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344) 作品数:12 被引量:21 H指数:3 相关作者: 朱明华 祝峙 曲建慧 林静 倪灿荣 更多>> 相关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 济南军区总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不同肝癌细胞系中P53/P21/MDM2表达初步观察 2003年 选用P53状态不同的Hep3B、PLC/PRF/5、HCC-9204、HepG2、HepG2215细胞,通过Western印迹分析观察各细胞P53蛋白以及P53下游基因p21、mdm2蛋白表达情况;将报告基因PG13-CAT转染细胞,通过观察CAT酶表达水平反映各细胞中P53的反式活化功能;P21-LUC质粒细胞内转染,比较不同细胞中P53对P21启动子的活化情况。结果显示,PLC/PRF/5细胞中P53蛋白高表达、低功能,但P21蛋白以及报告基因P21-LUC转染细胞后荧光素酶均具有较高水平表达;Hep3B细胞中P53蛋白无表达、无功能,P21蛋白低表达,MDM2蛋白表达相对较高;HCC-9204细胞具有较高MDM2表达,P53蛋白表达及功能均较低,P21亦呈低表达;HepG2215较HepG2细胞具有较高的P53、P21蛋白表达,P53活化报告基因的活性也较强。结果提示,肝癌细胞中P53活性与其表达水平、存在状态有关;某些细胞中P21的活化表达存在不依赖于P53的途径;MDM2与P53的表达具有负性相关倾向。 曲建慧 朱明华 倪灿荣 李芳梅 林静 祝峙 于观贞关键词:肝癌 细胞系 P53 P21 MDM2 蛋白表达 HBV对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双重作用 为了进一步观察HBV导致原发性肝癌发生的机制,首先观察了HepG2细胞以及稳定转染了HBV质粒的HepG2.2.15细胞某些生物学活性如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差异,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情况... 曲建慧 林静 祝峙 倪灿荣 李芳梅 朱明华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 抑癌基因 P53 P21 不同p53状态的肝癌细胞系DNA损伤修复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观察不同 p5 3状态的肝癌细胞在DNA损伤因素存在下 ,探讨 p5 3在肝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选用内源性表达野生型 p5 3、突变型 p5 3、p5 3全基因缺失的HepG2、PLC /PRF / 5、Hep3B肝癌细胞系 ,将含有 p5 3结合序列的CAT报告基因质粒分别转染各细胞 ,通过ELISA方法检测报告基因CAT活化情况 ,观察 p5 3功能状态 ;用细胞生长曲线比较不同p5 3状态的细胞生长速度的差异 ;给予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 ,检测各细胞程序外DNA损伤修复 (UDS)能力 ;观察紫外线照射后细胞克隆形成情况 ,反映不同细胞系在紫外线照射后细胞存活率的不同。结果 报告基因CAT在HepG2细胞表达最强 ,而在PLC /PRF / 5、Hep3B肝癌细胞均处于较低水平 ,说明HepG2细胞具有功能性的p5 3表达 ;HepG2细胞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其他两种细胞 ;紫外线照射后 ,HepG2具有较好的DNA损伤修复能力以及较高的细胞生存率。 结论 野生型 p5 3具有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保持细胞良好的DNA损伤修复的功能。 曲建慧 朱明华 文军慧 林静 李芳梅 倪灿荣关键词:P53 肝癌细胞 DNA损伤 DNA修复能力 细胞基因 抑癌基因ING1不同剪接体差异性调节肝癌细胞HepG2生长 生长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growth 1,ING1)最初是通过将人乳腺癌上皮细胞的cDNA与正常上皮细胞cDNA进行消减杂交,然后结合体内选择技术而克隆出的一个新的抑癌基因。在乳腺癌、胶质母细胞瘤、胃癌、... 祝峙 李咏梅 罗志刚 陈颖 朱明华关键词:生长抑制因子 肝细胞癌 细胞周期 文献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和p14^ARF依赖性、非依赖性途径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是否通过p14ARF途径影响肝癌细胞生长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Bx及p14ARF单转染及共转染含野生型p53但不表达p14ARF的肝癌细胞株HepG2。实验分为pcDNA3、pcDNA3HBx、pcDNA3p14ARF、pcDNA3HBx+pcDNA3p14ARF4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比较各转染组HepG2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用含p53结合位点p21WAF1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各转染组细胞p14ARF、MDM2、p53、p21WAF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HBx及p14ARF单转染及共转染含野生型p53但无p14ARF表达的HepG2细胞,单转染HBx及p14ARF组其细胞凋亡率(14.11%、13.72%)、G0/G1期阻滞细胞数(63.62%、61.75%)、p21WAF1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1.25±0.05、1.09±0.06)及p53、p21WAF1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10.66%、57.42%、0.77±0.03)明显升高,而共转染组与单转染p14ARF组相比其p14ARF蛋白表达及上述各项指标(18.61%、66.74%、3.53±0.43)又进一步升高。结论HBx通过依赖及非依赖p14ARF途径诱导p53表达从而导致激活p21WAF1,进而引起细胞周期G0/G1期的阻滞及细胞凋亡的增加。 余党会 林静 曲建慧 祝峙 李芳梅 倪灿荣 朱明华关键词:P14^ARF P21^WAF1 生长抑制因子抑癌基因家族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09年 生长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growth,ING)家族是新近发现的一组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目前发现ING基因家族至少有5个成员:ING1~ING5,每个成员可能都具有多个不同的mRNA转录剪接体。近年来,ING基因家族的抑癌功能及其机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祝峙 朱明华关键词:生长抑制因子 肿瘤抑制基因 生物学功能 ING1 MRNA P53与乙型肝炎病毒增强子Ⅰ上游P53样应答元件结合序列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004年 背景与目的:在前期工作中,我们经计算机序列分析发现,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基因组增强子Ⅰ上游1047~1059bp存在P53样应答元件结合序列5'-TGCC(G)TTGCCT-3',体外实验应用凝胶迁移方法(EMSA和EMSSA)发现这段序列与P53蛋白能够进行特异性结合。本实验拟观察肝癌细胞中P53蛋白与HBV基因组P53样应答元件结合序列之间的关系。方法:报告基因质粒pX-CAT上游为X基因增强子和启动子序列,其中含有P53样应答元件结合序列5'-TGCGTTGCCT-3'。首先用PCR方法将pX-CAT质粒中5'-TGCGTTGCCT-3'进行点突变,成为5'-TGTATTGTAT-3',以破坏P53样应答元件结合序列。将pX-CAT和变异后的pX-CAT(mpX-CAT)分别单独或与pCMV-p53质粒共转染HepG2细胞,通过检测报告基因CAT的活化情况,观察P53蛋白与这段DNA序列的作用关系。将HBV基因P53样应答元件结合序列反向构建于真核表达质粒pZeoSV2中(αpZeoXP),转染HepG2.2.15细胞并稳定筛选,以封闭HBV基因上P53样结合位点,观察细胞中P53/P21蛋白表达的改变,以及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HepG2细胞中,报告基因CAT活性在pCMV-p53与pX-CAT共转染组较pX-CAT单独转染组明显升高(1.353vs0.738,P<0.05),而mpX-CAT单独转染组CAT活性则明显降低(0.304),即使与pCMV-p53共转染CAT活性? 曲建慧 朱明华 林静 倪灿荣 李芳梅 祝峙 于观贞关键词:P53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HBX抗原与p53相互作用及其对肝细胞癌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2 2002年 HBX抗原是乙肝病毒最小编码框X基因区编码的蛋白 ,研究证明它与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生有关 ;抑癌基因p5 3的变异或失活也与肝细胞癌 (HCC)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HBX抗原与 p5 3的相互作用关系 ,有助于进一步揭示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病机制。 曲建慧 朱明华关键词:P53 肝细胞癌 HCC HBx蛋白羧基端30个氨基酸缺失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羧基端缺失了30个氨基酸的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突变体ΔHBx和野生型HBx对肝癌细胞Huh7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脂质体介导pcDNA3ΔHBx和pcDNA3HBx重组体转染人HBV(-)的肝癌细胞Huh7。PCR扩增Neo基因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重组体。运用细胞生长曲线绘制、平板克隆形成、流式细胞仪和裸鼠成瘤实验对转染pcDNA3ΔHBx、pcDNA3HBx和pcDNA3的细胞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结果:pcDNA3ΔHBx组细胞生长速度较pcDNA3HBx组和pcDNA3组减慢,其倍增时间延长;pcDNA3ΔHBx组克隆形成率较pcDNA3HBx组和pcDNA3组下降;细胞周期检测显示pcDNA3ΔHBx表达使Huh7细胞G0/G1期→S期的进程明显减慢。结论:HBx羧基端缺失了30个氨基酸的突变体比野生型HBx具有明显抑制细胞增殖的能力,提示该区域对于HBx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晓红 朱明华 曹晓哲 郑建明 陈颖关键词:HUH7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羧基端30个氨基酸缺失突变体转染Huh7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本课题组既往研究显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羧基端30个氨基酸的缺失突变雄(△HBx)具有明显不同于野生型HBx(wtHBx)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HBx和wtHBx导致Huh7细胞差异生物学效应的分子基础。方法:采用cDNA芯片和双向凝胶电泳方法,从基因和蛋白质组水平,对分别转染了△HBx和wtHBx的Huh7细胞进行检测。结果:cDNA芯片检测结果显示,对比wtHBx组,△HBx组存在193个基因(0.95%)的显著性改变,154和39个基因分别显示表达上调和下调。双向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对比wtHBx组,△HBx组存在147个蛋白差异点。基因表达谱和质谱分析结果显示,△HBx组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主要涉及宿主细胞的基因转录、细胞连接、信号转导和代谢、免疫应答等过程及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结论:HBx缺失突变体对细胞基因和蛋白质的影响是广泛的,涉及肝组织特异性的代谢基因的变化。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在HBx突变致癌过程中是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刘晓红 王力 赵海华 陈颖 朱明华关键词:HUH7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