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AD004)

作品数:4 被引量:42H指数:4
相关作者:萧梅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音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艺术

主题

  • 3篇巫乐
  • 2篇音声
  • 1篇行路
  • 1篇仪式
  • 1篇引路
  • 1篇展演
  • 1篇谱系
  • 1篇呼应
  • 1篇发生学

机构

  • 4篇上海音乐学院

作者

  • 4篇萧梅

传媒

  • 4篇民族艺术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响器制度下的“巫乐”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中国人对于声音的选择、制造、使用和接受,与西方古典音乐所界定的、前缀定冠词的"the music"的最大区别——对于"响器"之声的偏好。这与其"樂"总是存在于"礼"并贯通于世世代代的信仰仪式与礼俗生活相关,且以"器-器声-器声之意"建构了音响、象征和意义体系。在萨满和"巫乐"的语境中",为何由打击乐和摇动产生的噪音如此广泛地用于和另一个世界的交往?"它们体现出何样的人类共同经验、情境与制度化的行为方式?在响器制度与音声属性的讨论中,通过系统、密集、严格器型描述的民族志作业,对我们进一步探讨包括鼓和其他响器的整体性比较研究,探讨中国民间信仰仪式音声与"萨满式文明"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萧梅
“巫乐”的比较:天人之“路”被引量:9
2012年
"巫"及萨满究竟如何上下于神山,蹴就于神树?其通天的神路,隐喻了何样的思维与观念,又蕴含着何样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投影?既然巫文明延续的理由是有形—无形的"在世存有",重要的就不仅是告诉人们存在着另外的一个世界,而是那个世界的模样,如何通过"巫樂"而"现声"。如果以"路"作为巫及萨满制度性执仪的比较参数,重新反省其"行路"的诸种展演形态及其谱系,则此比较,不再仅仅依赖交感和顺势的联想,落脚在身份特质的共性上,而包含了文化中"旅程"的差异性。此差异性,提供了"地方性知识";又因其比较,具有了"超越地方性"的学术意义。
萧梅
关键词:巫乐
“巫乐”的比较:“以歌行路”被引量:11
2012年
巫者以"路"在沟通天人的不同层次穿行,表达了她所生存的文化中人们看待世界的联系观念。每一次执仪,都在某种凭借中浮现"这条路"的结构;而每一次"以歌引路",又经由仪式境域中的"路数"和"行路",在"谁在唱""、向谁唱""、唱什么""、怎么唱"的角色及其多样化声音表达中体现出差异。而作为践履之道的标志——"歌路"则以"呼应"为核心,展演了【神/魂/鬼】-巫-人相会的结构性连续方式。因此,就"巫路"之歌的考察而言,便不能仅仅以其形式的描述为终点,更应该追溯它们的发生学内涵。
萧梅
关键词:呼应引路谱系发生学
仪式中的制度性音声属性被引量:20
2013年
仪式音声依寓于信仰仪式而运作和生成。面对如何"听到仪式"的问题,其关键处并不在于能否经由听觉辨识仪轨进程,而是通过听觉领悟音声所具有的内涵。换句话说,仪式内涵之所以能够通过音声"进行可感知的系统表述",并"固定于可感知形式的经验抽象",再得以体现(embodiment),是因为其"规律性和可预知方式中的重复行为"在展演结构和音声属性上形成了特有的制度,并被其文化群体所感知和共享。因此,制度性音声属性是继制度性展演探讨外的另一个"听"见并理解仪式的路径。
萧梅
关键词:仪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