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8JA770023)

作品数:13 被引量:38H指数:5
相关作者:王绍东李养民郑承燕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大学咸阳师范学院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匈奴
  • 3篇游牧
  • 3篇秦汉
  • 3篇秦始皇
  • 2篇游牧文化
  • 2篇秦汉时期
  • 2篇辨析
  • 1篇档案
  • 1篇匈奴族
  • 1篇游牧民族
  • 1篇灾荒
  • 1篇战国
  • 1篇战国秦汉
  • 1篇战国秦汉时期
  • 1篇昭君
  • 1篇昭君出塞
  • 1篇政治
  • 1篇人文
  • 1篇人文精神
  • 1篇史记

机构

  • 13篇内蒙古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咸阳师范学院

作者

  • 13篇王绍东
  • 1篇郑承燕
  • 1篇李养民

传媒

  • 3篇内蒙古大学学...
  • 3篇西安财经学院...
  • 2篇史学史研究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内蒙古财经学...
  • 1篇咸阳师范学院...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秦汉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两个问题的辨析——以战国秦汉时期为视角被引量:2
2012年
从人类文明史整体发展阶段而言,绝不能简单地认为游牧生产方式落后,农耕生产方式先进;游牧民族进攻,农耕民族防御。在长城以北发展游牧经济,既突破了环境对人类的限制,又保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在战国秦汉时期,农耕民族处于总体上的进攻与扩张,战术上的防御与退守态势,而游牧民族则处于战略上的退缩与战术上的进攻态势。
王绍东
关键词:战国秦汉农耕民族游牧民族
从“闻匈奴中乐”看秦汉时期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被引量:5
2009年
秦汉时期,中原统治者评价游牧民族时,常常用"贪而好利"、"人面兽心"、"不属为人"等充满歧视和贬低的字眼加以丑化,把他们与"人道"、"人文"相割裂。而与游牧民族密切接触的北方边疆地区的下层人民,却"闻匈奴中乐",千方百计想进入游牧地区生活。实际上,与中原农耕文化相比,对游牧文化不能简单地用野蛮和落后来概括。无论从物质生产层面,还是制度和精神层面,游牧文化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表现出尊重生命、关怀人生的内涵,这正是中原汉人"亡走北出"的原因所在。
王绍东
关键词:游牧文化匈奴人文精神
论游牧文化对秦文化的影响与秦对游牧文化的整合被引量:3
2011年
秦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富于进取精神和征服欲望的"虎狼文化"。秦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似是由于秦人特殊的发展道路与地理政治环境等因素造成的。秦文化的特点相对于中原地区那种内敛,保守,柔弱怕变,适可而止的文化特点来说,更能够适应竞争的需要和统一战争的需要。然而,秦文化不是游牧文化的简单重复和翻版,秦在对游牧文化进行积极吸纳的基础上,又对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改造和整合,使它与先进的法家文化相结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从而使游牧文化的因子得到了升华。
王绍东
关键词:游牧文化秦文化
论匈奴族史学的表现形式
2010年
匈奴族作为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曾经在纵横数万里、上下近千年的时空范围内,繁衍生息,有声有色地创造了历史。匈奴族虽然没有留下用本民族文字记述的系统的历史资料,但是匈奴族的史学发展和历史意识应该是悠久而丰富的。从葬俗与祭祀祖先活动中可以反映出匈奴人重视历史、追思民族发展历程的观念;中国北方的草原岩画,与许多古代少数民族有关,其中尤以匈奴族最为重要;匈奴民族也用民歌的形式传颂民族的历史;匈奴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使用汉字和结绳契刻等方式记述历史。
王绍东郑承燕
关键词:匈奴族史学
故土文化与昭君出塞
2011年
王昭君出使塞外,被作为历史上民族团结与友好的佳话,在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翦伯赞诗中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曲,鸣镝无声五十年。'昭君出塞,巩固了汉匈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和相互了解。在昭君出塞后的六十多年里,汉匈之间出现了民族友好相处,文化交流频繁,经济繁荣发展的和平安定局面。'昭君守国,诸夏蒙德'。
王绍东
关键词:鸣镝民族佳话文化交流
论农耕传统对中国高储蓄率的影响
2012年
中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悠久的农耕传统与强烈的灾荒记忆。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传统,使勤劳节俭的品德贯穿到了中国人的文化血液之中,并被保留、传承,成为一种民族性格。在灾害频发的农业社会,储蓄是农民对付灾荒的基本手段,灾荒与饥饿的记忆,强化了中国人储存粮食与财富的欲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耕传统的不断弱化,灾荒记忆日益淡薄,新一代中国人的消费理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重消费、轻储蓄的倾向已经开始出现。
王绍东高秀艳李永红
关键词:高储蓄率
档案成就的汉初三相
2009年
秦汉时期,档案直接为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服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萧何收存秦朝档案典籍,并运用档案帮助刘邦打天下与治天下;曹参"攻城略地,功最多",被记录在军功档案之中;张苍作为秦汉两代的档案工作者,在"文景之治"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人作为汉初的名相,他们的成功都不同程度地得益于对档案的重视与运用。档案成就了汉初三相的功业,这也反映了秦汉时期档案管理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王绍东李养民
关键词:秦汉档案丞相政治
论汉代“过秦”思想的历史局限被引量:9
2009年
汉代史论家的"过秦"思潮,曾经对巩固汉朝的统治起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历史局限,一是"重其亡而忽其兴",对秦朝的兴盛过程与历史地位研究不够,重视不足,不利于对秦朝历史的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二是"扬道德而非法治",对秦朝的法治主义全盘否定,对道德因素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无限拔高,既制约了汉代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也弱化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法制意识。三是"笃于义而薄于利",对秦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过度批判,限制了古代社会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与个性特点的发展。
王绍东
关键词:汉代历史局限
关于秦朝北击匈奴的若干问题辨析被引量:9
2013年
在统一天下后不久,秦始皇就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对于秦始皇的这一举动,历来研究者多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但仔细考察分析当时的局势,可以看到:当时匈奴自身的力量有限,其主要对手是东胡和月氏,并未对秦朝构成重大威胁;"河南地"早在秦朝之前就是游牧民族的乐土,不存在秦朝收复失地和反对匈奴侵略的问题;秦朝对匈奴的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里发动的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没有给匈奴造成重大的军事损失,却加速了秦朝速亡的步伐。
王绍东
关键词:秦始皇秦朝匈奴
西汉盐铁会议上的“过秦”与“道秦”被引量:2
2011年
西汉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与桑弘羊等人曾对秦朝历史的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出现了"过秦"与"道秦"的两种不同声音。贤良文学的"过秦"是汉初"过秦"思潮的继承和延续,意在引起人们对秦朝速亡教训的思考和警觉,从而论证调整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也存在着对秦朝的历史地位肯定不足,对法治主义全盘否定的历史局限。以桑弘羊为首的部分执政者,赞扬秦朝的历史人物,肯定秦朝的历史地位,意在坚持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政治路线,维持汉武帝时期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的经济政策。他们一改汉代"过秦"的旧论,突破对秦朝历史"不敢道"的藩篱,在对秦朝历史的研究与评价上是有贡献、有突破的。
王绍东
关键词:西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