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002012)

作品数:4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邓泽群吴瑞李家治吴隽张志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遗址
  • 2篇陶器
  • 1篇兴衰
  • 1篇越窑
  • 1篇释光测年
  • 1篇陶瓷
  • 1篇陶瓷史
  • 1篇陶片
  • 1篇青釉
  • 1篇热释光测年
  • 1篇甑皮岩遗址
  • 1篇显微结构
  • 1篇湖田
  • 1篇湖田窑
  • 1篇化学组成
  • 1篇吉州窑
  • 1篇技术论
  • 1篇古陶
  • 1篇古陶瓷
  • 1篇黑釉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西省文物考...

作者

  • 4篇李家治
  • 4篇吴瑞
  • 4篇邓泽群
  • 2篇吴隽
  • 1篇彭适凡
  • 1篇张志刚
  • 1篇郭景坤

传媒

  • 1篇陶瓷学报
  • 1篇考古
  • 1篇中国陶瓷
  • 1篇中国陶瓷工业

年份

  • 3篇2005
  • 1篇200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陶片的科学技术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从20世纪60年代的首次试掘,到90年代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美国安德沃考古研究基金会联合组成的中美农业考古队多次进行的考古采样和发掘,共出土陶片800多片,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陶器最为丰富者,为早期陶器及其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吴瑞邓泽群张志刚李家治彭适凡刘诗中
关键词:陶器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热释光测年遗址陶片
湖田窑出土黑釉瓷的产地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景德镇湖田窑窑址的南宋、元地层出土了类吉州窑、类建窑以及自具特色的黑釉瓷片。本文通过研究它们胎釉的化学组成,并与吉州窑和建窑黑釉瓷的胎釉化学组成进行对应分析,认为湖田窑宋、元时期也生产自己的黑釉瓷。其南宋、元堆积层出土的黑釉瓷中有吉州窑和建窑的产品,为当时各窑烧制工艺相互交流的佐证。湖田窑生产的部分黑釉瓷模仿了吉州窑的选料标准,应该是学习吸收吉州窑烧造黑釉瓷工艺的结果,这类黑釉瓷可能是南宋时期生产的。而另一部分黑釉瓷使用了质量较差的瓷土作为制胎原料,可能是元代时生产的。
吴瑞吴隽邓泽群李家治郭景坤
关键词:湖田窑吉州窑黑釉瓷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陶器的科学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甑皮岩遗址为中国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而在它最早一期距今12,000年左右的文化层中出土了更早期的粘土制品,经过热释光方法的测定,可以确定它未经过250℃以上温度的烧制。应该属于陶器形成过程中的阶段产物,也可以称之为陶器的雏形。这是以往考古发掘中绝无仅有的重大发现,将对研究陶器起源问题提供重要线索。本文除了对这种粘土制品进行科学研究,还研究了其后期陶片化学组成、晶相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属性。甑皮岩陶器的制作原料经过了从随机取土到随机选土,到进行初步处理的阶段。陶片中含有石英、长石、方解石、绢云母等各种矿物颗粒,还含有一定量的炭。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800 ̄840℃之间,均为无窑烧成。
吴瑞吴隽邓泽群李家治
关键词:陶器
从工艺技术论越窑青釉瓷兴衰被引量:16
2002年
考古学家一般认为东汉至两晋为越窑的创始和发展时期 ,唐至北宋为鼎盛时期 ,南宋后即停烧。其产品风格虽因时而异 ,但还是一脉相承。可见越窑青釉瓷在长达近千年的烧制过程中历经创始、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全过程。越窑青釉瓷的兴衰固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及其它因素有关 ,但它的工艺技术也应在它的兴衰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即是在对各地历代越窑出土的瓷片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从它的工艺技术角度讨论它的兴衰。越窑青釉瓷所用的原料始终没有多大变化 ,其中Fe2 O3和TiO2 的含量都比较高 ,致使胎呈不同程度的灰白色 ,釉呈青中带黄或灰的色调。更由于釉中含有较高的CaO ,较低的K2 O和Na2 O ,遂使它只能是薄层的玻璃釉 ,无法取得莹润如玉的效果。越窑青釉瓷的烧成温度则变化较大 ,低者只有 10 5 0℃ ,而高者可达 13 10℃。在刚兴起的东汉由于所用龙窑较小 ,其长度只有10m左右 ,其烧成温度可达 13 0 0℃ ,而到了宋代 ,由于龙窑的长度已增加到 5 0m左右 ,致使他的烧成温度只保持在 110 0℃左右。这样的烧成温度对越窑青釉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李家治邓泽群吴瑞
关键词:古陶瓷陶瓷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