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05010400)

作品数:3 被引量:42H指数:2
相关作者:丁林钟大赉李顺李羿芃刘德亮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青藏高原
  • 1篇地壳
  • 1篇东喜马拉雅构...
  • 1篇新生代
  • 1篇软流圈
  • 1篇上新世
  • 1篇帕米尔高原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北部
  • 1篇穹窿
  • 1篇下地壳
  • 1篇陆内
  • 1篇陆内俯冲
  • 1篇钾质
  • 1篇俯冲
  • 1篇高镁
  • 1篇碧玄岩
  • 1篇变质
  • 1篇变质作用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塔吉克斯坦共...

作者

  • 3篇丁林
  • 1篇杨迪
  • 1篇刘德亮
  • 1篇钟大赉
  • 1篇李羿芃
  • 1篇李顺

传媒

  • 3篇地质科学

年份

  • 3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演化被引量:39
2013年
在野外填图,构造观察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识别并描述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中的推覆断裂、正断裂及走滑断裂、背斜(形)和向斜(形)等构造类型,讨论了这些构造位置及与印度板块挤入,印支地块旋转的关系,还探讨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对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下的特殊应变调节方式。在印度大陆部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由3个向外逐渐变新的构造结组成,即北东向的南迦巴瓦峰复式背斜、北西向的桑复式向斜及北东向的阿萨母复式向斜。上述3个构造结是协调印度板块的挤入、喜马拉雅弧的扩展及印支地块的旋转的构造。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冈底斯岛弧,在派区及阿尼桥走滑断裂协调下,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的基底挤入冈底斯岛弧内部,在大拐弯顶端形成向上的挤出构造。在南迦巴瓦峰构造结的北西侧,由于掀斜式抬升及重力滑动,使得冈底斯盖层与结晶基底脱耦,上盘盖层沿东久向北西方向滑动。在南迦巴瓦峰构造结北东侧,由于印支地块的挤出和旋转,形成一系列的北西向走滑断裂,如实皆断裂、嘉黎一高黎贡断裂、澜沧江断裂及红河断裂等。
丁林钟大赉
关键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北部白榴碧玄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在可可西里北部边缘银顶山地区首次发现含橄榄石的高镁高钾质超基性火山岩。火山岩在阿尼玛卿—昆仑—木孜塔格缝合带南侧呈熔岩残丘形式产出,分布面积约为0.2 km^2,其形成时代为上新世(5~4 Ma),是岩浆的快速侵位—喷溢的结果。斑晶主要为橄榄石(10%~12%)+白榴石(21%~27%)+霞石(13%~16%)±透辉石(29%~31%),基质主要为透辉石+云母+Fe-Ti氧化物+玻璃,定名为白榴碧玄岩。对3个样品51个点的橄榄石电子探针数据计算显示,橄榄石牌号为Fo_(74-87)Fa_(13-26),属贵橄榄石,岩石中的橄榄石均不存在扭折带,表明这些橄榄石很可能是岩浆结晶的产物,而非岩浆捕获体。通过计算,银顶山地区橄榄石的结晶温度大约在1 226℃~1 234℃左右。白榴碧玄岩的化学组分:SiO_2<45%,MgO>10%,Na_2O+K_2O>8%,Mg~#(68.84~70.80),而Cr(149×10^(-6)~156×10^(-6))和Ni(138×10^(-6)~151×10^(-6)),^(87)Sr/^(86)Sr(约0.708 6)和^(143)Nd/^(144)Nd(约0.512 4),处于EMII源区范围内。初步认为藏北地区上新世超基性火山岩来自于较深的源区,最有可能是软流圈顶部地幔的局部熔融,并受到俯冲地壳物质的交代。
杨迪丁林
关键词:上新世软流圈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沙克达拉穹窿变质作用及新生代下地壳演化被引量:2
2013年
帕米尔高原从西到东展布的8个新生代变质穹窿构成帕米尔高原变质地壳的主体,沙克达拉穹窿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沙克达拉穹窿变质杂岩中石榴矽线石片麻岩峰期组合(Grt+Ky+Bi+Rt+Pl+Qz)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丁约810oC/P约10kbar;石榴石单斜辉石基性麻粒岩峰期组合(Grt+cpx+RI+Pl+Qz)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r约824℃/P约16.3kbar;榴闪岩退变较强,其残留峰期组合(Grt+Pl+Hbl+ilm+Qz)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r,约683℃~873oC/P约8.6~11.7kbar。基性麻粒岩变质锆石的u—Pb年龄为19~35Ma,反映了从晚始新世到早中新世帕米尔高原下地壳加热加厚过程。帕米尔穹窿的变质作用可以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类比,在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帕米尔陆内各地体沿前新生代缝合带的陆内俯冲可能是帕米尔下地壳加厚的主要动因。
李羿芃丁林刘德亮OimahmadovIlhomjonMustafoGadoevNegmatRajabov李顺
关键词:下地壳陆内俯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