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791)

作品数:9 被引量:57H指数:4
相关作者:傅俊范周如军景殿玺刘震李自博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玉米
  • 6篇玉米纹枯病
  • 6篇纹枯病
  • 6篇枯病
  • 5篇玉米大斑病
  • 5篇栽培
  • 5篇栽培模式
  • 5篇斑病
  • 5篇大斑病
  • 4篇病菌
  • 3篇还田
  • 3篇病害
  • 2篇秸秆
  • 2篇秸秆还田
  • 1篇引物
  • 1篇引物设计
  • 1篇玉米大斑病菌
  • 1篇玉米纹枯病菌
  • 1篇预测预警
  • 1篇植物

机构

  • 12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铁岭市农业科...

作者

  • 12篇傅俊范
  • 10篇周如军
  • 9篇景殿玺
  • 8篇刘震
  • 2篇李自博
  • 1篇薛彩云
  • 1篇陈尔冉
  • 1篇杨学达
  • 1篇徐海娇
  • 1篇陈良宇
  • 1篇周顺新
  • 1篇李德全
  • 1篇赵杰锋
  • 1篇刘璐

传媒

  • 5篇玉米科学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植物保护...
  • 1篇辽宁农业科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株定向栽培对玉米纹枯病发生流行及产量损失影响
为保障玉米持续增产,近年来辽宁地区推广双株定向栽培等新型高产栽培模式。玉米双株定向栽培是指在整体密度不变的条件下每穴播种两粒,两粒种子来自同一穗轴且连在一起,育种专家认为这样的种子遗传背景相同,从长出幼苗到长大结实始终保...
景殿玺傅俊范刘震周如军郭晓源
关键词:玉米栽培模式玉米纹枯病
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纹枯病发生和流行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双株定向栽培模式与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纹枯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初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冠层内温湿度均低于常规栽培模式,而其玉米纹枯病发病也较轻。通过SPSS11.5软件对比分析,Logistic模型能够用于描述双株定向栽培模式下玉米纹枯病流行时间动态。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出现较晚,而Logistic增长期(盛发期)则长于常规模式。
刘震傅俊范景殿玺周如军李自博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
不同植物菌核病菌比较生物学及对白头翁致病力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白头翁菌核病是近年辽宁省白头翁种植中新发现的病害。为探究白头翁菌核病的流行成因,试验对该病原菌与7种不同来源的寄主核盘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8株供试菌株在MEA和MEA-peptone培养基上生长最适,在MEA、OA和OA-YE上菌核形成最多;在5~25℃均可生长,其中人参菌核病菌(PSn S-R)、苍术菌核病菌(SN110812)、垂盆草菌核病菌(Ss Sn-24)、莴苣菌核病菌(Let-19)、白头翁菌核病菌(PSn F-0)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15℃,大豆菌核病菌(Gm-S)、油菜菌核病菌(Bc-S)、向日葵菌核病菌(Ha-S)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8株供试菌株在p H 4~10条件下均可生长,且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p H为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接种Gm-S和Bc-S病情发生发展最快,3 d病情指数(DSI)分别为3.3和3.7,5 d病情指数最高,达6.0;刺伤接种PSn SR、SN110812、Ss Sn-24、Let-19和PSn F-0较未刺伤接种先发病,且病斑扩展更快,而刺伤接种Gm-S、Bc-S和Ha-S,与未刺伤接种差异不显著。
刘璐徐海娇赵杰锋周如军傅俊范
关键词:菌核病白头翁生物学特性
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性质、秸秆腐解及玉米纹枯病的影响被引量:20
2018年
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pH值、Ec值、土壤腐解的影响及秸秆还田土壤腐解液对玉米纹枯病菌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玉米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pH值降低,EC值升高。随着玉米秸秆3个处理(9000、4500、2250kg/hm^2)还田量下降,秸秆纤维素腐解率升高,分别为54.4%、67.4%、83.9%。秸秆倍量还田(18000kg/hm^2)土壤腐解液浓度(0.041g/mL)对玉米纹枯病菌有抑制作用,全量(9000kg/hm^2)、1/2量(4500kg/hm^2)、1/4量(2250kg/hm^2)秸秆还田的土壤腐解液对病菌有促进作用。秸秆还田玉米纹枯病病害流行田间调查表明,病情指数为秸秆还田量9000kg/hm^2>4500kg/hm^2>2250kg/hm^2>不还田处理。
王汉朋景殿玺周如军傅俊范
关键词:玉米RHIZOCTONIASOLANI玉米纹枯病
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考察二比空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24小时定点监测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二比空栽培模式小区比常规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0.8℃,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1.5℃,日平均湿度分别低3.4%和8.2%。二比空栽培模式病情指数比常规栽培模式低11.4,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低16.0。整个病害流行过程中3种栽培模式温湿度依次为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比空栽培模式,且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差异显著。整个病害流行过程中病情严重程度依次为: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比空栽培模式。应用SPSS11.5软件对通过计算机所调查的3种栽培模式的病情指数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拟合出最适Logistic模型,该模型最适用于描述二比空栽培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可知大垄双行栽培模式的始发期出现较晚,而Logistic增长期(盛发期)常规模式长于二比空栽培模式和大垄双行栽培模式。
刘震傅俊范景殿玺周如军李自博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
玉米秸秆腐解液酚酸物质含量检测及对玉米大斑病菌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通过提取不同时期玉米秸秆腐解液,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HPLC检测腐解60d的腐解液,推测其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和苯甲酸。通过外源添加法研究酚酸物质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酚酸物质抑制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抑菌率在14.5%~100%,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趋势增强。苯甲酸和邻苯二甲酸在0.125~1mg/mL浓度下抑制孢子萌发;羟基苯甲酸在0.0625-1.0mg/mL浓度下促进孢子萌发。通过田间调查发现,在开始发病时,秸秆还田抑制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的发展。
郭晓源景殿玺周如军傅俊范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
玉米叶部病害流行动态及预测预警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6年
玉米叶部病害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作者结合近年来对玉米叶部病害流行动态及预测预警研究工作基础,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以及相关研究报道,系统综述了我国玉米叶部病害发生危害、病害流行动态预测模型构建、病害损失估计、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叶部病害流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傅俊范景殿玺刘震周如军
关键词:预测预警
玉米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被引量:1
2019年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玉米纹枯病发生日益严重,该病株残体残留在田土表面土层较浅的区域进行越冬。为准确诊断玉米纹枯病,根据玉米主要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rDNA的ITS区间序列差别,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扩增引物(LZ-F+LZ-R)用于玉米纹枯病检测。该引物能从玉米纹枯病菌扩增到特异性的分子片段,说明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以用来检测玉米纹枯病菌。采集田间玉米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病株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同时提取其病原菌和土壤总DNA,利用上述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只有以R.solani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反应体系在PCR仪中进行扩增最终能扩增出1条460 bp左右清晰的特异性条带,其他菌株均无特异性条带。利用该特异性引物只能从受到该病害侵染的发病组织DNA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对照及健康玉米植株均无扩增条带。接种该病原菌的土壤DNA也扩增出相应的特异性条带,表明特异性引物LZ-F/LZ-R可用于玉米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和早期诊断。
刘震傅俊范桑立君陈良宇李德全
关键词:玉米玉米纹枯病菌分子检测引物设计
玉米秸秆腐解液对玉米大斑病和纹枯病病菌生长的影响
秸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中国是秸秆产量大国,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约7亿t.近年来,玉米秸秆还田面积不断增加,已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一种常规方式.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秸秆...
郭晓源景殿玺周如军傅俊范
关键词:秸秆还田腐解液玉米大斑病玉米纹枯病
铁岭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动态分析
2019年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2017~2018年铁岭地区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2017年和2018年,试验小区日平均温度为25℃和26.3℃,平均湿度分别为74.9%和60.5%,病情指数为53.1和44.5。2017年相比2018年病情指数高8.6,根据玉米大斑流行特点,这说明气候对玉米大斑病的扩展起到一定作用。应用SPSS 20.0中回归分析的曲线估计程序将两年的病情指数进行拟合,Logistic模型最适用于描述铁岭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同时推导了病害流行阶段:始发期(0~0.05),这一时期7月7日至7月15日持续8 d,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理论时间。盛发期(0.05~0.95)为7月15日至9月4日,持续天数为51 d。衰退期(0.95~)为9月4日至玉米生育后期。该病的指数生长期也是为最佳药剂防治时间。2017年和2018年生长季流行阶段天数以及季节最大病情指数虽然各有差异,但与Logistic模型推导基本一致。
刘震傅俊范桑立君陈尔冉杨学达周顺新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流行学温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