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1010002225)

作品数:10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勇曾志新陈春燕揭志伟王修坤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新创意科技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金属学及工艺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机械工程

主题

  • 7篇热管
  • 5篇热阻
  • 5篇传热
  • 4篇传热性
  • 4篇传热性能
  • 3篇微热管
  • 2篇绕弯
  • 2篇褶皱
  • 2篇微小型
  • 2篇沟槽
  • 2篇纯滚动
  • 1篇直径
  • 1篇散热
  • 1篇散热器
  • 1篇上限法
  • 1篇烧结式
  • 1篇数据中心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冷
  • 1篇水冷式

机构

  • 10篇华南理工大学
  • 4篇广东新创意科...

作者

  • 9篇李勇
  • 8篇曾志新
  • 3篇揭志伟
  • 3篇王修坤
  • 3篇陈春燕
  • 2篇陈举聪
  • 1篇何恒飞
  • 1篇王玉珏
  • 1篇周文杰
  • 1篇杜雪涛
  • 1篇黄金龙

传媒

  • 5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机械设计与制...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现代制造工程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烧结长度对复合型吸液芯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采用直径分别为5.5mm及6mm的芯棒制作外径是8mm、烧结层长度分别占总长度的1/3、2/3及1的复合型吸液芯热管(分别命名为GO、GT和GF),对其极限传递功率(MHTP)、蒸发端、冷凝端及总热阻进行比较。研究烧结长度对复合型吸液芯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工质的填充状态有两种:①吸液芯孔隙填满工质;②填充相同工质量。结果发现:两种工质灌注状态对热阻的影响较小,对MHTP的影响较大。芯棒直径5.5mm时,状态①中,GO、GT、GF的MHTP都达100w以上;状态②中,GF则只达到80W。芯棒直径6mm时,状态①中,GO、GT、GF的MHTP分别为100W以上、80w、60W;状态②中,GO、GT、GF的MHTP则分别为80W、100W以上、80W。减少吸液芯烧结层的长度可有效降低热管总热阻,吸液芯厚度相同时,GT或GO总热阻相对GF至少可减少33%。输入功率60~100W时,同根热管总热阻大小变化〈0.01℃/W。吸液芯厚度增加0.25mm时,相同烧结长度的热管总热阻大小相差〈0.01℃/W。两种工质灌注状态都表明烧结层长度对复合热管蒸发段热阻影响较小,主要对冷凝端及总热阻有影响,其中热管冷凝端热阻的变化趋势与总热阻相同。
陈春燕李勇曾志新陈创新
关键词:热管沟槽热阻
烧结式微热管纯滚动绕弯成形褶皱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如何实现烧结式微热管在不起皱条件下的弯曲成形,是烧结式微热管成形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marc分别建立了不同材料属性下烧结式微热管纯滚动绕弯成形的数值模型,并结合工艺试验,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微热管弯曲后褶皱缺陷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材料的热处理状态是烧结式微热管褶皱形成的最主要因素,烧结式铜粉层对褶皱的影响可以忽略。
揭志伟李勇王修坤曾志新陈创新
关键词:数值模拟
微小型轴向内沟槽铜管缩径缺陷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二分模旋转模锻工艺是微小型轴向内沟槽铜管(AIGCT)的重要缩径工艺.本文通过实验探讨了两种不同截面尺寸类型(分别记作Ⅰ和Ⅱ)和三种不同的材料属性状态(分别记作:A、B和C)下沟槽管缩径缺陷和缩径进给速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A状态Ⅰ型管的伸长率最高可达到20%以上,并随着进给速率的增加而减小;当进给速率超过21mm/s时,在A状态Ⅰ型管的成形区将会产生飞边;当进给速率超过13mm/s时,在A状态Ⅱ型管的成形区将产生凹陷.进给速率超过4mm/s和13mm/s时,将分别会在B状态Ⅰ型管和Ⅱ型管的未成形区产生扭曲.由于存在严重的扭曲和压溃,C状态内沟槽铜管不适合用二分模的方式进行缩径.
黄金龙曾志新陈举聪李勇
压扁厚度对压扁型烧结式微热管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对不同压扁厚度的压扁型烧结式微热管进行了实验研究,优化了压扁厚度为5 mm(真空腔厚度为3 mm)时微热管的工质量,分析了在相同工质量下压扁厚度对微热管轴向温度分布、极限传输功率、各部分温差和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比完全充满吸液芯时的充液量略少的工质量,压扁厚度只对极限传输功率略有影响;压扁厚度为5、4、3 mm时,极限传输功率分别为40、50、60 W.而对于比完全充满吸液芯时的充液量略多的工质量,压扁厚度的减少会使微热管性能下降,压扁厚度从5 mm减少至4 mm时,热阻从约0.15℃/W提高至约0.20℃/W,压扁厚度为3mm时,微热管失效.文中还对各种实验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压扁厚度主要是通过改变管内工质的分布状况来影响微热管性能的.
李勇何恒飞揭志伟曾志新
关键词:微热管传热性能温差热阻
复合吸液芯微细直径热管的传热性能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对3种复合吸液芯微细直径热管(外径2 mm)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3种吸液芯分别为铜粉丝网复合吸液芯(SMCP)、泡沫铜丝网复合吸液芯(SMCF)和复合丝网吸液芯(MSM);结合毛细极限理论分析了这3种热管的极限传热功率,并分析其在不同充液率下的极限传热功率、轴向温度分布和蒸发冷凝热阻特性.结果表明:SMCP、SMCF和MSM热管的最佳充液率分别为110%、95%和90%,此时其极限传热功率均为7 W,与理论计算值接近;3种热管的轴向温差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增大,其轴向温差最大值分别为4.22、4.20和4.90℃;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蒸发热阻逐渐增大;充液率较低时,冷凝热阻变化幅度不大,充液率较高时,SMCP热管的冷凝热阻出现较大幅度波动,而SMCF和MSM热管的冷凝热阻相对稳定;当3种热管的充液率为各自最佳充液率且加热功率为7 W时,其蒸发热阻分别为0.437、0.493和0.591℃/W,冷凝热阻分别为0.167、0.106和0.110℃/W.
李勇谢培达周文杰廖伯良何柏林陈创新
关键词:热管传热性能热阻
铜粉粒径对烧结式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为了进一步优化烧结式吸液芯的结构,提高热管的热传导性能与效率,研究了外径分别为5、6、8mm和吸液芯厚度为0.5~0.6 mm的热管的传热特性,结果发现:铜粉粒径分布比较集中时,如果其平均粒径增大,吸液芯的孔隙率和热管的极限传输功率(MHTP)均会增大,热管的冷凝端温差及总热阻则略微减小;不同粒径范围的铜粉混合时,热管的冷凝端温差及总热阻在不同外径的热管内的变化规律不同;含70%小粒径铜粉的烧结式热管的MHTP最小,且粒径越小MHTP越低;含70%大粒径铜粉的烧结式热管的MHTP仅次于全部为大粒径铜粉的烧结式热管的MHTP;铜粉粒径的范围越小,热管的性能越优,平均粒径为(165±15)μm的铜粉适合于制作薄壁烧结式热管.
李勇陈春燕揭志伟曾志新
关键词:热管传热性能铜粉粒径热阻
纤维复合沟槽吸液芯微热管的传热性能实验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微热管的传热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纤维复合沟槽毛细吸液芯结构,对外径为8mm、内部气体通道直径为4.5mm的纤维复合沟槽的烧结式微热管(GF)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填充纤维的长度分别为2和5mm(对应的微热管分别记作GF2和GF5),并将GF与铜粉复合沟槽微热管(GA)进行对比.结果发现GF的传热性能更好:GF2和GF5吸液芯的平均孔隙率分别可达71.6%和76.3%,并能实现孔隙率的区域化分布;GF2的极限传热功率高达140W以上,输入功率为20~70W时,蒸发段、冷凝段热阻和总热阻都较低,分别稳定在0.04、0.03和0.07℃/w附近,具有很高的热传导率;输入功率为70w以上时,冷凝段及总热阻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但总热阻仍比GA的低;热管蒸发段温度与蒸发段热阻关系较密切,而总热阻的变化趋势则与冷凝段的基本相同.
李勇陈春燕曾志新
关键词:微热管纤维沟槽热阻传热性能
水冷式热管散热器在服务器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为了满足数据中心服务器的散热需求,设计了一种水冷式热管散热器对服务器的CPU进行散热,并搭建服务器测试平台对此散热器的性能进行测试。在不同的CPU负载率η、环境温度Ta、进水温度Tw情况下,对安装了水冷式热管散热器的服务器进行实验研究,得出服务器CPU的温度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水冷式热管散热器相对于传统的风冷散热器具有更高的散热效率,散热器的热阻仅为0.0704℃/W。影响水冷式热管散热器散热效果的最主要参数为进水温度,而环境温度对CPU的温度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通过提高环境温度的方法,可以减少数据中心空调设备的热负荷,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王玉珏杜雪涛
关键词:数据中心服务器热管水冷散热
加工微小型轴向沟槽铜管的多齿芯头齿形优化
2011年
多齿芯头是制造微小型轴向内沟槽铜管(AIGCT)的芯模,其齿的几何形状直接影响管内壁沟槽的成形质量及自身的寿命.文中根据单个齿成形区域的边界特征和AIGCT成形时矩形齿横截面金相图上呈现的金属流动特点,将成形区域划分为刚性区Ⅰ、塑性变形区、刚性区Ⅱ以及两个被压实的死区;使用上限法建立齿形成形的单位挤压力数学模型,并分析各参数对单位挤压力的影响机制,求解出金属最优流动方向的角度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优化出多齿芯头的齿形参数.
李勇王修坤曾志新
关键词:上限法
微热管绕弯工艺褶皱缺陷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为研究微热管弯曲过程中褶皱缺陷的变化规律,以制定合理的弯曲工艺方案。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分析了纯滚动式绕弯工艺中各参数对微热管弯曲过程中管壁内侧褶皱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微热管的相对弯曲半径越大、管材的材料热处理温度越低,弯曲时的褶皱越小;随着管径的增大,弯曲后褶皱先变大后减小;随着弯曲角速度的增大、管壁与中心模具间摩擦系数的提高,弯曲后褶皱先变小后变大。且提出一种多道弯曲的工艺,以对弯曲褶皱进行改善。
陈举聪李勇王修坤曾志新陈创新
关键词:纯滚动绕弯微热管褶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