩黄连以及进一步研究岩黄连提供参考。
陆瑞群庞雅琴庞广福
关键词:岩黄连药理作用
瘦素抗体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瘦素抗体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5只,每只大白兔双耳腹侧作直径约7mm,深达软骨膜的圆形切口共6个,共获得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90个,随机分为3组。生理氯化钠液组:生理氯化钠液外用40d;瘦素抗体外用组:2ng/ml瘦素抗体外用40d;瘦素抗体外用+注射组(联合用药组):2ng/ml瘦素抗体外用14d后,每周注射1次2ng/ml瘦素抗体,共3次。术后第40天各组均取瘢痕组织,计算瘢痕增生指数、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测定瘢痕组织内TGF-β1mRNA表达。结果瘦素抗体外用组和联合用药组瘢痕增生指数及瘢痕组织中TGF-β1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与生理氯化钠液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学表明,生理氯化钠液组毛细血管增生明显,有大量成纤维细胞,核大、密集,排列不规则;瘦素抗体外用组与联合用药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较少,核较小,排列相对规则。结论瘦素抗体治疗能降低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内的TGF-β1mRNA表达。
安英华金英姬方宇辉金哲虎
关键词:瘢痕瘦素抗体转化生长因子Β1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8
2017年
瘢痕疙瘩是一种以侵袭性生长为特点的良性肿瘤。瘢痕疙瘩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瘢痕疙瘩患者多有家族倾向性及家族聚集性,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受多种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外基质的影响下,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的沉积而导致瘢痕疙瘩的形成。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出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各种基因作用机制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对瘢痕疙瘩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朱莲花李美玲李周娜金哲虎
关键词: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基因细胞因子
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7年
瘢痕疙瘩是一种以皮肤结缔组织增生和侵袭性生长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性瘢痕。多在外伤、炎症、手术后形成,好发于胸前、肩胛部、耳垂等部位。暴露部位瘢痕疙瘩影响美观,功能区皮损影响局部活动,且瘢痕疙瘩常伴瘙痒、疼痛、局部过度敏感等,对患者造成沉重心理负担,严重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虽然瘢痕疙瘩在临床上治疗方法多样,但因其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复发率高,故是外科治疗的难题。皮损内注射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瘢痕疙瘩的治疗,本文对其作以综述。
李美玲朱莲花方宇辉金哲虎
关键词:瘢痕疙瘩皮损内注射
环境化学污染与DNA甲基化被引量:4
2014年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表遗传的主要机制,是由DNA甲基转移酶家族(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s)以及与之相结合的蛋白复合体来完成的,通过控制基因表达的时空顺序和作用方式,调节生长发育并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很多研究表明环境化学污染可能通过改变DNA甲基化而影响了基因的表达,形成新的表型。本文主要综述环境化学污染对DNA甲基化的影响,以期进一步阐明环境化学污染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韦连登庞雅琴农碧燕黄小凤韦红玉漆光紫
关键词:DNA甲基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