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346)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6
相关作者:毛艳玲邹双全宋星星丁卉陈思明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土地利用
  • 2篇多光谱
  • 2篇有机质
  • 2篇有机质含量
  • 2篇湿地
  • 2篇湿地土壤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壤团聚体
  • 2篇团聚体
  • 2篇农业
  • 2篇温室气体
  • 1篇稻草还田
  • 1篇稻田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亚热带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物

机构

  • 10篇福建农林大学
  • 3篇闽江学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西藏职业技术...

作者

  • 10篇毛艳玲
  • 3篇邹双全
  • 3篇宋星星
  • 2篇陈思明
  • 2篇丁卉
  • 2篇朱思明
  • 1篇王国强
  • 1篇邢世和
  • 1篇杨玉盛
  • 1篇龙军
  • 1篇崔纪超
  • 1篇邱龙霞
  • 1篇池丽娟
  • 1篇张黎明
  • 1篇邹小兴
  • 1篇吴群
  • 1篇梁文贤
  • 1篇郑玉龙
  • 1篇王晓丹
  • 1篇于晓燕

传媒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核农学报
  • 1篇森林与环境学...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光谱重建的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光谱反演被引量:13
2018年
土壤有机质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利用多光谱遥感技术可大尺度、快速获取其含量信息,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不同地物光谱混合给多光谱数据带来光谱畸变,影响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反演精度。为了消除不同地物光谱混合,实现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准确、实时监测,以闽江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利用线性波谱分解技术对原始影像的像元进行分解,重建土壤光谱,分析原始光谱、重建光谱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后,建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利用线性波谱分解技术可有效消除原始影像中的植被端元,减少大部分道路及建筑物的反射干扰,重建后的土壤光谱特征曲线更趋近于自然状态下土壤的光谱曲线,重建效果显著;通过两种光谱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对比,重建光谱更能准确的反映土壤光谱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运用重建光谱构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反演模型,其预测精度优于基于原始光谱的反演模型,R2和F分别提高0.124和2.223,RMSE则降低0.106,1∶1线检验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拟合度更高,模型可行且有效。由此得出结论,利用线性波谱分解技术消除不同地物光谱混合,重建土壤光谱,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在自然条件下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大面积、准确检测,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陈思明陈思明邹双全毛艳玲梁文贤
关键词:土壤多光谱光谱重建湿地
应用脉冲标记法对杉木富集^(13)C技术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通过盆栽试验对杉木幼苗进行13C同位素标记,并对杉木不同器官光合产物的分配进行研究,为木本植物的同位素标记与光合分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未标记杉木针叶、枝干的δ13C值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标记后,杉木各器官δ13C值随时间呈现明显上升,达到高点后有一定下降。光合碳分配到杉木不同器官间的Atom%13C存在差异,大致呈现出当年生针叶最大,一年生针叶最小,根、枝干居中。13C标记使杉木针叶、枝干、根的δ13C由-25.185‰、-24.689‰、-25.326‰升为116.737‰、106.800‰、124.080‰。经过13C标记可获得富集13C的木本植物材料,可为研究土壤碳组分周转提供试验材料。
于晓燕池丽娟毛艳玲
关键词:杉木光合碳
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6
2011年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天然林、人工林、次生林、园地和耕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桔园在大团聚体中表现随着粒径增大颗粒有机碳贮量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贮量平均下降了74.35%,土壤颗粒有机碳损失发生在各个粒级团聚体中。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转变为农地会导致土壤及其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含量下降,颗粒有机碳可作为表达土地利用变化敏感性指标。
毛艳玲杨玉盛崔纪超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红壤亚热带
基于ESDA-R/S的县域农业N_2O排放的空间差异及演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了解农业N_2O排放的时空特征,对于制定农业N_2O减排措施,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和分形方法(R/S),对1983—2014年福建省52个县的农业N_2O排放的空间差异与演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3—2014年福建省农业N_2O排放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农业N_2O高排放区主要集聚在南部县域,其增长趋势呈现出较强的持续性,所占比例为40.38%,而农业N_2O低排放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部县域,其增长趋势呈现出较低的持续性或反持续性,比例为25%,未来一段时间内,福建省农业N_2O排放仍处于较强的持续性。该研究结果可较为全面地反映出福建省县域农业N_2O排放的时空特征,为福建省县域农业N2O的减排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黄昭昶陈思明毛艳玲宋星星吴群
关键词:ESDAHURST指数县域
δ^(13)C标记林木残体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被引量:2
2017年
应用脉冲标记法标记富集13C的杉木幼苗残体;采集在桔园、杉木人工林、米槠次生林和细柄阿丁枫天然林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表层样品,通过室内短期培养实验(20℃,培养90d)研究残体在>250μm、53~250μm和<53μm等三个水稳性团聚体粒级组中的分配。结果表明:在添加13C标记杉木残体下,不同粒级团聚体的δ13C值均显著升高,但以桔园土壤幅度最大;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中,δ13C丰度值在<53μm团聚体中最小,53~250μm团聚体中最高。随着外源碳输入量的增加,进入土壤的新碳含量也随之升高;C/N较大的外源有机残体在短期内更有利于新碳的积累。外源新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比例由小到大顺序依次为>250μm、53~250μm、<53μm,这表明短期培养有利于微团聚体新碳的积累。
李涵诗毛艳玲邹双全
关键词:Δ^13C土壤团聚体土地利用方式
基于GIS的长汀县茶园适宜性评价被引量:7
2017年
以长汀县园地、林地和草地为评价对象,选取地形、气候、土壤、区位和生态环境5方面共11个因子,构建长汀县茶园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GIS支持下,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茶园适宜性评价模型,应用动态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长汀县适宜种植茶叶的面积为167 288.21 hm^2,占全县园地、林地和草地总面积的61.64%,其中高度适宜区和中度适宜区面积分别为33 674.52 hm^2和87 721.95 hm^2,分别占全县适宜茶叶种植面积的20.13%、52.44%。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濯田镇、南山镇、宜成乡和涂坊镇,面积共为23 535.89 hm^2,占全县高度适宜总面积的69.89%。利用该结果可为长汀县茶园合理建设和茶叶稳产增收提供科学指导。
宋星星毛艳玲邱龙霞王晓丹
关键词:GIS茶园
1980—2011年福建省农业甲烷排放估算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基于1980—2011年福建省农业生产的相关统计数据,将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_4MOD、排放因子法和GIS相结合,模拟估算了福建省1980—2011年农业源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1)1980—2011年福建省农业CH_4共排放1 219.71×10~4t,总体呈下降趋势;(2)福建省农业CH_4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平市、龙岩市和漳州市,约占福建农业CH_4排放总量的47%;(3)32 a间福建省水稻CH_4总排放877.63×104t,总体呈递减走势,年均递减率为1.96%。反刍动物肠道和动物粪便CH_4排放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4%和2.25%;(4)不同农业源CH_4排放量差异较大,以稻田CH_4排放最高,占总排放的72%,其次是动物肠道CH_4排放,占总排放量的23%,动物粪便CH_4排放约占5%;(5)对2025年甲烷排放量进行模型预测,表明福建省农业CH_4排放量总体降低,反刍动物饲料和动物粪便管理效率的提高成为未来福建农业发展的重点。
朱思明吴群毛艳玲张黎明龙军
关键词:温室气体甲烷地理信息系统
基于不同建模方法的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光谱反演被引量:7
2018年
为了提高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精度,以闽江鳝鱼滩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多光谱不同波段反射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引入OIF指数提取显著性波段,然后基于全波段和显著性波段,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MLSR)、BP神经网络(BPNN)和支持向量机(SVR)3种方法,构建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反演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与对比,确定最优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方法。结果表明:各波段的反射率(Spectral reflectance,R)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着负相关关系,147波段组合的OIF指数较高,波段间的独立性强,能有效反映数据内的信息;采用MLSR、BPNN和SVR这3种方法进行建模。在全波段中,SVR的建模效果最显著,BPNN次之,MLSR的建模效果最差。在显著性波段中,BPNN的建模效果最显著,SVR次之,MLSR的建模效果最差;对比基于全波段与显著性波段的建模效果,发现基于全波段的预测效果更为显著,最佳模型为基于全波段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支持向量机模型,但利用显著波段建模,可降低波段间的信息重叠,且模型简单、运算量少等特点。该研究可行有效,对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快速、大范围精准估测提供技术可行性。
陈思明陈思明毛艳玲邹小兴丁卉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多光谱支持向量机回归湿地
稻草还田下添加DCD对稻田CH_4、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为研究秸秆还田下硝化抑制剂的效应,本研究借助温室盆栽,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传统施肥(CF)、传统施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CF+DCD)、传统施肥稻草还田(CF+S)、传统施肥稻草还田配施DCD(CF+S+DCD),探讨秸秆还田下施用DCD对水稻整个生育期土壤CH_4、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CH_4和CO_2排放量以CF+S最高,CF+S+DCD次之,而CK最低;N_2O排放量以CF最高,CF+DCD次之,而CF+S+DCD最低。与CF和CF+S相比,施用硝化抑制剂后CH_4和N_2O减排效果显著,而CO_2减排不显著。就水稻产量、综合温室效应(GWP)、温室气体强度(GHGI)和净生态系统经济预算(NEEB)而言,秸秆还田和硝化抑制剂施用,都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NEEB,而降低GWP和GHGI;与CF和CF+S相比,施用硝化抑制剂后,CF+DCD和CF+S+DCD分别增产9.5%和10.0%,NEEB增加16.8%和20.1%;GWP分别降低23.7%和21.0%,GHGI降低23.7%和21.1%。可见,无论稻草还田与否,硝化抑制剂对温室气体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比较稳定。因此,稻草还田配施DCD(即CF+S+DCD处理)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基础上,显著降低稻田土壤CH_4和N_2O排放,是一种经济可行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王国强常玉妍宋星星朱思明毛艳玲
关键词:稻草还田
全文增补中
不同利用方式下山地土壤酶活性对有机物输入的响应被引量:1
2015年
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和园地)下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改变有机物输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输入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输入量的增加其降幅减小;细柄阿丁枫天然林、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则随着有机物残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均显著高于对照。加入不同种类有机残体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表现出叶残体>根残体的趋势,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之相反。蔗糖酶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降幅15.5%-51.5%,而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却随之升高。多酚氧化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增幅高达97.6%,蔗糖酶活性则是随温度升高而不断下降,在10-20℃时脲酶活性较高;土壤酶活性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湿度超过60%时,土壤酶活性反而下降,说明湿度60%是土壤酶较适宜的湿度。
李涵诗邢世和骆杰宇毛艳玲郑玉龙李衡荣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土地利用方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