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96-A23-06-03)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刘秋珍脱朝伟杨波张宁魏强更多>>
相关机构:解放军第202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原发性
  • 2篇肿瘤
  • 2篇肿瘤移植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恶性
  • 2篇恶性淋巴瘤
  • 2篇肝转移
  • 1篇原发性胃恶性...
  • 1篇原发性小肠恶...
  • 1篇原位
  • 1篇原位移植
  • 1篇杀伤
  • 1篇杀伤细胞
  • 1篇肿瘤转移
  • 1篇胃恶性淋巴瘤
  • 1篇细胞
  • 1篇小肠
  • 1篇小肠恶性淋巴...
  • 1篇裸鼠

机构

  • 2篇解放军第20...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篇张宁
  • 2篇杨波
  • 2篇脱朝伟
  • 2篇刘秋珍
  • 1篇王明耀
  • 1篇魏强

传媒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年份

  • 2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CIK细胞对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生长及肝转移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建立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胃恶性淋巴瘤生长及其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组织标本,采用外科原位移植技术移植到裸小鼠胃壁黏膜下层,建立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应用采血机分离出健康人、胃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加入重组人干扰素-γ(rhIFN-γ)、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和抗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McAb)刺激,分别制备出CIK细胞和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用CIK和LAK细胞实验治疗胃恶性淋巴瘤,对比观察不同来源的两种免疫效应细胞抑制其生长及肝转移的疗效。结果成功建立了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在连续给药20天(0.3ml/d)后,健康人LAK细胞组(2×1010/ml)、健康人CIK细胞组(2×1010/ml)、胃淋巴瘤患者CIK细胞组(1×1010/ml)和胃淋巴瘤患者CIK细胞组(2×1010/ml)的抑瘤率分别为39.28%、53.57%、40.38%、56.42%。生理盐水对照组、健康人LAK细胞组、健康人CIK细胞组、胃淋巴瘤患者CIK细胞组(1×1010/ml)和胃淋巴瘤患者CIK细胞组(2×1010/ml)的肝转移率分别为100.0%、62.5%、50.0%、62.5%、37.5%。结论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可用于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实验治疗的研究。健康人LAK细胞、健康人CIK细胞和胃恶性淋巴瘤患者CIK细胞均具有抑制胃恶性淋巴瘤生长和抗肝转移的作用,且患者来源的CIK细胞抗瘤作用最强。
杨波脱朝伟张宁刘秋珍
关键词:淋巴瘤肿瘤移植杀伤细胞免疫治疗
体内连续筛选法建立人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采用人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灶建立人小肠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为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机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将人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灶的新鲜组织块植入裸鼠小肠黏膜层内,成瘤后的肝转移灶移植至另一裸鼠小肠黏膜层内,在裸鼠体内重复进行4次肝转移筛选,取肝转移灶再进行裸鼠小肠移植。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肝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由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灶成功建成人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命名为HSIL-0402)。该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分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型大细胞淋巴瘤,B细胞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9、CD20、CD45、CD79a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众数56~69条,流式细胞DNA指数(DI)值1.61±0.37,均为异倍体。HSIL-0402已经传至27代,共移植裸鼠156只,肿瘤的移植生长率、肝转移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淋巴结转移率为67.4%,腹腔种植转移率为61.7%。人小肠恶性淋巴瘤在裸鼠小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并发生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结论首次成功地建立了人小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自发性肝转移模型HSIL-0402,为研究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生物学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动物模型。
脱朝伟刘秋珍张宁杨波王明耀魏强
关键词:肠肿瘤淋巴瘤肿瘤移植肿瘤转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