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10B031600027)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叶志中尹志华何伟珍孔卫红孙华麟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福田医院广东医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风湿
  • 3篇类风湿
  • 3篇类风湿关节炎
  • 3篇关节炎
  • 3篇风湿关节炎
  • 2篇疗效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单抗
  • 1篇单抗治疗
  • 1篇性疾病
  • 1篇血浆
  • 1篇药物联合
  • 1篇源性
  • 1篇内源
  • 1篇内源性
  • 1篇外周
  • 1篇外周血
  • 1篇外周血单个核
  • 1篇外周血单个核...
  • 1篇微小RNA

机构

  • 4篇广东医学院
  • 4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5篇尹志华
  • 5篇叶志中
  • 3篇孔卫红
  • 3篇何伟珍
  • 2篇黄进贤
  • 2篇戴莉萍
  • 2篇孙华麟
  • 1篇邓宇斌
  • 1篇罗秀霞

传媒

  • 3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微小RNA在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长度约为21个核苷酸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RNA,自从1993年被发现以来,备受瞩目。它作为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因子,参与了所有的细胞进程。
黄进贤尹志华叶志中邓宇斌
关键词:风湿性疾病微小RNA非编码RNA基因表达内源性核苷酸
miR-155和miR-146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通过检测miR-155和miR-146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浆中的表达,探讨miR-155和miR-146a的表达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SLE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15例。取外周血分离PBMC和血浆,提取和纯化miRNA,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55和miR-146a的表达,以小分子RNAU6作为内对照,计算标准化后的2-△Ct值表示miRNA的相对表达含量。结果 SLE患者PBMC中miR-155和miR-146a的表达水平是健康对照组的3.07倍(P<0.01)和1.91倍(P=0.056);SLE患者血浆中miR-155和miR-146a的表达水平比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SLE患者中蛋白尿阳性组血浆中两种miRNAs表达水平有降低的趋势,活动组患者血浆中两种miRNAs表达水平也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LE患者PBMC中miR-155和miR-146a异常高表达,但血浆miR-155和miR-146a的表达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尹志华叶志中何伟珍孔卫红黄进贤孙华麟罗秀霞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MIR-155MIR-146A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血浆
托珠单抗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效果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评价托珠单抗治疗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2月于广东医学院附属福田医院香蜜湖风湿病分院诊治的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7例,按2颐1的比例分为两组,实验组38例,对照组19例。试验组给予托珠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每4周静脉滴注1次托珠单抗8 mg/kg,联合甲氨蝶呤10 mg每周口服;对照组同等剂量的甲氨蝶呤,治疗12周。试验组及对照组均在治疗后第1、12周评价疗效。疗效评价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疗效评价指标ACR 20、ACR 50。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第1周达到ACR 20为80.6豫,ACR 50为77.8豫,分别均高于对照组的36.9豫和15.8豫,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0.01)。同样,治疗12周后,试验组ACR 20为92.1豫,ACR 50为86.1豫,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9豫和31.6豫,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0.01)。试验组患者临床症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0.01)。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症状较轻,对症治疗好转。结论托珠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纯甲氨蝶呤治疗,且起效快,疗效较持久,安全性好。
戴莉萍何伟珍孔卫红尹志华叶志中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疗效
miRNA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病率随着医学检测手段的提升而有所增高,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无论对患者还是医学界都意义重大。本综述着重研究miRNA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发病机制。
孙华麟叶志中尹志华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MIRNA发病机制
药物联合物理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8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药物联合物理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双盲平行试验,纳入72例活动性RA患者,按2: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到试验组48和对照组24例。试验组为传统药物(来氟米特20 mg,1次/d+甲氨蝶呤10 mg,1次/周+非甾类抗炎药)联合物理治疗(超声波+微波+电疗)组,对照组为单纯传统药物(来氟米特+甲氨蝶呤+非甾类抗炎药)治疗组。受试者在试验第1周和第2周随访,评价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压痛和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健康评估问卷(HAQ)以及实验室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1周及2周后试验组患者ACR20、ACR50缓解的比例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水平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的实验室炎症指标ESR、CRP均较治疗前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药物联合物理治疗RA的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1周内明显改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降低实验室炎症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戴莉萍孔卫红何伟珍尹志华叶志中
关键词:物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