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0960)
-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放孙天胜张志成赵广民高维涛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脊髓损伤后膀胱的病理改变及其逼尿肌受体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骶上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无异常后进行随机分组,并采用T10脊髓完全横断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和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利用HE染色技术对骶髓行蓝光照射前后膀胱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并且通过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M2、M3和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drenergic receptor,β3-AR)在大鼠膀胱逼尿肌中的表达。结果与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相比,在HE染色结果中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逼尿肌细胞形态大小相对均一,肌纤维排列较有序,趋近于假手术组。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M2-AR mRNA和M3-AR 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显著升高(P<0.05);而经蓝光照射一定时间后,上述两种受体mRNA的表达降低(P<0.05),β3-AR mRNA的表达与M-AR表达相反。结论光感基因技术可以通过调控逼尿肌受体修复骶上脊髓完全性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 呼和张志成蒋飞刘佳
-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乙酰胆碱受体Β肾上腺素能受体
- 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后膀胱尿动力学和肌电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无异常后进行随机分组,并采用T10脊髓完全横断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和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2周后进行膀胱尿动力学、肌电图测定。结果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大鼠膀胱逼尿肌肌条舒缩曲线大部分可见规律性变化,波形均匀一致;同时膀胱最大容量增加,内压降低,顺应性升高;而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无上述变化。结论光感基因可以调节骶上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 呼和张志成蒋飞刘佳
-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
- 伴有颈椎曲度不良的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方式比较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对同时存在颈椎曲度不良的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分别进行前路及后路手术治疗,通过术后及后期随访,观察不同入路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军区总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伴有颈椎曲度不良的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2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为52.4岁,其中16例患者行前路减压手术,26例患者行后路减压手术,通过术后随访观察两种术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6个月。后路组患者颈椎曲度(10.8±11.2)较前路组(21.6±5.8)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前路组手术后日本骨科学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为(14.8±1.8)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1.22±0.36)分,神经功能恢复率为(76.2±18.4)%;后路组手术后JOA评分为(11.2±2.8)分,与前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VAS评分为(1.31±0.62)分,与前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神经功能恢复率为(48.6±26.4)%,与前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伴有颈椎曲度不良的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行前路手术相对安全,并且对于患者颈椎曲度的恢复、神经功能的改善以及影像学评价均优于后路手术。
- 侯润宇张志诚李放赵广民高维涛孙天胜
-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症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
- 血清降钙素原在伴有内固定及假体置入的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伴有内固定及假体置入的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术后疑似存在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124例)进行血清PCT检测,同时检测患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3个指标在发生感染与未发生感染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前各项指标在感染与非感染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与非感染患者的WBC、ES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PCT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术后CRP及PCT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患者,并且PCT在敏感度及特异度上均好于CRP。结论 PCT是术后早期诊断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诊断指标,虽然WBC、ESR、CRP等指标是判断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首选方法,但PCT有着更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术后手术存在疑似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血清PCT检查很有必要。
- 侯润宇张志诚李放赵广民高维涛孙天胜
-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骨科手术术后感染红细胞沉降率
- 光感基因调控技术——研究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新方法被引量:4
- 2013年
- 光感基因编码的光敏感蛋白,在特定波长光照下引起蛋白构象变化,而导致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这种技术如同神经冲动的"开关",借助光刺激调控神经细胞电活动,已成为一种研究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新方法。
- 张志成孙天胜李放叶超群孙天胜(审校)
-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调控
- 老年患者术后膝关节感染的临床治疗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关节腔灌洗对老年患者骨折术后膝关节感染的临床疗效,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骨折术后膝关节感染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1例为治疗组,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关节腔灌洗,剩余31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关节液培养,治疗组培养出病原菌40株,对照组培养出病原菌42株,两组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分别占57.5%和61.8%,两组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关节腔灌洗对骨折术后膝关节感染治疗相对一般静脉抗感染效果较好,但需要帮助患者克服再次切开患处的心理障碍,并选择合适灌洗液。
- 沈波张克良魏忠民
-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术关节腔灌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