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ZH051)

作品数:3 被引量:65H指数:3
相关作者:李岩江根源高焕静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网络暴力
  • 3篇暴力
  • 2篇少年
  • 2篇青少年
  • 1篇生活环境
  • 1篇素养教育
  • 1篇网络
  • 1篇网络话语
  • 1篇网络社区
  • 1篇网络素养
  • 1篇网络素养教育
  • 1篇教育
  • 1篇互动
  • 1篇话语
  • 1篇话语理论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作者

  • 2篇李岩
  • 1篇高焕静
  • 1篇江根源

传媒

  • 1篇当代传播
  • 1篇新闻大学
  • 1篇新闻界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网络素养教育与青少年网络暴力治理被引量:6
2014年
网络暴力既指网络中通过语言再现的凶杀、抢劫、斗殴等场景,又指借助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对他人实施的有意的反复的侵犯性伤害。青少年是网络用户的主体人群,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使用能力、反思批判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其道德意识、法规意识,安全素养和心理素养,是网络暴力治理的重要途径。
李岩高焕静
关键词:网络暴力网络素养教育
网络话语的暴力效果——以福柯话语理论解读网络暴力的生成被引量:35
2014年
网络话语产生的暴力效果普遍称作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引发的各种后果的关注,不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采取法律手段予以禁止和制裁。关于网络暴力研究结果颇多,已有的研究,或以效果为依据探讨如何有效制止网络暴力,或针对青少年群体发生的网络暴力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或探讨网络暴力的文化成因。文章将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从话语层面解读网络暴力生成过程,包括考察网络话语在特定的地方、特定的语境被配置的方式,揭示网络话语暴力的运作方式及其后果。
李岩
关键词:网络网络话语网络暴力话语理论
青少年网络暴力:一种网络社区与个体生活环境的互动建构行为被引量:26
2012年
我国对"网络暴力(cyberbullying)"的研究集中在"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游戏",而对其在青少年群体当中的传播形态、传播模式以及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理解与研究。本研究借鉴西方的相关研究成果,编制了旨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特征与社会成因的问卷,通过e-mail、论坛链接的方式随机发放并回收了有效问卷136份。研究发现83.8%(114人)的受访者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还有14.7%的人(20人)承认是施暴者;研究还显示性别、年龄与网络暴力的参与程度具有密切关系,男性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而在受害者中,高二和大学低年级是遭受网络暴力的高峰期,到了大学高年级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还发现网络暴力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伤害,甚至可致受害者逃学或者有轻生的念头。经过分析,我认为网络暴力在青少年群体中之所以普遍存在,首先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有关,更与青少年个体所生活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江根源
关键词:网络社区生活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